《中學生圓舞曲》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79 彩色片 90分鐘
蘇聯高爾基少年兒童電影制片廠攝制
導演:巴維爾·留比莫夫 編劇:安娜·洛吉奧諾娃 攝影:彼得·卡薩耶夫 主要演員:葉琳娜·查普洛柯娃(飾卓霞) 葉芙根妮婭·西蒙諾娃(飾吉娜) 謝爾蓋·納西波夫(飾果沙)
【劇情簡介】
這是一個發生在莫斯科一所十年制學校畢業班上的故事。
這些進校時還是些天真爛漫孩子的學生,經過10年學習,畢業時已成為豆蔻年華的少女和風華正茂的少年了。在畢業之后,即將邁入人生另一個階段的前夕,少年男女的情懷開始在心中蘇醒了。
卓霞是班上的優秀學生,是班級的團小組長。她的學業以及行為舉止均可為同學的表率。但是,在內心深處,她卻蘊藏著一個秘密:她暗暗愛戀著同班男生果沙。這種感情一開始是模糊的,但隨著時間過去,越來越強烈。到了畢業前夕,她終于抑止不住自己的情感,向果沙敞開了心扉,主動表白了自己的愛慕之情。盡管這樣做的時候,她也有點擔驚受怕,甚至她也想到過,熱烈的初戀不見得一定保證終生獲得幸福。但當她一想到,畢業后兩人可能天各一方(果沙曾表示畢業后要到地質隊去工作),不能再次相見,她終于讓這種連自己也不十分了解的情感控制了自己,做出了一個大膽的行動:把果沙帶回自己家中過夜了,于是便種下了愛情的惡果,未婚先孕了。
果沙是個性格軟弱的青年。他認為自己很聰明,很“優秀”,因為他的考試成績很好。但實際上他沒有深刻的思想,一切跟著感覺走,包括感情問題。他也很喜歡卓霞,也樂意和她發生親昵關系。當卓霞擔心地問他,他們這種關系會不會保持長久時,他還信誓旦旦地說,只有傻瓜們才不會珍惜初戀的感情,而他和卓霞都是“聰明人”。但是,他實際上卻不愿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當他知道他與卓霞的關系可能會為自己惹來麻煩時,他退卻了。
吉娜是班上一個漂亮的姑娘。她性格開朗,活潑好動。她也喜歡果沙。她知道果沙和卓霞要好,但她對果沙仍采取進攻手段。吉娜出身富裕家庭。她的母親也對果沙有好感,認為他“出身良好”,因而也支持女兒和果沙結合。吉娜約果沙到自己家吃飯,果沙受到熱情款待。吉娜的父親參加過衛國戰爭,他同果沙講述自己以前的光榮事跡(凡是到過吉娜家的同學們都熟悉她父親的光榮歷史),使果沙對吉娜的家庭產生崇敬,親切的心情。正當果沙為和卓霞的關系的發展而苦惱的時候,吉娜的主動“進攻”產生了效果。果沙決定和吉娜結婚了。
卓霞面臨著自己人生道路上的第一次考驗。她是個堅強的女孩子。面對父親的指責和母親要她做流產手術的要求,她作出了一個重大決定:她放棄了繼續上學的打算,離開了家,在一家建筑隊中找到一份工作。她決定把孩子生下來。
果沙和吉娜結婚后并不幸福,因為他們之間缺乏真正的感情。當初吉娜愛上果沙只是因為他長得高大英俊,而對他的內心世界并不了解。結婚以后她才知道果沙并不是自己心中的理想人物。在她看來果沙并不顧家,因為果沙經常和朋友在外面不知干什么。而果沙對她說,他最看重的就是“獨立性”。此外,在果沙看來,吉娜十分任性,這也讓他受不了。畢竟,他們才剛剛成年,各方面都不成熟,他們還沒有學會怎樣理順彼此之間的關系。先是小小的爭論,然后發展成激烈的爭吵。等到吉娜說出“我恨死你了!”的時候,二人分手的時候也就到了。
時間過去了。當年畢業班的同學們又歡聚在一起。大家又跳起了圓舞曲,并暢談別后的一切。果沙也和卓霞見面了。他們彼此之間感到又陌生又熟悉。果沙心中不由得燃起恢復舊情的希望,而卓霞卻表現得十分冷靜、理智。當果沙提出和她進一步交談時,她說:“我必須走了,因為有一個人在等著我。”果沙急切地問她說:“你愛他嗎?”卓霞說:“非常愛。”果沙說:“他到底是誰?”卓霞說: “你真的不知道嗎? 他是兒子——瓦西卡·克努什維茨基。”
果沙剎那間明白了。雖然卓霞的兒子用的是母親的姓,但那肯定就是自己的兒子。自己當初不負責任地離開了卓霞,對這個小生命尤其是犯了罪。一股負疚的心情涌上心頭。他語無倫次地說:“我現在該怎么辦呢?逃跑?淹死?從窗里跳出去?”
卓霞只是望了望他,然后平靜地說: “我該走了,果沙。”
果沙說: “我想見見瓦西卡,行嗎?”
卓霞沒有回答。她默默地走出了學校,漸漸遠去了。
果沙仍然呆呆地站在那里。
【鑒賞】
《中學生圓舞曲》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蘇聯電影工作者創作的一部重要作品。這是一部青少年題材影片,講的是中學生早戀問題。這部影片當年在蘇聯觀眾中引起了轟動和激烈的爭論。因為在蘇聯電影創作中,多年來一直沒有表現過這樣的內容。過去表現中學生生活的影片,多是表現他們的學習、思想的成長,或是同學之間的友誼等等。至于少年人情感中的隱私問題,幾乎成了創作中的禁區。1962年,即在蘇聯文藝界“解凍”不久,著名導演萊茲曼曾拍攝了一部表現中學生情感生活的影片《如果這是愛情》,立即引起了轟動與爭論。但那部影片表現的只是中學生之間模模糊糊的情感,也許可以說是愛情的萌芽,也許還算不上愛情。而《中學生圓舞曲》不僅直截了當地表現了中學生的戀愛,而且表現了他們之間的性關系。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現這樣的影片,正反映了當時蘇聯電影創作對生活的介入日益深化。在70年代的蘇聯電影創作中,道德題材的創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不少影片以道德觀點,從心理剖析入手,去分析有關愛情、家庭、友誼等方面的狀況,從而反映社會生活中存在的深刻的矛盾。《中學生圓舞曲》正是這種創作傾向的獨特反映。由于它涉及的是少年人生活中的隱私方面,因而它提出的問題尤其尖銳。
顯然,影片關注的并不是少年人戀愛本身。影片提出的問題是,如何關心少年人的內心世界,如何關心少年人的心理成長,特別是,少年人如何走向生活,他們是否有足夠的思想、心理準備。影片給觀眾的啟示:這些十七八歲的大孩子,雖然從外貌上看已長大成人,但實際上內心世界仍很幼稚。他們總認為自己已經能獨立思考,自己可以為自己做主,但他們對很多問題的看法實際上仍然是模糊的。他們容易沖動,做事不考慮后果,結果常常使自己陷于被動。何況他們在經濟上還要依賴父母,因而沒有獨立感,從而對責任和義務的問題也缺乏認識。因此,他們仍需要幫助,以便在步入社會時能步履堅定,目標明確。
影片從而提出了家庭和社會對這些少年的責任問題。影片讓成年觀眾思考,我們對自己的孩子到底理解了多少?我們對自己的子女是否有足夠的關心。影片表現了兩個家庭:卓霞的父親(一個醫生)對子女十分嚴厲,在家中唯我獨尊。但實際上父親對子女這種嚴厲的管教收效甚微,一直到卓霞做出了“叛逆”行為,父親都不明白問題出在哪里。吉娜的家長正好相反,他們對子女放任自流,他們認為子女在物質生活上應有盡有,這就夠了。結果吉娜輕率結婚,不但沒有得到真正的幸福,反而在剛踏上人生道路時就受到一次沉重的打擊。
影片也提出了學校應細致關心學生的成長問題。在畢業時,班主任(一個上了年紀的女教員)對“自己的孩子們”,“熱烈祝賀”。她雖然充滿了難舍之情,但終于為這些少年“已經長大”,“正在走向社會”,“自己可以對自己負責了”而感到高興。但實際上,這位“經驗豐富的”班主任對自己班上學生們之間發生的事一無所知。在全校畢業典禮上,老校長也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首先祝賀同學們念完了中學課程,然后希望這些少年在社會上作一個“真正的人”。但觀眾看得出來,這番話,校長每年都要照例講一遍。實際上,學校對自己的學生的了解十分有限。每個年級畢業時,都要來一次熱情的歡送,場面十分熱烈。然后學生們走向社會,學校也就不聞不問了。而在長達10年的學校生活中(這可是一個人成長中的關鍵時期),學校又給這些少年在思想上、心理上帶來什么影響呢?這一點,學校卻很少考慮。
影片還提出了一個令人不得不思考的問題。影片表現出,在愛情問題上,女孩子往往比男孩子更主動。這一點,仿佛有點令人感到意外。但如果考慮到,女孩子往往比男孩子早熟這一事實,這也就不令人奇怪了。因此,不能因女孩子主動就指責她“放蕩”。不過,因而也就引發了另一個問題: 女孩子主動的結果,往往導致男孩子對自己的放任,忘記了自己的責任感。影片中悲劇的形成,正與這一點有著密切的關系。從這個角度說,影片對少年人心理方面和生理方面的剖析是細致深刻的。
影片導演巴·留比莫夫 (1938~ ) 1964年畢業于蘇聯電影學院,是蘇聯老一輩電影藝術家格·羅沙里的學生。留比莫夫一向關注現代題材創作,關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沖突問題。他的一系列作品,如《女人們》 (1966)、《新女性》(1969)、《前途光明》(1971)、《春天的召喚》(1977) 以及《中學生圓舞曲》等,都對當前社會生活中一些大家所習見,也很少關心,但實際上確實很尖銳的問題進行了思考。在導演風格上,留比莫夫的作品都簡潔明快,敘事流暢,使觀眾很容易進入影片所設置的情節環境中。這一點,在《中學生圓舞曲》中尤其突出。觀眾很容易感到,眼前展開的就是自己置身于其中的生活,一切都是那樣熟悉,但一切仿佛有了新的涵義,值得觀眾認真思索。
影片中三個主人公的扮演者都是初上銀幕的青年演員。他們純樸自然的表演,給影片帶來清新的氣息。這也是當年影片受到觀眾特別是青少年觀眾歡迎的一個原因。
《中學生圓舞曲》拍攝于20年前,但影片提出的問題,至今也沒有過時。
上一篇:《個人問題采訪記》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喬恰里亞的女人》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