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密的竹林,
暗淡的黃昏,
鳥兒清脆地唱個不停,
它們在自己的心中
編織著甜蜜的夢境,
它們用歌聲向疲勞不堪的
不幸的人們表示同情。
肩負著沉重的生活重擔,
邁著沉重的步伐,
一群工人在蹣跚地走向自己的家庭。
鳥兒不停地盡情向他們傾吐衷情。
黃昏給工人們披上了金光,
微風像扇子一樣給他們送來清涼。
他們的內心出現了新的希望,
他們的內心出現了新的理想。
人類和自然的相互同情,
自古就是這樣,
自古以來就寫下了
人類和自然相互同情的詩行。
黃昏的景色暗淡又凄涼。
啊,我的詩!
要像鳥兒的歌唱一樣,
歌唱黎明的來臨,
歌唱太陽出現在東方。
(劉安武 譯)
【賞析】
20世紀前半葉的印度詩歌主要有兩種潮流: 一是民族主義,一是浪漫主義。浪漫主義潮流也被稱作“陰影主義”,它的成分比較復雜,甚至帶有神秘、傷感和唯美主義的色彩,仿佛一片淡淡的陰影籠罩在心頭,但這陰影絕不是對生活的悲觀、棄絕,而是在陰影的世界里堅守著人性的堡壘。浪漫主義詩人要求個性解放,在創作上則要求沖破舊詩歌傳統的束縛。其中,蘇米德拉南登·本德是一位很特別的詩人,他雖然是“陰影詩人”的成員,卻有著與眾不同的風格:崇尚美與自然,歌頌青春、愛情和人生,追求種種幻想,對未來的時代寄托了熱烈的希望。這首小詩《鳥語》就很鮮明地體現了這一風格。
詩句中借助許多意象營造出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氣氛。這些意象不是象征主義那種抽象化程度極高的、具有強烈隱喻和暗示性意義上的邏輯化意象,而是一些具體可感的、具有現實主義風格的情感化意象,如濃密的竹林、暗淡的黃昏、唱著歌兒的小鳥、學生的負擔、工人的步伐、金色的黃昏、清涼的威風……可以看到,這一切都是樸素的自然意象,沒有任何雕琢,也沒有任何加工,作者顯然是有意展示他們清新的一面,好像一幅著色清淡而又充滿生氣的自然圖卷慢慢攤開在我們面前。這種自然的筆法,讓我們不由得聯想到泰戈爾,他的詩歌受印度古典文學、西方詩歌和孟加拉民間抒情詩歌的影響,多為不押韻、不雕琢的自由詩和散文詩,尤其是他的詩歌創作,體裁和題材豐富多彩,清新雋永,風格敏銳,清新優美,充滿了詩情畫意,從中透露出對神的虔誠和對自然的尊重,而這些都是和對生活、國家與人民的愛融合在一起的。本德的詩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類似的特征。我們看到,詩歌的主題是鳥兒,它們被詩人塑造成充滿靈性和神性的精靈,仿佛天使。它們不僅用各種歌聲寬慰疲憊的人們,而且使人類和自然這種相互同情的光芒映照古今。在鳥兒的撫慰下,人與自然達到了天然的默契。
西方也不乏表現人與自然和諧的文學創作,如19世紀英國浪漫主義運動中的湖畔詩人華茲華斯、柯勒律治和騷塞。他們雖然也尊崇自然,但卻逃避現實,迷戀過去,美化中世紀的宗法制,幻想從古老的封建社會中去尋找精神的安慰與寄托。他們對自然的態度是迷戀而不是尊重,是逃避而不是傾訴,而本德卻將自然當成朋友,當成親人,強調人與自然的平等與互相同情。我們也看到,在關注自然的同時,詩人還看到了學生的生活重擔、工人的艱辛勞累,他內心深處是關心社會、民族、國家的,只有心中充滿大愛,才不至于頹然悲觀,才能像鳥兒一樣唱破黃昏的暗淡與凄涼,憧憬黎明的東方!
(史偉明)
上一篇:《鳥的殞亡 [澳大利亞]霍普》讀后感
下一篇:《雞鳴 [澳大利亞]道伯森》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