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莫爾頓》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丹麥作家尼克索(1869—1954)的小說三部曲《征服者貝萊》的最后一部。故事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工人作家莫爾頓和工人運動領袖貝萊從青年時代起就是一對好朋友。眼下,莫爾頓剛剛結束在國外的漫游回到了丹麥。貝萊已創建了合作工廠,從事改良運動,可如今工廠已經瀕臨倒閉。莫爾頓向貝萊指出辦合作工廠沒有出路,因為權利只是在少數人手中而廣大勞動者卻在饑餓和痛苦中掙扎。可貝萊此時已謀得政府要職,對莫爾頓的指責不以為然。政治觀點的嚴重分歧,使他們的友誼不可避免地產生了裂隙。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他們的矛盾更加公開化了。貝萊起初主張妥協,后又要結交大富翁們,終于成為騎在工人頭上的新貴族。莫爾頓對機會主義分子寸步不讓,他辯論、演講、寫文章,與之進行堅決抗爭。莫爾頓的行為得不到妻子的理解與支持,家庭生活極不和諧,終于導致離異。俄國十月革命對丹麥無產階級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極大地鼓舞了莫爾頓的革命熱情,他又投入新的戰斗。
《紅莫爾頓》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丹麥工人運動的偉大史詩。它歌頌了十月革命的偉大歷史意義,反映了工人運動中兩條敵對路線的斗爭。它的深刻主題在于:工人運動每前進一步,都必須不斷識別機會主義路線并與之作斗爭。同時,人們還要警惕領導權落入脫離工人運動的資產階級政客手中。主人公莫爾頓是工人利益的代表。他關注著工人階級的事業,并把自己完全置身于其中。他幫助工人們擺脫困境,擺脫無政府主義的迷惘,鼓勵他們起來戰斗,喚起他們對未來的向往。他對貝萊之流危害工人運動的機會主義分子展開針鋒相對的斗爭,在斗爭中成長為一名堅定的革命戰士。與之相反,貝萊是機會主義路線的代表。在謀得資產階級政府要職以后,他不遺余力地反對自己曾經擁護過的東西。他反對工人罷工,大量解雇工人,最為可恥的是,他竟然干起販賣奴隸的勾當,把幾千丹麥工人騙到異國去做工。他背叛了真理,背叛了工人階級的利益,終于由一個工人領袖墮落成一個工人貴族。
《紅莫爾頓》在表現手法上最突出的特點是對比。這種對比有兩種方式: 其一,點上對比。即把對比雙方集中在某一個問題上形成焦點,造成“點上對比”。作品中,莫爾頓與貝萊有六次面談,作者每次都讓他們的思想激烈交鋒,造成鮮明、強烈的藝術效果。其二,平面對比。即寫對比雙方在不同時空的活動,雖未將雙方放在一塊描寫,但也能產生對比效果。如莫爾頓多生活在工人中而貝萊多活動在上層社會中,兩人活動雖分別描寫,但很明顯,作者是從他們的活動背景出發展開對比,以表達其思想,深化主題。除了對比特點之外,《紅莫爾頓》具有尖銳的政論性。作品語言(敘述、獨白、對話等)充滿了政治術語。這大概是作者所描寫的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創作的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風云滾滾,人們對政局普遍關注的緣故。
上一篇:《紅字》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約翰·克利斯朵夫》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