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克利斯朵夫》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1866—1944)的長篇小說。全書共10卷,書中主人公約翰·克利斯朵夫是“今日的貝多芬”。第一卷《黎明》,寫他出生在德國萊因河畔的一個小城。祖父、父親都是貧窮的音樂師。父親酗酒,性情粗暴;母親溫柔善良,體貼人,對約翰·克利斯朵夫有深厚的母愛。第二卷《清晨》,寫主人公從小表現出堅忍無私的性格,14歲起開始以教鋼琴謀生。曾經有過一次同彌娜的初戀。第三卷《少年》,描寫一種充滿激情和神秘的生活。約翰,克利斯朵夫同寡婦薩比娜相愛,在凄楚哀惋動人的內心矛盾沖突中,薩比娜離開了人間。接著,他被一個商店女孩子拋棄。繼與彌娜初戀之后,他的強烈的自尊心再一次受到了傷害。他發現家庭、社會同樣都是令人灰心喪氣的,他深深地體驗到了人世間的不平和生活的苦澀。第四卷《反抗》,這時的約翰·克利斯朵夫需要從本能的束縛中解脫出來,一年來,那根把他捆得緊緊的情欲的繩子突然斷了,因此可以在思想的湖上飄浮,然而他活潑的生機不容許他長時間以這種煙霧似的幻夢為滿足。他不僅厭惡德國藝術的謊言假話,而且也不滿意自己過去的作品,那仿佛是瞎子談論顏色,全是拾來的人云亦云的俗套。家鄉對他顯得太狹窄了,為了藝術、生活,他渴望著更廣闊的天地。在一次毆斗中,他打傷了排長和幾個兵,因此逃往巴黎。第五卷《節場》,在巴黎,發現這個舉世聞名的法國首都原來是亂糟糟的,各人只顧自己的個人主義風尚使他感到惡心,同時對巴黎過時的音樂,不道德的文學,武斷或輕佻的做人態度都有反感。唯一的收獲是同奧里維·耶南結成志同道合的好友。第六卷《安多納德》,這是相對獨立的一卷,專門寫外省的一個銀行職員家庭的變遷,這個職員死后,他的妻子和兩個孩子來到巴黎探親,以及姐弟兩人成長的故事。這個男孩就是奧里維,女的就是約翰·克利斯朵夫在德國遇到過的那個法國女教師安多納德。第七卷《戶內》,寫克利斯朵夫通過奧里維看到了真正的法國,一個外表輕浮實際上是勤勞勇敢富有英雄氣概的國家。第八卷《女朋友們》,寫克利斯朵夫終于在巴黎贏得了榮譽。奧里維結婚后,克利斯朵夫精神上感到孤單,不久,先后同一個女鋼琴家和一個女演員來往。奧里維同妻子離異。第九卷《燃燒的荊棘》,奧里維懷著一顆破碎的心同克利斯朵夫一起參加工人斗爭的行列,在一次游行沖突中奧里維不幸喪生。克利斯朵夫殺了一名警察后逃到瑞士。第十卷《新的一天》,寫克利斯朵夫旅居瑞士、羅馬的生活,直到逝世。在羅馬,他陶醉在葛拉齊亞的純真的愛情中,他的音樂也變得恬靜了。在他彌留之際,克利斯朵夫對著幻覺的上帝說“我曾經奮斗,曾經痛苦,曾經流浪,曾經創造。讓我在你的雙臂中歇一歇吧!有一天,我將為新的戰斗而再生!”
這部作品之所以成為世界名著,首先在于作者按照自己給英雄所下的定義塑造了一個具有典型意義的英雄藝術形象。作者所理解的英雄不是指思想或權力的優勢;而是那種出自心靈的精神力量:真誠,勇敢,對人類的愛。約翰·克利斯朵夫就具備了這些品質。作者希望由于這部作品而能使法國重新燃起過去偉大心靈的火花。此外,克利斯朵夫所走過的道路是個人奮斗的道路。他的坎坷一生,也是他的心靈遑惑不安的一生。這象征著個人奮斗的知識分子處在消沉、騷亂、墮落的社會中,面臨時代暴風雨即將到來的時刻的那種焦急不安的心情。其次,這部作品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即作品的音樂性。作者把音樂的旋律節奏滲透到小說的結構中去了,整部作品就是一支交響樂。再其次,是“文字跟從心靈的節奏”,心靈是單純的真摯的,因此,這部作品的文字也非常簡單明白, 自然流暢。最后一點是作者寫主人公的內心感受與活動較多。自然景物的描寫從屬于內心世界的變化,起背景或烘托作用。當然,羅曼·羅蘭的時代早已過去,他的英雄定義也已過時,但作品中對虛偽、不公平與非正義的暴力的抨擊力量,以及主人公對藝術的執著精神,卻仍然具有頑強的生命力。
上一篇:《紅莫爾頓》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細雪》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