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著,把曬黑的臉龐轉向我,
他的嘴是一個黑洞,
高低不平的牙齒如鐘乳石
在洞中閃光,他用右手撫摸著
我的膝蓋,我們的心
不由自主地奔向愛的欲念;
但它們又在半途彷徨,在情欲的
水坑旁徘徊游蕩 …… 這個手指靈巧的
男人除了宣泄肉體懶散的
饑餓難道就別無
所有嗎?誰能夠
幫助我們這些活得太久
并在愛情中遭遇失敗的人呢?這心呵,
這空蕩蕩的水塘,久久
期待著,充滿了盤曲的寂寞之蛇 ……
我是個畸形人。只為了
顧面子,我才時而
炫示我輝煌的情欲。
(顧子欣 譯)
【賞析】
自從波德萊爾集中地表現丑怪事物之后,“丑”就作為一個審美范疇登上了歷史舞臺。西方現代主義文藝思潮更加將美學變成“丑學”,將審美變成“審丑”,對丑的描繪融匯成了不可忽視的文藝大潮。它顯示了人們對“什么是美”的重新審視,是“人們逐漸從對生活的有限的認識進入到了對生命的有限認識”。達斯的這首詩很好地反映了這種“審丑”的文學思潮在印度詩歌中烙下的印記。她大膽地把丑寫入到文學中,寫入到詩中,雖然并不是第一次,然而卻給人以一種驚心動魄的感覺。
達斯詩里的畸形人帶著濃重現代意味。雖然“他的嘴是一個黑洞,/高低不平的牙齒如鐘乳石”,但是卻能引發“我們的心/不由自主地奔向愛的欲念”。這是一種多么奇怪的體驗,丑到極致反而引發人們的欲念。但是詩在這里又有了一次轉折:“但它們又在半途彷徨,在情欲的/水坑旁徘徊游蕩。”在這里,詩人做了一次沉思: 到底這個畸形人的意義是什么呢?難道丑的背面只是“宣泄肉體懶散的/饑餓難道就別無/所有嗎”?詩人的疑問也是超越出美丑界限的疑問。由此,她把畸形人指向更多的隱喻:“誰能夠/幫助我們這些活得太久/并在愛情中遭遇失敗的人呢?”畸形,在她看來不僅是這個男人身上的表現,更是現代人生活中姿態的表達。誰來拯救活得太久的人呢?畸形存活在每個現代人的心中,使現代心靈如“這空蕩蕩的水塘,久久/期待著,充滿了盤曲的寂寞之蛇……”寂寞和無助是現代人的通病,既沒有辦法消解,也沒辦法逃避,有的只是期待和寂寞。在思想到達終點的時候,詩轉向呼應前段,指出原來每個人都是畸形人,而僅僅是為了“面子”才把情欲展現,用情欲來把現代的無聊與寂寞打發。達斯在這首詩里,以畸形人為引導,最終卻反觀現代人的病態欲望,指出現代人的寂寞與空虛。
(史偉明)
上一篇:《男性的醒悟—— [格魯吉亞]巴拉塔什維里》讀后感
下一篇:《瘋狂的時刻 [阿爾及利亞]狄布》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