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軼事》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80 彩色片 115分鐘
法國高蒙影片公司/洛桑日影片公司聯合攝制
導演:莫羅·博洛尼尼 編劇:讓·奧朗什 弗拉基米爾·波茲耐攝影:恩里奧·加尼埃里 主要演員:依莎貝爾·于佩爾(飾阿爾豐西娜) 吉昂·瑪利亞·伏侖脫(飾普萊西) 布魯諾·岡茲(飾德·伯利柯伯爵) 費爾南多·雷伊(飾斯塔蓋爾貝格伯爵) 法勃里齊奧·龐蒂伏格利奧(飾小仲馬) 卡拉·法拉西(飾瑪格麗特)
【劇情簡介】
舞臺上正在排演話劇《茶花女》。扮演瑪格麗特的演員正在念大段的臺詞,這段臺詞是對阿芒的父親說的。然后她劇烈地咳嗽。戲停下來了,女演員向導演請教。這時我們看到了導演,原來就是小仲馬。他回答女演員說:“她不是一位公爵夫人,但她的價值遠遠超過她所操的生涯。這個女人的生活原型叫阿爾豐西娜·普萊西。”
畫面從絢麗的舞臺景象切換到一個黯淡的生活場景。一個披散著頭發衣衫襤褸的小姑娘正在向行人乞討。這就是生活中的阿爾豐西娜·普萊西。天正下著雨,她討到了一點錢,冒雨奔向躲在一旁的老頭兒,那是她的父親普萊西。
父女倆家住農村,過著窮苦的生活。有時販賣一些小藥品,有時自己也吃點迷幻丸藥,以解脫饑寒交迫的困擾,從中得到慰藉。
阿爾豐西娜的父親給女兒找到了一個糊口和棲身之處,那就是到貝尼埃先生家去做陪伴。實際是要給老頭兒提供“性服務”。
一天,教堂里舉行宗教儀式,阿爾豐西娜戴了一個紅色的花冠去參加,遭到了眾人的怒斥。一個教士替她解了圍,事后,教士把她帶回家中,告訴她人們恨她是因為她和貝尼埃先生的關系。教士讓她以后別再到貝尼埃先生家去了,當晚留她住下。
教士抵不住性的誘惑,和阿爾豐西娜發生了關系。但第二天一早,他就自縊身亡。阿爾豐西娜恐懼地跑回家中,和父親一起亡命出逃。
父女倆在船上盲目地往前行進。阿爾豐西娜遇到一位貴族小姐。病懨懨的小姐把自己的飯食“賞賜”給阿爾豐西娜,看著她狼吞虎咽的樣子,小姐開懷大笑。小姐的父親在旁看到這種情景,有點看不下去,阻止女兒繼續惡作劇,并且去安慰阿爾豐西娜,問她多大年紀,叫什么名字,說她的眼睛很像他女兒的眼睛,他女兒叫阿尼婭,她們倆名字的第一個字母是相同的。
阿爾豐西娜的父親把她托付給在船上邂逅的一個去瓦隆趕集的生意人,這人說以后會把她帶到巴黎。阿爾豐西娜轉輾到了巴黎,當了一名女工。
巴黎的這些貧窮的女工在下工以后,還不得不兼做一些其他營生。有的去賣淫;有的去劇院打雜。一個女伴把阿爾豐西娜帶到了一個劇院的后臺,她們躲在布景后邊向場內窺望,看到在一個個包廂里坐著的凈是些達官貴人、巨賈豪富。當女伴問阿爾豐西娜愿不愿到后臺來打雜時,阿爾豐西娜已下定決心要走另一條路。她回答說:“我愿意待的地方是在那兒(指包廂),而不是在這兒?!庇谑?,阿爾豐西娜開始了妓女生涯。
在一個旅游勝地,那位曾帶著患病的女兒在船上與阿爾豐西娜邂逅的老伯爵斯塔蓋爾貝格又遇見了她。現在他的女兒已經死去。為了獲得精神上的慰藉,他成了阿爾豐西娜的保護人。
阿爾豐西娜開始過上豪華的生活。她有自己的華貴宅第,有漂亮的馬車,在劇院里有包廂。她除了有老伯爵的供養,還有其他情人,這樣得以支撐她的生活排場。
此時又有一個德·伯利柯伯爵來追求她,此人在阿爾及利亞有萬貫家財。他帶她到海外旅行,還和她在英國辦了結婚手續。但后來他要回阿爾及利亞去,要求阿爾豐西娜讓他自由。阿爾豐西娜同意了,條件是她要繼續使用德·伯利柯伯爵夫人的頭銜。
后來當她雍容華貴地坐在巴黎劇院的包廂里、受到小仲馬注目的時候,已改名為瑪麗·普萊西,別名“茶花女”,同時又是德·伯利柯伯爵夫人。
經格萊芒斯介紹,小仲馬成了茶花女家中的座上客。阿爾豐西娜的肺病已經很嚴重,經常吐血。小仲馬十分關懷愛憐她,說他母親曾是一個繡花女工,和大仲馬沒有正式結婚,所以自己是個私生子。阿爾豐西娜則說自己是個妓女,正在吐血的妓女。她一年的花銷要10萬法郎,她只是一個有錢的老伯爵的傭人。兩人互訴衷腸,墜人情網。
但是阿爾豐西娜的父親普萊西卻不愿女兒有這樣一個真誠相愛的情人。他認為小仲馬永遠不可能給她幸福和金錢,他的年金只夠開銷她的馬車。所以當小仲馬來拜訪阿爾豐西娜時總是遭到老普萊西的擋駕,甚至受到嘲諷,他終于憤而離去。
為了報復,小仲馬故意攜帶另一個姑娘出現在公眾場合。阿爾豐西娜作了一番安排,奪回了自己的情人,他們雙雙躲到鄉下去度假了。
這時,伯利柯伯爵又回到了巴黎。打聽到了阿爾豐西娜的地址后,追蹤到了鄉下。他和阿爾豐西娜會面后,要求她跟隨他回去。
阿爾豐西娜沒有從命,仍然留在鄉下和小仲馬在一起。一天,她的父親突然來到,告訴她,家中債主盈門,催逼還債,她必須返回巴黎。
阿爾豐西娜回巴黎后,仍然依靠老伯爵斯塔蓋爾貝格的錢還了債。老伯爵告訴她,他在道菲納銀行的資金幾乎快花完了,現在需要賣掉一所產業:土地和林子。阿爾豐西娜回答他,不用多久,她和他,誰都不會再需要這些土地和林子了。因為他倆都已接近死亡。
此時,仍有名流仰慕“茶花女”。大音樂家弗朗克·利茲來巴黎演奏,請她去聽音樂會,并送她貴重禮物。小仲馬也來找過她,卻被她父親拒之門外,他給她送去一封絕情的信。信上說:“我不夠富有,不能如我所愿地愛你; 我也不夠貧窮,不能如你所愿地被愛。那么,你我就都遺忘了吧! ……”
斯塔蓋爾貝格老伯爵也來責備她過著一種慢性自殺的生活,并和她訣別,說: “我不愿意看到我的女兒第二次死亡?!?br>
阿爾豐西娜已經病入膏肓了。藥物治療不能挽救她,精神上又受到種種打擊。她執拗地仍然堅持她那種生活方式,精心打扮一番,坐上馬車到劇院去了。她獨自坐在包廂里,形容枯槁,引起了眾人的關注。她堅持不了,離席而去。她的“丈夫”伯利柯伯爵跟上去要送她回去,她嚴詞拒絕:“我不需要任何人幫助我去死?!?br>
阿爾豐西娜回家后吐血不止,終于死在她父親的懷里。
畫面又轉換到舞臺上?,敻覃愄厮涝诎⒚⒌膽牙?,阿芒連連呼喚瑪格麗特的名字,呼喚著: 你活下去,活下去!
帷幕拉下,全場觀眾熱烈鼓掌、歡呼。
首演成功,小仲馬受到了眾人的贊譽。這時,阿爾豐西娜的父親也來祝賀小仲馬。他說:“ ‘茶花女’,多美的劇名!你肯定能打動所有的觀眾,也能掙到更多的錢!……而我……從她離開我5年來,我一個銅板也沒有了……”小仲馬給了他一些錢,他道了聲謝。臨走,他又嚅囁著對小仲馬說:“您知道,阿爾豐西娜在臨死前說了些什么?她說:我不甘心離開這個屬于強盜和妓女的世界! ……”老頭兒喃喃地重復道: “強盜和妓女的世界!”
【鑒賞】
原名阿爾豐西娜的瑪麗·普萊西因患肺病,不喜香氣濃烈的鮮花,惟對山茶花情有獨鐘,故得綽號“茶花女”。
1848年小仲馬發表了小說《茶花女》。1852年他將其改編為5幕話劇,后威爾第又寫成歌劇。1909年丹麥導演拉爾森第一次將小說搬上銀幕,至今世界各國已拍成17種不同版本的《茶花女》,其中尤以葛麗泰·嘉寶主演的美國同名影片 (1936) 最受人們的推崇。
這部新“茶花女”使觀眾看到的不單純是小說中的茶花女,更重要的是女主人公的原型的一生及小仲馬的創作過程。文學作品與現實生活被糅合在一起,時光交錯中,阿爾豐西娜與小仲馬正在導演的話劇中的瑪格麗特交界的邊緣變得十分模糊,小仲馬似乎變成了阿芒。當阿爾豐西娜說了一句:“亞歷山大(小仲馬)正在寫一本有關煙花女子的書”時,才又把故事拉回到現實中。片尾女主人公撒手塵寰,舞臺上帷幕徐徐落下,觀眾此時才似乎明白:生活是生活,戲劇是戲劇。
生活中的“茶花女”,與我們熟知的為愛情而獻身的瑪格麗特毫無共同之處,她頭上完全沒有唯愛至上、為心上人奉獻出一切乃至生命的光環,冷酷的現實生活使戲劇中的浪漫蒂克喪失殆盡,影片中的這位茶花女是一個心肝全無的婊子:她向待她恩重如山的老伯爵只是一味地要錢供她揮霍,一旦錢拿到手,她就借口疲勞攆他出門。影片中導演有意增加了一個人物:茶花女的父親,影片開頭他就讓女兒沿街乞討供他吸毒,影片結尾他又因小仲馬無力支付他女兒的巨大開銷而把他拒之門外,難怪茶花女臨終前喊出了“這是一個強盜和妓女的世界”。
這部影片既不同于使愛情升華的歌劇、話劇,也不同于小仲馬的小說原著。正如戈達爾那部影片《芳名卡門》講述作者愛德華在寫一部同名小說一樣,本片導演交代了大量的作品創作過程。故事的主人公和我們多年來心目中的形象大相徑庭。欲使這個“茶花女”得到觀眾的認同確非易事。若說導演歪曲原著可能流于武斷,但讓觀眾心甘情愿地接受它,實讓人心中難平,人們都會覺得瑪格麗特這個美好的形象被這部“茶花女”玷污了,要為原來的瑪格麗特起來鳴不平,也許這就是本片導演的初衷?但現實中的瑪格麗特究竟是何種樣人,恐怕連小仲馬也難以說清楚。
西方電影界一向有一種為了“另辟蹊徑”而將文學名著或其主要人物形象加以踐踏的“傳統”。曾在我國電視臺播映的由意大利導演改編的《羅米歐與朱麗葉》即是一例。本片只是新近同類例子之一而已。它使我們看到,在西方電影界有不少真正藝術家致力于將古典文學名著忠實地搬上銀幕的同時,也有一些人為了追求商業利益,而不惜敗壞文學名著在人們心目中的原有的美好印象,還美其名為加強影片的“觀賞性”。實際上,對文學名著的精神及其主要人物形象忠實與否,應該成為判別一部改編影片成敗的主要標準。
本片的原來題名雖與小說原著相同,但由于其并非小說原著的單純改編,又與原著的主要人物形象相去甚遠,故采用“茶花女軼事”這一譯名。
上一篇:《至誠相愛》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荒原》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