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
我第二次到仙巖的時候,我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
梅雨潭是一個瀑布潭。仙巖有三個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邊,便聽見花花花花的聲音;抬起頭,鑲在兩條濕濕的黑邊兒里的,一帶白而發亮的水便呈現于眼前了。我們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對著那條瀑布;坐在亭邊,不必仰頭,便可見它的全體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這個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巖石上,上下都空空兒的;仿佛一只蒼鷹展著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個環兒擁著;人如在井底了。這是一個秋季的薄陰的天氣。微微的云在我們頂上流著;巖面與草叢都從潤濕中透出幾分油油的綠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響了。那瀑布從上面沖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幾綹;不復是一幅整齊而平滑的布。巖上有許多棱角;瀑流經過的,作急劇的撞擊,便飛花碎玉般亂濺著了。那濺著的水花,晶瑩而多芒;遠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紛紛落著。據說,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覺得像楊花,格外確切些。輕風起來時,點點隨風飄散,那更是楊花了。——這時偶然有幾點送入我們溫暖的懷里,便倏地鉆了進去,再也尋它不著。
梅雨潭閃閃的綠色招引著我們;我們開始追捉她那離合的神光了。揪著草,攀著亂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過了一個石穹門,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邊了。瀑布在襟袖之間;但我的心中已沒有瀑布了。我的心隨潭水的綠而搖蕩。那醉人的綠呀!仿佛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鋪著,滿是奇異的綠呀。我想張開兩臂抱住她;但這是怎樣一個妄想呀。——站在水邊,望到那面,居然覺著有些遠呢!這平鋪著,厚積著的綠,著實可愛。她松松的皺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她輕輕的擺弄著,像跳動的初戀的處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著,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令人想著所曾觸過的最嫩的皮膚;她又不雜些兒塵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卻看不透她!我曾見過北京什剎海拂地的綠楊,脫不了鵝黃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見過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綠壁”,叢疊著無窮的碧草與綠葉的,那又似乎太濃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可愛的,我將什么來比擬你呢?我怎么比擬得出呢?大約潭是很深的,故能蘊蓄著這樣奇異的綠;仿佛蔚藍的天融了一塊在里面似的,這才這般的鮮潤呀。——那醉人的綠呀!我若能裁你以為帶,我將贈給那輕盈的舞女;她必能臨風飄舉了。我若能挹你以為眼,我將贈給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睞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著你,撫摩著你,如同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著她了。我送你一個名字,我從此叫你“女兒綠”,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巖的時候,我不禁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
(2月8日,溫州作)
【導讀】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人都有愛美之心,但描摹美的彩筆,卻未必人人具備;況且這美啊,實在太難描摹了,“增一分則肥,減一分則瘦”的境界,有幾人能達到?
“我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朱自清毫不含蓄,在直接點題的同時,也把問題拋給我們:他為什么驚詫?梅雨潭的綠究竟是怎樣的綠?
我們急著一探究竟,作者卻似乎在說“別急,慢慢地隨著我的腳步探尋”:他先聽到瀑布的聲音;轉而看到黑的山石,一帶白而發亮的水;再看到踞在巖石上的梅雨亭;走近看,瀑布飛流直瀉;拉遠看,水花如微雨白梅。“鑲”字靜美,“踞”字氣勢,“浮”字靈動,“飛花碎玉”晶瑩剔透,“白梅微雨”美麗迷蒙,便讓人對瀑布流連不已了。
別忘了,我們是來看綠的!作者分明在提醒我們:“巖面與草叢都從潤濕中透出幾分油油的綠意。”原來,梅雨亭和瀑布都只是為描寫梅雨潭的綠所做的鋪墊。此景尚如此,更何況即將出場的正主呢!
賞美景真是不易啊,“揪”“攀”“探身”“鞠躬”之后,才見到“汪汪一碧”。汪汪寫水的充沛,一碧寫綠得純,這讓作者的“心中已沒有了瀑布了”“心隨著潭水的綠而搖蕩”。綠得奇異、可愛、溫潤、柔和:起先,這綠是靜態的,“仿佛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鋪著”;后來,這綠是動態的,波紋漣漣——“松松的皺纈著”“輕輕的擺弄著”。搖曳多姿如同少婦,成熟而綽約;羞澀清純如同處女初戀,鮮嫩而怦動;明亮清潤如女子肌膚,嬌嫩而滑軟:比喻、想象交融,視覺、觸覺相生,作者的神情分明心醉神迷著。
同其他的綠相比,梅雨潭的綠是真正減一分則淡,增一分則濃,敷點光則明,去些色則暗。“我將什么來比擬你呢?我怎么比擬得出呢?”作者也陷入比擬的困難。情急之下,“你”字脫口而出,開始情話私語了:把你裁作帶,能讓輕盈的舞女臨風飄舉;把你挹為眼,能讓善歌的盲女明眸善睞。竟綠得有如此神力!若這綠真的有知,也會心潮蕩漾吧。
“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作者呼告著,這綠仿佛又變成了豆蔻少女,不僅想“拍著你,撫摸著你”,更要“掬你入口”作親吻了。女兒綠,多么明亮的名字,這是柔美、明快、活潑、寧靜等一切美好詞眼的綜合體啊。
綠“招引”著作者,作者“追捉”著綠:此時,“不禁驚詫”又包含了什么?是從綠意中捕捉到的對生活的愛,從詩意中品味到的律動的生命之美。
上一篇:朱自清《給亡婦》經典散文導讀與鑒賞
下一篇:朱自清《羅馬》經典散文導讀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