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世記》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66 彩色片(寬銀幕) 174分鐘
意大利德·勞倫梯斯—七藝影片公司/美國20世紀福克斯影片公司聯合攝制
導演:約翰·休斯頓 編劇:克里斯多弗·富拉 約那贊·格里芬伊瓦·派里立 維多里奧·波尼塞里 攝影:朱塞佩·魯圖諾主要演員:邁可爾·帕克司(飾亞當) 烏拉·伯格萊(飾夏娃)約翰·休斯頓(飾諾亞,并擔任畫外解說) 喬治·斯各特(飾亞伯拉罕) 彼得·奧圖爾(飾天使)
【劇情簡介】
遙遠太初,陰影彌漫; 蒼穹混沌,水面黑暗。迷離的云團在銀幕上飛旋。空冥的音樂回響,深沉的畫外音講述著耶和華神創造天地萬物的業績。
光影閃爍,由暗轉明。第一天,神創造了光,并把光暗分開;從此,有了晝夜。水柱通天,布滿蒼窮;第二天,他創造空氣,把水分為上下;從此有了蒼天。第三天,他把天下的水聚在一起,從此有了大地,也有了大海。地上長出了青草和結種子的菜蔬、樹木。第四天,他創造了日月星辰。第五天,他創造游魚飛鳥,昆蟲走獸。第六天,他用泥土造了人類的始祖亞當,并讓他住在伊甸園。神讓他看守園中的樹木果實,但囑咐他不能吃分別善惡樹(智慧樹)上的果子,因為吃了一定死。
亞當給萬物起了名字。神見他孤獨,就使他沉睡,取下他的一條肋骨,造了夏娃。當時他們赤身裸體,并不羞恥。一天,夏娃來到智慧樹前,看到金光閃閃的智慧果。在蛇(魔鬼撒旦)的引誘下,夏娃偷偷摘下它,咬了幾口,驚喜不已;又遞給亞當吃了。他們頓時耳聰目明,看見自己赤身裸體,趕緊用無花果樹的葉子擋住下身。耶和華神得知此事,十分生氣,便把他們趕出伊甸園。
夏娃為亞當生了兩個兒子:哥哥叫該隱,是個農夫;弟弟叫亞伯,是個牧羊人。耶和華喜歡亞伯和他的貢物。該隱心生妒忌,殺死了弟弟。耶和華十分生氣,但是留他一命,讓他住在伊甸園東邊的挪得地區。后來,他子孫滿堂,世代繁延,十分興旺。當時,地上的人罪惡滿盈,耶和華決定毀滅一切。但是該隱的后代諾亞,完美無缺,深得耶和華喜愛。諾亞聽從耶和華旨意,建造巨大方舟。在洪水泛濫的四十天里,諾亞全家和各種動物因在舟內而得到保護;其它萬物則遭到滅頂之災。
洪水消落之后,耶和華把彩虹作為他與諾亞全家及生存的萬物立約的記號,保證他們繁衍不息。從諾亞的三個兒子派生出許多宗族,他們建國立業,和睦相處。諾亞死后,人們在示拿平原燒磚和泥,想建造巨大城池和通天高塔,以容納百姓,傳揚己名。耶和華擔心他們凡事必成,違背神命,就變亂眾人的言語,使他們分散到各地。
從諾亞的后代中,神耶和華揀選了亞伯蘭作為人們的首領,并指示他帶領侄孫羅德及子民離開家鄉到迦南去。不久,迦南遭遇饑荒,亞伯蘭就帶著妻子撒萊和一些人到了埃及。埃及人看見撒萊容貌俊美,就把她送到法老的宮中。耶和華因此要降大災與法老及其全家。法老趕忙吩咐人將亞伯蘭和他的妻子送走。
亞伯蘭及其隨從經過埃及南地到達伯特利。在那里不同部落的牧人相爭,亞伯蘭回到迦南。當時,鹽海(舊稱西訂谷)沿岸群王混戰,羅德和許多人都被擄去。亞伯蘭和盟軍殺敗賊王,救出羅德眾人,在王谷受到盟軍將領的歡迎。耶和華也祝福他。但是亞伯蘭卻因無后嗣而擔憂。他的妻子撒萊因不能生育而羞愧,便唆使她的埃及使女夏甲與亞伯蘭同房,生下兒子以實瑪利。當亞伯蘭99歲的時候,耶和華和他立約,要他作多國的父:“國度從你而立,國王從你而出。”并將他改名亞伯拉罕,還保證他后裔極其繁多。另一方面,亞伯拉罕和他世世代代的后裔都必須尊耶和華為神,并以割禮為立約的證據。神還將亞伯蘭的妻子撒萊改名為撒拉,賜福使她得一個兒子,要她作多國之母,“必有百姓的君王從她而出”。此時,亞伯拉罕和撒拉都已年紀老邁,撒拉的月經已經斷絕,因此懷疑,心里暗笑。但是耶和華眷顧他,因為他遵守神道,秉公行義。
所多瑪城和蛾磨拉城的人罪惡甚重,引起耶和華不滿。他帶領兩位天使下凡察看,決定懲治惡人。在所多瑪城,居民驕奢淫逸,無惡不作。天使降臨,他們肆無忌憚,取笑哄鬧。羅德出面解圍,無濟于事。天使用魔術使鬧事者頭昏眼迷,并把羅德全家領出城外。等他們到達瑣珥城后,耶和華用硫磺和火毀掉了兩座罪惡城。
第二年,撒拉果然生下一子,取名以撒。八天后,亞伯拉罕給他行了割禮。以撒斷奶后,亞伯拉罕設宴慶祝。夏甲和她的兒子以實瑪利非常妒忌,亞伯拉罕也為他兩個兒子的事憂慮。神給他啟示,讓他只把以撒和以撒的后代作為真正的后裔,而把夏甲母子打發走,但答應讓以實瑪利也成為一國之君。
夏甲和以實瑪利在別是巴曠野迷了路,皮袋中的水用盡了,母子倆放聲大哭。天使安慰她不要害怕:“神已經聽到童子的聲音了。起來!把童子抱在懷中,我必使她的后裔成為大國。”一股泉水從沙漠中噴涌而出,母子得救。
亞伯拉罕蒙神恩典,家業發達,國泰民安。神為了考驗亞伯罕的信念,要他帶上獨生愛子以撒到摩利亞地去,在神所指定的一座山上,把他獻為燔祭。盡管亞伯拉罕內心十分痛苦,但還是告別撒拉,帶領以撒上了山。到了神所指示的地方,亞伯拉罕筑壇擺柴,把以撒捆綁放在祭壇上。正當他持刀要殺以撒的時候,天使呼叫,讓他住手,因為神已經知道了他對自己的虔誠和敬畏之心。亞伯拉罕舉目觀看;以撒突然發現不遠處的小樹中扣著一只公羊。亞伯拉罕取來公羊獻為燔祭,代替他的兒子。耶和華派天使又一次呼叫亞伯拉罕,說:“你既行了這事,不留下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我便指著自己起誓說:論福,我必賜大福給你;論子孫,我必叫你的子孫多起來,如同天上的星,海邊的沙,你子孫必得著仇敵的城門。并且地上萬國都必因你的后裔得福,因為你聽從了我的話。”亞伯拉罕凝視蒼天,老淚縱橫。良久,他轉身領著兒子以撒,一起往遠方的別是巴走去。
【鑒賞】
《圣經》是猶太教和基督教信仰的基石,也是文學藝術創作素材的重要來源。《創世記》是其首篇,幾乎所有的文藝形式都有以此為主題的作品。在繪畫中,有米開朗琪羅(1475—1564)的“西斯廷教堂天頂組畫”;在雕塑中,有吉貝爾蒂(1378—1455)的佛羅倫薩洗禮堂大門浮雕(又稱“天堂之門”);在詩歌中,有塔索 (1544—1595) 的長詩《造物》,彌爾頓 (1608—1674) 的史詩《失樂園》。此外還有許多以 “諾亞方舟”、“亞伯拉罕獻祭”等為題材的文藝作品。以 《圣經》為題材的電影也有很多,但是除動畫片外,表現 “創世記”的影片,目前只有著名導演休斯頓的這一部。盡管如此,影評家還是稱影片《創世記》為一部勘與米開朗琪羅的“西斯廷教堂天頂組畫”相媲美的經典作品。
不論從文學藝術還是從宗教信仰的角度說,《創世記》都是《圣經》中最輝煌的篇章之一。這部影片根據該篇的第1到第22節改編。影片主要描繪猶太教和基督教文化觀念中世界的上古歷史,包括天地萬物的創造,人們的犯罪和墮落,大洪水和諾亞方舟以及以色列的起源和亞伯拉罕的生平。
該片大部分外景在《圣經》中記載的“創世記”的故事發生在美索不達米亞(今伊拉克)和中東等地拍攝。《圣經》中描述的伊甸園和其它地方就在此地或者附近,巴別塔在此建造,以色列的祖先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也都在此生活過。影片從很多側面反映出上古時代中東地區文明中心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的文化。
《圣經·創世記》講耶和華神的創造和他的計劃的初步實施。其中包括天地萬物的創造,人類、婚姻家庭、藝術科學的起源,特別是罪的起源、救贖的起源、中保的起源和選民的起源等。影片《創世記》的改編既忠實于《圣經》原著,又不是對原作逐字逐句的電影視聽翻譯;而是在原作素材的基礎上進行了完全電影化的處理。與原著的敘述方式基本一致,影片的戲劇結構是史詩性的,也是單線發展的。它的時間從亙古到青銅器時代,持續數千年;它的空間從天空到大地,從諾亞方舟內部到示拿平原,再到埃及和迦南各地,綿延數萬里。他的人物從上帝、天使到亞當、夏娃,從列宗列祖到諸國百姓,數以千計。它也沒有貫穿始終的戲劇性矛盾沖突,但是休斯頓在順序式敘述的同時,一方面以神的創造、立法和救恩為主導線貫穿全片;另一方面又精選幾個更富代表性的事件和人物加以渲染刻畫,并充分調動電影藝術的表現手段,從而把“創世記” 的宏偉畫卷以引人入勝的形式展現出來。
眾所周知,《圣經》中對天地萬物創造的描寫,既不同于我國的神話傳說,又不同與進化論和“大爆炸”等假設,而是直陳上帝創造一切、控制一切。例如,原著第一章講神創造天地萬物,基本按照“神說要有什么,然后有什么,神看甚么是好的,于是就怎樣”這樣一種形式,具有“經文”的特色。影片則把這些一律變成畫外音,然后以電影特有的光影、色彩、音響和音樂等手段展示神的大能。與此同時,創作者通過影像的虛與實、物體的動與靜、動勢的張與弛、物體的大與小、鏡頭的遠與近、段落的長與短、變換的快與慢等方面的交替和變化,造成鮮明而又強烈的節奏和視聽效果。影片開始時銀幕上一片黑暗,然后微光閃爍,后景中出現一團光亮,再向四周蔓延。在表現神將水分為上下而造天、地和海的段落中,影片先表現微紅的水面咆哮奔騰,水柱通天,在山后面扶搖直上,然后疊化來自四面八方的水流:有的直沖云霄,有的從天而降,有的驚濤撲岸,有的形成漩渦……似乎在任何創造論中,水都是生命的源泉。接下去,我們透過迷朦的水霧,驚喜地看到早期生物的蠕動。神創造日月星辰的段落十分壯觀:在淡淡的玫瑰紅的霧靄中,疊化出翻滾的云海,一輪紅日從后景中的云海里噴薄升起;然后漸漸疊化出一彎新月,頗有詩意。隨后,我們看到藍色大海中戲游的魚類和蔚藍天空中飛翔的群鳥。雄渾優美的音樂伴隨著生氣盎然的萬千氣象,如詩如畫,令人陶醉。
上帝創造亞當和夏娃的段落是影片的第一個高潮。休斯頓借鑒了米開朗琪羅的“西斯廷教堂天頂組畫”和吉貝爾蒂雕塑中的藝術手法,表現亞當在泥土中漸漸成型,最后伸出左手慢慢站起,環顧四周。飛翔的云彩不斷從他身上劃過,與此同時,響起了優美的歌聲,似乎在慶祝人類的誕生。
夏娃和亞當在魔鬼撒旦的引誘下偷吃禁果的段落是影片的第二個高潮。影片多次用特寫鏡頭表現閃爍的“智慧果”,夏娃和亞當摘“智慧果”的手以及他們偷吃禁果時又驚又喜的面部表情。當他們被逐出伊甸園時,昔日的陽光明媚變成電閃雷鳴。颶風裹協著他們單薄的身驅,閃電不時勾勒出他們孤單的身影。與此同時,后景中的叢林中,不斷閃現出明亮的光束。這些鮮明的對比表現出人類“失樂園”前后截然不同的景象。
大洪水和諾亞方舟是影片的第三個高潮。休斯頓和他的伙伴們在這個段落中,既以嚴肅的筆觸表現了神的憤怒和救恩,又用詼諧的細節描述了諾亞全家和各種動物在方舟中的生活情景。在最后一個高潮段落中,影片以沉重的筆觸表現亞伯拉罕所面對的現實:把愛子獻給自己信仰的上帝。這個段落的場景開始時以灰色為主,表現主人公難以擺脫的痛苦。當他贏得了上帝信任并得到祝福時,色彩變得越來越明朗。最后,大遠景表現他們在飛鳥的伴隨下,走向遙遠的天邊,去開創以色列的明天。
耶和華神是“創世記”的主人公,但影片中自始至終并未出現他的視覺形象。影片的魅力在于通過畫面形象(被創造和被控制的天地萬物)和畫外音(神的創造過程和神的指令)展示耶和華神的威力以及無處不在和無處不有。此外,創作者經常用俯拍甚至垂直俯拍鏡頭表現神的主觀視點,并通過反應鏡頭表現人物與畫外神的交流。
休斯頓(1906—1987)是世界著名電影大師,曾當過拳擊運動員,擔任過新聞記者,當過作家、舞臺演員、電影編劇、演員,還專門到法國學過繪畫。因此他的影片既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又有很強的觀賞和娛樂性。在他拍攝的40余部影片中,《馬耳他之鷹》(1941)被列為經典之作;《馬德雷山脈的寶藏》曾獲第20屆(1947)奧斯卡最佳導演金像獎;《非洲皇后號》和《勝利大逃亡》都曾轟動全球。休斯頓認為宗教展示的世界是奇妙的,人類本身既需要從自然界得到安慰,又要受那位至高無上的神的支配。從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這部《創世記》中,他集中體現出自己的世界觀、宗教觀和藝術觀,也反映出他對繪畫和其它視覺藝術的摯愛。他本人除擔任導演和畫外音解說外,還扮演主人公諾亞,表現出深厚的藝術功力。此外,喬治·斯各特(《簡愛》中羅徹斯特和《巴頓將軍》中主人公的扮演者)成功地刻畫出亞伯拉罕這位以色列先祖執著嚴厲而又親切和藹的藝術形象,為影片增輝不少。
上一篇:《出嫁女》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十月》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