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層》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蘇聯(lián)作家高爾基(1868—1936)最優(yōu)秀的劇本之一,是作者對流浪漢生活進行20年觀察的總結。在黑暗的客店里,住著小偷、妓女、戲子、工匠、潦倒的知識分子等一群流浪漢和貧困的勞動者。不幸的命運使他們一起淪落到底層,陷入悲慘的絕境。萬惡的資本主義社會不僅吞噬了他們的血肉,而且摧滅了他們對生活的欲望。劇本通過對底層人們悲慘生活的具體描繪,對資本主義社會提出了憤怒的抗議。
《底層》沒有僅僅停留在同情流浪漢的苦難、揭露資本主義制度的罪惡方面,而是積極引導人們?nèi)ド羁趟伎既绾螔昝摗暗讓印钡募湘i,改變?nèi)顺匀说纳鐣贫取8郀柣乃茉炝唆斂ê蜕辰饍蓚€對立的形象,探討了這一重大的社會問題,深化了劇本的主題思想。游方僧魯卡認定人們不能改變自己的處境,散布虛偽的謊言,制造種種幻想,憐憫、安慰底層的受苦受難者,引誘他們躲開現(xiàn)實,逃避斗爭,聽任反動統(tǒng)治者的凌辱和壓迫。他的妥協(xié)容忍哲學只能瓦解人們的斗志,使底層的人們坐以待斃,永遠過著被奴役的生活。與魯卡相反,沙金充分肯定人的力量,反對用憐憫去傷害人的尊嚴,從底層深處發(fā)出“應該尊重人”!“人,是偉大的!人有創(chuàng)造一切的力量”的呼喚,鼓動人們面對現(xiàn)實,變革生活,反對資本主義制度。高爾基肯定沙金的反抗精神、渴望改變生活的愿望,以此和魯卡的妥協(xié)態(tài)度、消極思想抗衡,但又指出他缺乏明確的斗爭目標,崇尚空談,是個無政府主義者。因此,沙金并不是作者的理想人物、積極改造生活的戰(zhàn)士。劇本在悲慘結局的邏輯發(fā)展中顯示了鮮明的革命傾向性,發(fā)出了“起義的信號”。
《底層》沒有著重刻劃流浪漢的個人生活和性格特征,而是強調(diào)他們的共同遭遇和階級特征。在構置戲劇沖突時,把注意力集中在解決社會問題上,將故事情節(jié)放在次要位置,思想和哲學問題提到首位,為新型的社會政治哲理劇開拓了道路。劇本悲劇因素和喜劇因素的交織結合,產(chǎn)生了促人奮進的藝術感染力。
上一篇:《布登勃洛克一家》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棄兒湯姆·瓊斯的歷史》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