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提要】
亞歷山大(Alexander,公元前356—公元前323)是馬其頓國王腓力的兒子,他從小就表現(xiàn)出過人的才干和自制的能力。20歲繼承王位后,亞歷山大鎮(zhèn)壓了四處的反叛,使希臘諸城邦望風歸順,紛紛臣服。后來他被選為領袖,帶領希臘軍隊遠征波斯,與大流士軍隊激戰(zhàn),使波斯帝國崩潰,同時迫使提爾、塞浦路斯和腓尼基等國家臣服,打敗阿拉伯人,攻占敘利亞。其后攻打印度時受挫,后輾轉(zhuǎn)征戰(zhàn)于中亞各地,因腸胃疾病而終。
【作品選錄】
1。 我將在這一卷中為亞歷山大大帝和擊敗了龐培的愷撒作傳,因為所要論及的事跡眾多,而且都是那么偉大輝煌,所以如果我沒能談及這二人所有的著名業(yè)績,或未提及的具體事件也沒有詳細展開,而只是對其中最重要的部分進行了簡要的記錄,那么我在開場之際唯一要說的就是懇請讀者勿過苛責。我寫的不是歷史,而是人物傳記;許多極為顯赫的業(yè)績并不一定就能彰顯出人物的內(nèi)在的善和惡,但是有的點滴小事,哪怕僅僅是只言片語、舉手投足,卻往往比伏尸千萬的戰(zhàn)役、鐵馬金戈的武備和攻城掠池的征殺更能夠顯明人物的個性。畫師在繪畫中著力刻畫展示人物的精神品格的面容眼神,而很少在意身體的其他部分,畫像卻能得其神似。同樣,我也必須專注于特別能表現(xiàn)人物靈魂的那些事跡,以此描繪他們的生活,而把那些對偉大功業(yè)的記述留給他人去寫。
2。 關于亞歷山大的譜系,他父系一邊可由卡拉那斯上溯到赫拉克勒斯,而他的母系那邊則可由紐普托利馬斯上溯到阿伊阿庫斯,這一點是確鑿無疑的。據(jù)說在腓力剛獲準與奧林匹婭斯一道加入薩摩色雷斯的神秘宗教儀式之后,還是個青年人的他就與孤兒奧林匹婭斯墜入了情網(wǎng),在她兄弟阿里姆巴斯的同意下,他立刻與她訂婚。在完婚的前夜,新娘夢到一個霹靂擊中了她的子宮,那里立刻燃起熊熊烈焰,火花迸向四面八方,良久才熄滅。他們結(jié)婚后不久,腓力夢到他的妻子的子宮被加了封印。據(jù)他回想,印章的形狀是一只獅子。當時一些預言家猜測這一夢象預示著腓力必須密切關注他的婚姻關系,但是太米薩斯的阿瑞斯坦德認為這個夢說明那個女人懷孕了,因為空的地方?jīng)]必要封印,而且懷的一定是個男孩,他的性格勇敢無畏如雄獅一般。據(jù)傳,腓力在奧林匹婭斯睡覺的時候看到她身邊盤著巨蛇,正是因為這件事使腓力失去了對自己妻子的熱情,他不愿再與她同床,也許是害怕她把什么咒語或法術(shù)施在他的身上,或者是由于相信她是神靈的伴侶而懼怕她的擁抱。
然而對于這些事情,還有另外一些說法: 從遠古時起,這些地區(qū)的所有婦女就醉心于奧菲士教的典禮和狄俄尼索斯式的迷狂的儀式(所以她們被稱為“克隆通尼斯”和“美瑪隆斯”),并且在許多方面模仿海馬斯山區(qū)周圍的伊東尼亞人的婦女和色雷斯人的婦女。看來正是由于她們,“色雷斯庫因”(threskeuin)一詞才被用來描述放縱的儀式與迷狂。而且奧林匹婭斯比其他婦女更為狂熱入迷,并以更狂野的方式去施行這種神圣的命令。在儀式中她習慣于讓狂熱的同伴們帶上馴服的巨蛇,這些家伙經(jīng)常神秘地從長青藤和簸籃中伸出它們的頭,或者盤在這些婦女的魔杖和花環(huán)上,這一切使得男人們感到十分可怕。
3。 據(jù)說腓力看到了那一幕景象后派了麥格洛坡里斯的凱羅涅去德爾菲神殿求神諭。阿波羅的神諭要求他向阿蒙進獻犧牲,并對這位神表示最大的敬畏,同時還告訴他,因為他從門縫中窺見神以蛇形和他的妻子同床共榻的神跡,所以要失去那只看到過神的眼睛。據(jù)埃拉托斯特涅所說,奧林匹婭斯在送亞歷山大遠征之際,曾單獨與他交談,說出了他的身世之謎,而且希望他要懷有配得上他高貴出身的遠大目標。與之相反,另外一些人則說奧林匹婭斯否認這一說法,并說:“亞歷山大必須停止在赫拉面前對我的誹謗。”
亞歷山大可能出生在赫卡通拜昂月之初,即馬其頓人稱為“洛斯”的那一天,是這一個月的第六天。這一天,埃菲斯的阿爾忒米斯女神殿毀于火災。當時馬格尼西亞的海格西亞卻以冷靜得足以撲滅火海的態(tài)度說: 阿爾忒米斯神殿的焚毀是因為這位女神正忙于接亞歷山大來到世上。然而所有在埃菲斯的預言者卻將這一災難看作是進一步災難的征兆,他們四處奔走,掩面哭號,預感到那一天也孕育了亞洲的悲哀與巨大不幸。腓力當時剛占領波提代亞,在那兒他又同時收到了三條喜訊: 第一條是經(jīng)過一場大仗,帕曼紐征服了伊利瑞亞人;第二條是他的賽馬在奧林匹克運動會上取得了勝利;而第三條就是亞歷山大降生了。這些事當然使他極為高興,而預言師的預言更使他情緒高昂,他們宣稱孩子的誕生有三個勝利相伴隨,這預示著他一生將常勝不敗。
4。 亞歷山大的外在形象在利西波斯為他所塑的塑像中得到了完美的體現(xiàn)。這位藝術(shù)家準確地觀察到了被他的后繼者和朋友競相效仿的亞歷山大的特征: 脖頸略微向左偏斜,眼神柔和動人。相反,阿派勒斯卻把他描畫成了萬鈞雷霆的操縱者,也沒有表現(xiàn)出他的膚色,畫得太黑太暗。實際上,如許多人所見,他皮膚白皙,而他的胸膛特別是臉上又變得紅潤。并且從他的皮膚上散發(fā)出一種令人愉悅的氣味,他口中體間也有一股清新之氣彌漫在衣服里。這是我們從阿里斯托克塞諾斯的回憶錄中讀到的。
也許這種狀態(tài)的原因在于他身體中的氣質(zhì)屬于火熱型;因為特奧弗拉斯特認為: 香氣是由于熱量作用于黏濕的體液而產(chǎn)生,因而世界上干爽晴熱的地區(qū)能生養(yǎng)出最為優(yōu)秀的香料;在這里太陽蒸發(fā)了身體中的濕氣,而濕氣和一切使事物腐敗的物質(zhì)一樣,充滿了植物體。亞歷山大身上充滿了熱量,好像這一點使他總是感到熱燥,總是要喝水。
但是,當他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亞歷山大就在許多事上顯示出了自制力。盡管他有時會沖動、暴烈,但肉體的快樂卻很少能支配他,他非常適度地處置它們。同時,在他以后的歲月里,他的雄心又使他的精神更為嚴肅、高貴。他并不追求所有的名聲或各種榮譽,而腓力卻是那樣。腓力運用演說的能力把自己裝點為一個智者,并把自己在奧運會上獲得的兩輪戰(zhàn)車的勝利事跡印在鑄幣上。當亞歷山大周圍的人詢問他是否愿意參加奧運會的競走比賽時(因為他是個捷足者),他回答說:“不,除非我的對手都是王者。”一般來說,亞歷山大也一直厭惡運動員的所有競技活動;盡管他設立了許多比賽,不僅有悲劇詩人、長笛和里拉琴的演奏的比賽,而且還有吟詠史詩的比賽以及各種狩獵和持棍技擊者的比賽,但是他卻沒有興趣為拳擊和摔跤比賽的獲勝者頒獎。
5。 他曾經(jīng)在腓力不在時接待過波斯王派來的使節(jié),舉止從容的與他們交往,并通過他的友善和提問贏得了他們的贊賞。他的問題毫無幼稚瑣碎之氣,他向他們請教去波斯路途有多遠和進入波斯國內(nèi)旅行的特點,問到他們的國王,想知道波斯王是什么類型的戰(zhàn)士,有何種力量、何種勇毅。使節(jié)們對此十分震驚,認為腓力夸夸其談的本領和他的兒子向往偉大事業(yè)的熱情相比,真是輕若鴻毛。每次傳來腓力奪取了一個著名城邦或在某個輝煌戰(zhàn)役中取得勝利的消息時,亞歷山大都并不開心,他對他的同伴說:“伙伴們,我的父親將先于我做成每件事;他不給我留下率領你們?nèi)〉谜痼@世界的偉大而輝煌功業(yè)的機會。”因為他從不貪圖享樂與財富,而是渴望著卓越與聲名,所以他認為他從他父親那里得到的越多,通過他自己贏得的就越少。國勢昌盛,蒸蒸日上,只意味著他的父親在揮霍著他的成功機會。他真正需要從他父親那里得到的,不是財富、奢華和娛樂,而是奮斗、戰(zhàn)爭和野心的空間。
在培養(yǎng)他的工作中,有許多人擔當過他的保姆、家庭教師和老師,這些人中最重要的是利奧尼達,他是奧林匹婭斯的親戚,氣質(zhì)嚴肅。他自己并不回避家庭教師的名銜,因為這個位子給了他很高的榮譽。但是別人由于他尊貴的地位和皇室身份,便都稱他為亞歷山大的義父和導師。另一個擔當家庭教師工作和名銜的人是李希馬庫斯,他是阿卡那尼亞本地人,此人并無什么特別的高貴雅致,但是因為他自稱是培尼克斯,把亞歷山大稱為阿基里斯,把腓力稱為佩列歐斯,所以被人們看重而位居第二。
6。 有一次,一個叫斐力斯圖斯的帖撒利人牽來一匹名叫“布西發(fā)拉斯”的駿馬,想以十三塔連特的價格賣給腓力。他們來到一塊開闊地試馬,可是這匹馬野性十足、難于駕馭;既不讓人騎也不理腓力侍從的吆喝,并立起身來踢所有接近它的人。腓力十分惱怒,命人把它牽走,深信此馬狂野難馴。但是站在近旁的亞歷山大說道:“他們要失去多么好的一匹馬呀!因為缺乏技巧和勇氣,他們不能馴服它。”起初腓力并沒有理會;但是當亞歷山大不斷地這么說并很難過時,腓力對他說:“難道你指責年長的人嗎?難道你自信比他們知道得更多,或者你以為你知道怎么馴服這匹馬嗎?”亞歷山大回答道:“至少對于這匹馬,我會比他們馴得好。”“那么如果你做不到,我該怎么懲罰你的魯莽呢?”亞歷山大說:“如果那樣,我愿意付這匹馬的錢。”對此人們報以大笑。當父子間就罰金達成一致后,亞歷山大立刻跑到馬的旁邊,一把抓住籠頭和韁繩,牽著它朝向太陽;因為他剛才注意到這匹馬好像被落在它面前的自己的影子所驚擾,所以才四處亂跳。他用這種方式讓馬平靜下來,用手拍著它,使它精神旺盛、不再懼怕;接著,亞歷山大平靜地將斗篷往身邊一拋,輕盈地一躍,穩(wěn)穩(wěn)地坐在了馬背上。然后,他稍稍緊一緊馬邊的韁繩,既沒有抽它也沒有用勁地勒緊馬銜就把它控制在了手中。當他看到它不再為驚恐所困急急欲奔時,便放開馬韁任它馳騁,然后通過嚴厲的呼號和兩腳的擠戳催它奔馳。腓力和他的侍從們一開始焦慮無言,當亞歷山大以優(yōu)美的姿勢轉(zhuǎn)身、帶著驕傲和喜悅的神情騎回時,人們爆發(fā)出一陣歡呼。據(jù)說腓力激動得熱淚盈眶;亞歷山大剛從馬背上跳下來,他就上去親吻著他說:“我的孩子,去追求配得上你的國度吧,馬其頓容不下你呀。”
7。 自從腓力看到他的孩子天性不屈不撓、抵抗強制壓迫、但卻很容易為理性引導去服從義務職責后,便總是對他進行勸導而不是命令;同時腓力對用普通的詩歌教師和正規(guī)的學習方法來培養(yǎng)他的孩子并不完全信任,他感到教育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正如索福克勒斯所言:
這是一件需要多方約束和引導的事情。
于是腓力派人邀請最具盛名、最有學問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來作亞歷山大的老師,并給予他高貴的地位和豐厚的報酬。亞里士多德出生的城市斯塔吉拉曾被腓力親自攻毀過,現(xiàn)在他又在那里重新殖民,并恢復了原先被他放逐和被奴役的人的公民身份。
腓力還劃給他們一塊米爾澤附近仙境般的領地,作為師徒工作和學習之處,今天游人仍可以在那里看到亞里士多德的石頭座位和樹陰中散步的小道。看來亞歷山大不僅從老師那里學到了倫理和政治學說,而且還得以參加被哲學家稱作“最高深”和“秘傳”的神秘而深奧的課程講學之中,這種課不對眾人開放。當亞歷山大后來進軍深入亞洲之后,得知亞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中已經(jīng)發(fā)表了關于這些深奧事情時,他直截了當?shù)貫榱苏軐W的緣故給亞里士多德寫了一封信。信中寫著:“亞歷山大謹致亞里士多德。您將您關于‘最高深學說’的論著公開發(fā)表實非妥當,因為如果我學到的理論成為所有人之共有財產(chǎn),那我何以超越他們?我寧愿在認識到最優(yōu)秀的事物方面而非在我的權(quán)力方面優(yōu)越于眾人。謹此。”為了給自己辯護,亞里士多德以鼓勵亞歷山大雄偉抱負的方式回答說,亞歷山大所談及的理論其實既可以說發(fā)表了,也可以說沒有發(fā)表,因為事實上,他關于形而上學的論著對那些講授或?qū)W習這門科學的人來說毫無用處,寫作它們只是為已經(jīng)受過這門科學的完整訓練的人作備忘之用。
9。 當腓力遠征拜占庭時,亞歷山大盡管只有十六歲,卻能夠留守后方,擔任馬其頓的攝政和國璽的掌管者,在這期間他平定了米狄人的反叛,并占領了他們的城市,驅(qū)逐了所有蠻族,在那里安置下各種居民,并將這個城市命名為亞歷山大玻里斯。而且他還在客羅尼亞參與了反對希臘的戰(zhàn)爭,據(jù)說他第一個沖破了忒拜人神圣軍團的隊列。甚至到了我們的時代,在塞費蘇斯效外還能看到一棵古老的橡樹,被稱為“亞歷山大橡木”,因為當時他曾在此安營下帳,馬其頓陣亡將士的公墓也距此不遠。
這一系列輝煌事業(yè)自然使腓力萬分鐘愛他的兒子,甚至當他聽到馬其頓人稱亞里山大為他們的王,而稱他自己為他們的將軍時也感到快樂。然而,家庭中還是產(chǎn)生了不和,由于腓力與奧林匹婭斯的戀愛與結(jié)合給國家?guī)砹岁幱埃梢哉f,女人在管理家務中制造的麻煩蔓延到整個國家當中,產(chǎn)生了父子之間的許多不和與劇烈的爭執(zhí)。奧林匹婭斯脾氣暴躁,妒忌又陰險,不斷地教唆亞歷山大使事態(tài)擴大。最大的一次公開爭吵是由阿塔拉斯在克婁巴特拉的婚禮上引起的,腓力與這個女孩年紀差距雖大,卻愛上了她,并娶她為妻。阿塔拉斯是克婁巴特拉的叔叔,婚禮上他借著醉意要求馬其頓人向神祈禱,以期腓力和克婁巴特拉生下一個合法的王國繼承人。這一句話激怒了亞歷山大,他把手中的酒杯朝他砸去,并大聲斥呵道:“那么我算什么,你這卑鄙的混蛋,你把我當成私生子了嗎?”當時腓力氣得騰身而起,拿著劍向亞歷山大沖去,萬幸的是一時盛怒加上酒醉使他一個趔趄摔倒在地。亞歷山大趁勢嘲諷道:“看,這個人!這就是那個打算跨過歐羅巴直搗亞細亞的人,可他在從這個榻子跨到那個榻子時都會跌跟頭。”這次醉酒爭吵之后,亞歷山大帶著奧林匹婭斯出走,把她安置在伊壁魯斯,自己則駐節(jié)伊里利亞。
正當這個時候,科林斯人德馬拉圖斯來看望腓力,他是這一家人的客人和朋友,是能對他家無所顧忌地坦率直言的人。見面寒暄擁抱之后,腓力問他希臘人之間是否和協(xié)一致。德馬拉圖斯回答說:“當你使自己的家庭陷入這樣巨大的紛爭和不幸的時候,腓力你不該去關心什么希臘。”這話讓腓力清醒了過來,他派人找到亞歷山大,通過德馬拉圖斯的勸導讓他重又回到家中。
10。 當時,卡里亞省的總督披克索達洛司希望通過聯(lián)姻方式與腓力暗中達成軍事上的聯(lián)合,他想將他的大女兒嫁給腓力的兒子阿里迪烏斯,并派阿瑞斯托克瑞特斯去馬其頓聯(lián)系此事。亞歷山大再一次被他朋友和母親編織的誹謗和謠言所迷惑,相信腓力欲通過這一顯赫的婚姻與強大的結(jié)盟使王國歸給阿里迪烏斯統(tǒng)治。他被這些想法攪得煩惱不堪,竟派了悲劇演員帖撒拉斯去卡里亞,說服披克索達洛司放棄和他的私生而且癡傻的哥哥訂婚的計劃,而與他結(jié)成婚盟。這個新計劃令披克索達洛司更加高興。當腓力得知此事后,萬分生氣,拖著亞歷山大的一個同謀的朋友——帕曼紐的兒子菲羅塔斯——沖進他的臥室,嚴厲地叱責他,辛辣地辱罵他卑鄙無恥,玷污了自己的高貴地位,居然想成為一個卡里亞人的女婿,想為一個蠻族的國王當奴隸。對于帖撒拉斯,腓力寫信給科林斯人讓他們把他用鏈子鎖住了送回來。亞歷山大的其他同謀都被放逐出了馬其頓,他們是哈帕拉斯、尼阿卡斯、埃瑞吉亞斯和托勒密,這些人在亞歷山大當權(quán)后又都被招了回來并給予了最高的榮譽。
當保桑尼阿斯由于阿塔拉斯和克婁巴特拉的唆使受到暴虐的對待,并在腓力處沒有得到公正的處置后,他一氣之下刺殺了腓力。大多數(shù)人都譴責奧林匹婭斯,傳言說是她夸大事端,煽動那個年輕人的憤怒,誘使他去報復;但也有一些非難落到亞歷山大身上。據(jù)說當保桑尼阿斯被糟蹋后,向亞歷山大哭訴自己的不幸,亞歷山大便對他吟了一句《美狄亞》中抑揚格詩句:
新娘的父親,新娘和新郎。
盡管如此,亞歷山大確實搜查出并懲罰了參與謀殺的人,并對奧林匹婭斯在他不在期間野蠻地處置克婁巴特拉的行徑感到憤怒。
11。 亞歷山大繼承王位、執(zhí)掌帝國時只有二十歲。此時馬其頓面臨著巨大的嫉恨,可怖的仇視,以及來自各方面的危險。相鄰的蠻族部落不愿再忍受他們的奴役,渴望著恢復他們世代相傳的王國;至于希臘,盡管腓力在戰(zhàn)場上征服了她,但還沒有充分的時間來使她在馬其頓的軛下變得馴服;而且因為他打亂和改變了那里行事的原則,反而使之處于動蕩紛亂之中。亞歷山大的馬其頓顧問們懼怕出現(xiàn)大的危機,希望他完全放棄對希臘各城邦的統(tǒng)治,不要在那里再使用武力,并通過懷柔的手段使暴亂的蠻邦恢復忠誠,撲滅他們中反叛的苗頭。然而亞歷山大卻從完全相反的原則出發(fā),認為只有通過無畏與高尚的精神才能贏得帝國的安全和穩(wěn)定,他確信,如果他看上去哪怕只削損了一點點威嚴,所有的敵人就會開始向他進攻。因而他迅雷般制止了蠻族的騷亂和戰(zhàn)爭,帶領著部隊直達多瑙河邊,在那里他與特利巴利的國王西馬斯展開一場大戰(zhàn),并擊敗了他;當他得知忒拜發(fā)生了反叛而且還得到雅典人的同情和支持的消息后,立刻揮戈南下,穿過溫泉關通道。他宣稱,當他在伊利亞人和特利巴利人之中時,德摩斯提尼還把他稱為一個小男孩;當他到達帖撒利時就稱他為小伙子了;現(xiàn)在他希望讓他們看看站在雅典城墻外的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
當亞歷山大兵臨忒拜城下之后,他仍想給忒拜人一個悔過的機會,僅僅要求他們交出叛亂首領培尼克斯和普洛西特斯,并宣布對站到他這邊的人進行大赦。但是忒拜人卻提出了相反的要求,他們讓亞歷山大向他們投降,交出大將菲洛塔斯和安提帕特,并且還宣布所有幫助希臘自由的人和他們站在一起;因此亞歷山大立即下令攻擊,讓他們嘗嘗戰(zhàn)火的厲害。雖然馬其頓人超過忒拜人數(shù)倍,但是忒拜人仍以與自己的弱小不相稱的頑強精神和勇氣不斷向敵人發(fā)起攻擊。但是,馬其頓部隊從堡壘中沖殺出來,向他們進攻,他們受到四面包圍,大部分陣亡。城池不久被攻破,忒拜慘遭屠城,被夷為平地。亞歷山大之所以這樣對待忒拜,主要是想用這樣殘酷的手段來震懾希臘其他城邦,使他們畏縮屈服;同時他還想以此安撫盟友福基斯人和普拉泰伊阿人對忒拜的仇恨。亞歷山大只赦免了祭司、馬其頓的朋友以及品達的后裔,還有那些投票反對反叛的人,對于其他人(大約三萬人)則一律賣為奴隸,據(jù)統(tǒng)計,被殺的一共有六千人之多。
12。 在城破后的眾多災難之中,有這樣一件事情,一群色雷斯士兵沖進了高貴圣潔的提莫克萊婭的家中,他們的頭子無恥地強奸了她,然后還貪婪地問她家里是否藏有金銀。她說她藏了,然后單獨引著他到了花園,并將一眼井指給她看,對他說當城陷時她親手把她最貴重的財寶投入其中。當這個色雷斯人附身察看時,她繞到他身后一把把他推了下去,然后推下許多石塊砸死了他。她被其他色雷斯人捆住手帶到亞歷山大處,從她的儀態(tài)和步履中可以看出她是一個極其尊貴、精神高尚的人;她平靜無畏地跟在引導者的后面,當亞歷山大王問她是誰時,她回答說她是特阿真尼的妹妹,他的哥哥曾為了希臘的自由率軍與腓力作戰(zhàn),陣亡在客羅尼亞。亞歷山大對她的所言所行深感敬佩,下令給予她和她的孩子以自由。
(包利民等譯)
【賞析】
《亞歷山大傳》是普魯塔克《希臘羅馬名人傳》(以下簡稱《名人傳》)中有代表性的一篇。《名人傳》一共涉及50個人物,其中合傳有23組,普魯塔克把希臘和羅馬的“類似的”名人放在一起兩兩作傳,目的是為了比較各自的德性、命運和遭際。傳記作者被視為羅馬的柏拉圖主義者,主張以理性指導生活,塑造完美純潔的道德人生。在理性之光的照耀下,普魯塔克的《名人傳》中人物的命運與德性及欲望的節(jié)制息息相關,使得傳記看起來就像傳記作者哲學思想的形象化演繹。但另一方面,《名人傳》又不同于那些干巴的說教故事,這些傳記能夠充分展現(xiàn)主人公在建功立業(yè)的過程中的跌宕起伏、靈魂中善與惡的交織和激蕩、戰(zhàn)勝生活或心靈困境的毅力和勇氣,因此傳記充滿了古希臘羅馬時期昂揚澎湃的生命激情。
《亞歷山大傳》記述了古希臘時期一個建立了偉大功勛的帝王亞歷山大生平的重要品格和命運。與許多注重記錄客觀事實的傳記不同,《亞歷山大傳》開篇就聲明“我寫的不是歷史,而是人物傳記”。所以《亞歷山大傳》并沒有囊括人物生平的所有著名業(yè)績,或?qū)δ承┨岬降木唧w事件詳細地展開敘述,而是有選擇地對其中傳記作者認為是最重要的部分進行簡要的記錄,以彰顯人物內(nèi)在的道德。相對于亞歷山大一生中經(jīng)歷的數(shù)場戰(zhàn)斗,傳記作者更傾向于選擇吃喝交往等日常小事,或是戰(zhàn)斗中一些能反映人物道德修養(yǎng)而不是軍事才能的事情。傳記作者認為:“許多極為顯赫的業(yè)績并不一定就能彰顯出人物的內(nèi)在的善和惡,但是有的點滴小事,哪怕僅僅是只言片語、舉手投足,卻往往比伏尸百萬的戰(zhàn)役、鐵馬金戈的武備和攻城略池的征殺更能夠顯明人物的個性。”
在傳記作者的筆下,亞歷山大對欲望的自我控制似乎比征服敵人更像是一位偉大君王的事業(yè),正如傳記作者在他的論文中所極力推崇的那樣,亞歷山大以美德和智慧替代王權(quán)節(jié)杖、雷電和三叉戟。亞歷山大對于所有的美味都能控制住自己的欲望,對美色也能視而不見。當他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亞歷山大就在許多事上顯示了自制力。盡管他有時會沖動、暴烈,但肉體的快樂卻很少能支配他,他非常適度地處置它們。成人后,他對歷次戰(zhàn)斗中繳獲的戰(zhàn)利品以及其他國家的進貢也毫不貪婪,更多地把它們分給手下人。傳記作者對這些符合理性哲學的行為不失時機地為其擊掌,贊賞亞歷山大在美味和美貌面前顯示出了更勝一籌的美德——他的清醒和自制。相反,他也會為人物“失控”的行為惋惜,并有意突出失控的惡果以讓人警醒。在亞歷山大與大流士在拉尼卡斯河的戰(zhàn)斗中,他經(jīng)過艱苦的搏斗占了上風,一些敵方的軍隊要求亞歷山大許諾,他們?nèi)敉督稻蛻o予寬大處理,但亞歷山大一時被憤怒支配而失去理性,拒絕寬恕。普魯塔克對這種一怒之下的懲罰行為十分反感,他曾經(jīng)在論文《論神的懲罰的延遲》里論述道: 神在懲罰惡人時從容而緩慢,不是因為他擔心自己會因為匆忙的懲罰而犯錯誤或后悔,而是因為他想通過施加懲罰來去除我們身上的一切野蠻和暴虐,教會我們不要在憤怒中打擊那些給我們造成痛苦的人,因憤怒而喪失理智。于是在普魯塔克的傳記中,我們看到,亞歷山大的憤怒和喪失理智的結(jié)果是使他喪失了自己的坐騎,而軍隊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死傷,因為敵軍身臨絕境,惟有背水一戰(zhàn),以死相拼。
但是,普魯塔克并不主張用隱居生活來使身體欲望最小化,而是認為對榮譽的追求會給心靈帶來巨大永恒的快樂,從而讓身體的欲望與快樂在心靈快樂的光輝面前黯然失色。因此,在傳記中,普魯塔克不惜用大量筆墨描繪亞歷山大的英雄氣概和智慧,并為此一唱三嘆。在亞歷山大幼年,一匹名叫“布西發(fā)拉斯”的烈馬無人能馴,他自告奮勇,憑自己的勇氣和智慧將其馴服;后來在歷次征戰(zhàn)過程中,我們也看到,不管是戰(zhàn)斗之前,還是在白熱化的戰(zhàn)斗中,亞歷山大都顯現(xiàn)出他的智慧、勇氣和對自己計劃的堅定不移。他執(zhí)政后,希臘諸城邦首領看他只有二十歲,蠢蠢欲動想推翻馬其頓的統(tǒng)治。對此,亞歷山大的馬其頓顧問們懼怕出現(xiàn)大的危機,希望亞歷山大完全放棄對希臘各城邦的統(tǒng)治,不要在那里再使用武力,并通過懷柔的手段使暴亂的蠻邦恢復忠誠,撲滅他們反叛的苗頭。然而亞歷山大卻從完全相反的原則出發(fā),認為只有通過無畏與高尚的精神才能贏得帝國的安全和穩(wěn)定,他確信,如果他看上去哪怕只削損一點點威嚴,所有的敵人就會開始向他進攻。因而他迅雷般制止了蠻族的騷亂和戰(zhàn)爭,并大敗忒拜人,殺一儆百,使希臘城邦皆心悅誠服地歸順于他等等。
由于傳記作者抱著堅定的哲學理念寫傳,努力按某種方式安排人生,使之與作者所推崇的各種美德相適應,所以普魯塔克的傳記并不具有謹嚴的史學作風。雖然他對一些離奇、毫無依據(jù)的材料也表示懷疑,但也無意對歷史的本來面目做深入的分析。他的實用目的常常使他對一些材料隨意剪裁,并揀重要之處大加渲染,不惜憑主觀認定和推測設置因果,或補充細節(jié)。這樣的做法使傳記減弱了史學的價值,卻獲得了文學的感染力。普魯塔克會借助各種手段,從多個方面展現(xiàn)人物由內(nèi)到外的美德、智慧和氣概,使這些英雄形象豐滿、栩栩如生。特別是他對心靈修養(yǎng)的重視使他的傳記突破了其他歷史記載的限制,深入到個體的精神和靈魂世界;對天命的畏懼和對個體積極奮斗的推崇又使傳記充滿了昂奮的力量和崇高的色彩。普魯塔克的《名人傳》以其卓越的文學魅力吸引了眾多讀者,從彼得拉克的《名人傳》、薄伽丘的《但丁傳》、維拉尼的《佛羅倫薩名人傳》到莎士比亞的歷史劇等,我們都不難發(fā)現(xiàn)普魯塔克的影響。
(李瑋)
上一篇:《五卷書 [印度]佚名》讀后感
下一篇:《亞瑟王之死 [英國]馬洛禮》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