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蘇〕季莫菲耶夫《婚禮》愛情詩鑒賞
〔俄—蘇〕 季莫菲耶夫
我們的婚禮不在教堂,
沒有紅燭,不戴花冠;
沒有通常的典禮儀式,
沒有例行的婚歌頌贊!
在昏暗的松林,
黑夜為我們主婚;
多云的天空、
黯淡的星辰,
是這婚禮的證人;
怒號的狂風、
不吉的鴉鳴,
算作禮樂齊頌;
懸崖和深谷,
權充儐相,
愛情和自由、
為我們鋪展新床! ……
這婚禮,朋友和熟人
一概沒有邀請;
但也有造訪的客人——
都是主動光臨:
風雨大聲喧嚷,
雷電徹夜轟鳴;
大地伴著天空,
通霄開懷暢飲。
火云端來佳肴,
向客人奉獻殷勤。
森林和樹叢,
喝得大醉酩酊。
古柞醉臥在地,
不斷發出呻吟;
雷雨尋歡作樂,
直到夜色退盡。
不是妯娌,不是公婆,
不是悲慘的奴隸生活,
是那破曉的晨光
把我們的睡夢點破!
東方泛起了紅暈,——
那是新婦的羞容。
縱情飲宴過后,
大地恬靜安寧。
歡快明亮的陽光,
逗弄得露珠兒晶瑩。
田野披著節日盛裝,
花紅草綠,欣欣向榮。
傳來了熱情的祝賀,——
那是松林的嘩嘩響聲。
贊嘆著,微笑著,
大自然充滿了激情……
(姜長斌 黃樹南 譯)
季莫菲耶夫(1904—),蘇聯文藝學家。1925年畢業于勃留索夫高等文藝學院,1940年獲語文學博士學位,1947年當選為蘇聯教育科學院院士。他的著作《詩歌理論》(1939)、《文藝理論原理》(1940)、《文藝理論問題》(1955)等,在當時有一定影響。
這首詩描繪的是一場不同尋常的婚禮:舉行婚禮的場所“不在教堂”,而“在昏暗的森林”,新郎新娘手中沒有“紅燭”,新娘頭上也“不戴花冠”,主婚的是“黑夜”,婚禮的證人是“多云的天空、黯淡的星辰”,儐相是“懸崖和深谷”,婚歌婚樂是“怒號的狂風、不吉的鴉鳴”。婚禮沒有邀請所謂的“朋友和熟人”,參加的只是不約而來的大自然的賓客。婚禮進行中,“風雨大聲喧嚷,/雷電徹夜轟鳴;/大地伴著天空,/通宵開懷暢飲。/火云端來佳肴,/向客人奉獻殷勤。/森林和樹叢,/喝得大醉酩酊。……,直到夜色退盡。”新婚之夜過去,迎來了恬靜的黎明,叫醒新婚夫婦的“不是妯娌,不是公婆,/不是悲慘的奴隸生活,”而“是那破曉的晨光”,展開在新婚夫婦面前的是“明亮的陽光”,晶瑩的“露珠”,“田野披著節日的盛裝,/花紅草綠,欣欣向榮”,“松林的嘩嘩響聲”向他們“傳來了熱情祝賀”。
詩人筆下這場“婚禮”自由、熱烈、奔放,像一幅壯麗多彩的畫卷,像一曲豪邁雄偉的樂章。詩人示意人們只有在這個理想的境界里才能享受到“愛情和自由”,才能尋找到“歡樂和幸福”。
這首詩在藝術上以對比鮮明,感情強烈,想象豐富見長。
全詩三個詩節,每個詩節都是兩種婚禮的鮮明對比:一方面是現實的世俗婚禮,一方面是理想的婚禮,前種表現比較簡練,后一種描繪詳細充分,這種詳略的不同暗含著詩人的褒貶愛憎。對理想婚禮的描繪,表現出詩人豐富的想象才能,從婚禮的開始到婚禮的進行,從“風雨喧嚷、雷電轟鳴”的婚禮之夜到婚后第二天“恬靜安寧”的黎明,無不描聲描色,形象生動。在詩人描繪的色彩瑰麗的理想畫面上,又飽含著詩人的強烈感情,做到了以情寫景,以景抒情,更增添了詩的藝術感染力。
上一篇:〔西班牙〕門多薩《坎佐尼情詩》愛情詩賞析
下一篇:〔愛爾蘭〕葉芝《當你老了》愛情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