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瓊·托姆爾《喬治亞的畫像》愛情詩鑒賞
〔美國〕 瓊·托姆爾
發(fā)辮——
粟褐顏色,
像私刑者手中
卷曲的繩索;
眼睛,
像一捆捆干柴,
點燃了妒火;
嘴唇——
像舊的刀痕,
也象新的創(chuàng)傷;
呼吸——
像甘蔗散出的
最后一絲清香;
她那苗條的身軀,
宛如黑色的肌肉
被烈焰
燒成了死灰的模樣!
(范岳 譯)
這是一首含喻性極強的帶有濃郁的現(xiàn)實主義色彩的意象詩。詩人以巧妙手法將一位黑人婦女的名字與奴隸制興起之一的喬治亞洲,將一個人的畫像與那種垂死、吃人的奴隸制度結(jié)合在一起。
詩人首先將發(fā)辮比喻成“卷曲的繩索”,這個意象生動地使人想到女奴的發(fā)辮宛如奴隸主套在她身上的枷鎖一樣,牢牢地束縛著她,暗示著殘酷的奴隸制在時時刻刻折磨、壓迫著奴隸,因而“眼睛”自然也就成了“干柴點燃的妒火”,奴隸們強烈的反抗意識與追求自由平等的渴望在妒火中展示了出來。“嘴唇”如“舊的刀痕”、“新的創(chuàng)傷”,暗示女奴悲凄苦痛的生活經(jīng)歷。人們知道奴隸們曾經(jīng)受著殘忍的奴役和壓迫,因而對呼吸的品味——“甘庶散出的最后一絲清香”更敏感,對奴隸們的悲慘命運更同情。由于詩人巧妙地將人名與地名結(jié)合在一起,也用同樣的手法將身軀附以“烈焰燒成的死灰”這一意象,暗示人們,奴隸被奴隸制所吞噬,同樣,奴隸制也終究會被奴隸所吞噬。
這首詩之所以具有很高藝術(shù)性,乃在于詩人通過對人物肖像的細(xì)膩描寫,對意象的疊加使用,將人像、人名、地名結(jié)合在一起,虛實相映,給人以豐富的聯(lián)想。因此,與其說詩人在“隱蔽”。還不如說她在有意讓人去聯(lián)想“政治和斗爭”。這在意象的運用上,可以說是“大膽而直接的”(馬庫斯)。女詩人瓊·托姆爾在美國開創(chuàng)了政治愛情詩的前景。
上一篇:〔俄—蘇〕萊尼斯《不滅的記憶》愛情詩賞析
下一篇:〔西班牙〕貝克爾《什么是詩》愛情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