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球游戲》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瑞士】 黑 塞
赫爾曼·黑塞(1877—1962),德裔瑞士籍作家。生于牧師家庭,在具有濃厚宗教色彩和東方精神的環境中長大。作品有小說《在輪下》、《納爾齊斯與哥爾德蒙》、《荒原狼》等。194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他深受心理分析學的影響,喜用象征手法描寫和分析社會,被稱為“德國浪漫派最后一個騎士”。
《玻璃球游戲》(1943年)是作者最后一部長篇小說,他以此獲得世界性聲譽。小說虛構了一個象牙塔般的世界,探求自然與精神的關系。克乃西特的死意味深長,是反顧全篇的鏡子。
孤兒克乃西特由一個稱做卡斯特利恩的宗教教育團體收養。他天資聰穎、刻苦勤奮,12歲時就表現出特異的音樂天賦,于是被送入一所專門培養英才的學校學習。畢業后,升入更高一級的瓦爾特澤爾學校。這所學校是舉辦正式玻璃球游戲的地方,這種游戲包蘊了宇宙的奧秘,是精神生活的最高形式。在這里,克乃西特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周圍的人們都像苦行僧那樣從事各種精神修煉。他們用數學、哲學、音樂等精神性的東西做玻璃球游戲,非常專注,幾乎達到忘我的境界。
起先,克乃西特專攻音樂,對玻璃球游戲并不用心。在學校,他認識了臺斯格諾里。這位旁聽生對所謂的英才學校是滿腹怨言,他認為這種學校給予的教育是脫離生活的,他一心想走出校門,回到社會里去。他對玻璃球游戲也是大不以為然,他說這游戲毫無意義,是不負責任的故弄玄虛。克乃西特從他那兒了解到外界的一些情況,思想也受到他的影響。
卡斯特利恩是專門服務于精神的宗教團體,為了維護其宗旨,闡明、宣揚它的精神原則,委托克乃西特與臺斯格諾里辯論,克乃西特代表精神,臺斯格諾里代表自然。辯論加深了他倆的友情,也促使克乃西特深入細致地把握了卡斯特利恩的精神實質和它的歷史淵源。
以后,克乃西特刻苦研究,悉心參悟玻璃球游戲的真諦,其時對《易經》、《呂氏春秋》尤為專注,用力最勤,終于弄懂了道家哲學并熟知玻璃球游戲的一切規則,成為玻璃球游戲大師,并主持一個教派,講經傳道。克乃西特盡管成就卓著,地位顯赫,但他內心的矛盾也隨之加劇。他深切地感到卡斯特利恩這座象牙塔正面臨危機,它的成員都為科學而科學,以精神活動自娛,對外界不聞不問,根本不知自己也是這個世界的一員,應該為養育他們的人民作出貢獻。
克乃西特離開卡斯特利恩,走出象牙之塔。他打算在現實世界中當一名教師,以教育來改善這個世界,他認為不僅要培養精英,而且要讓所有人都受到教育,這樣他們就懂得熱愛真理,全人類從而得以凈化,世界由亂而治,精神與自然和諧一致。他的第一個學生是臺斯格諾里的兒子蒂托。臺斯格諾里從學校出來后曾致力于社會改革,結果四處碰壁,一事無成。
令人可惜的是克乃西特開始走向新生的同時也走向了死神,他與蒂托比賽游泳的時候溺水身亡。
上一篇:《父與子》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皮襪子的故事》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