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安徒生《茅屋》愛情詩鑒賞
〔丹麥〕 安徒生
在浪花沖打的海岸上,
有間孤寂的小茅屋,
一望遼闊無邊無際,
沒有一棵樹木。
只有那天空和大海,
只有那峭壁和懸崖,
但里面有著最大的幸福,
因為有愛人同住。
茅屋里沒有金和銀,
卻有一對親愛的人,
時刻地相互凝視,
他們多么情深。
這茅屋又小又破爛,
佇立在岸上多孤單,
但里面有著最大的幸福,
因為有愛人作伴。
(周楓 譯)
漢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1805—1875)是馳名世界的丹麥著名童話作家。他的童話故事體現了丹麥文學中的民主傳統和現實主義傾向,有的至今還為世界上眾多的成年人和兒童所傳誦。像《賣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裝》、《夜鶯》和《白雪公主》等,真實地描寫了窮苦人的悲慘生活,辛辣地諷刺了皇帝的昏庸無能和朝臣們阿諛逢迎的丑態,嘲笑了貴族的無知,表現了作者對人類理想的樂觀主義信念。有的童話甚至塑造了真正的愛國者的形象。安徒生的童話繼承并發揚了民間文學的樸素清新的格調。他所創造的藝術形象,如沒穿衣服的皇帝、堅定的錫兵、拇指姑娘、丑小鴨等,已成為歐洲語言中的典故。安徒生的創作豐富多彩,既寫童話,又寫游記,既寫自傳,也寫詩歌。他的《茅屋》就是一首在手法和結構上都頗具特色的愛情詩。
在生活中,人們常常用“純真”二字來形容愛情,表達情感。因為不純潔、不真摯的愛情不是真正的愛情,或者說根本不是愛情。但是,究竟要“純”到什么程度,到底要“真”到什么地步? 恐怕找不到一個統一的衡量尺度。但是,當我們讀了《茅屋》這首小詩后,定會對“純”的程度和“真”的地步有所把握,有所了解。
“在浪花沖打的海岸上,/有間孤寂的小茅屋”,說它孤寂,是因為它的四周“無邊無際”。說它荒涼,是因為它的周圍“沒有一棵樹木”。作品以“茅屋”為基點,把愛情的主題放到只有“浪花沖打”、“沒有一棵樹木”的荒涼無比的一所小茅屋中來展開。從而一開篇就在讀者的眼前造成了一種殘敗孤寂的視覺形象。其情、其景,有點像中國古詩中的那句“枯藤、老樹、昏鴉”,使人傷情,令人傷感,真可謂先聲奪人。但作者并不肯罷休,在第二節一開始,繼續用“只有那天空和大海,只有那峭壁和懸崖”對小茅屋的孤寂氣氛進行渲染,加重了讀者視覺中的凄慘印象。寫到這里,作者突然筆鋒一轉,“但里面有著最大的幸福,/因為有愛人同住”。這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這一轉折,使第二節的前后四句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傾刻間,那所凄涼、冷清、孤寂的小茅屋充實了,有了勃勃生機,有了歡歌笑語。而這一切都是因為有了“愛人同住”,這才是人間的“最大的幸福”。在第三節中,詩人將描寫的鏡頭伸進了小茅屋。“茅屋里沒有金和銀,/卻有一對親愛的人”,作者以金銀和愛情相對比,認為黃金有價,而情義無價。黃金可以買到一切,唯獨買不到純真的愛情。因為就在這“沒有金和銀”的茅屋中,“一對親愛的人”在“相互凝視”,沉醉在愛情的夢幻中。到了第四節,詩人調遠了焦距,鋪陳茅屋的外觀。“這茅屋又小又破爛,/佇立在岸上多孤單”。然而,就在這“破爛”的背后,卻有著“最大的幸福”。就在這“孤單”的背后,卻有著歡樂永存,“因為有愛人作伴”。詩人用鮮明的對比手法,通過由遠及近、由表及里、由里及外的描寫,深刻地表明“純真”的愛情應當摒棄任何物質的因素,摒棄人世間的榮華富貴。只有這樣,才能享受到愛情的“最大的幸福。”
安徒生創作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在作品中大量采用下層人民的語言。這首詩也不例外。它結構勻稱,情調明朗,語言生動,自然流暢,有濃郁的民歌味。
上一篇:〔英國〕勃朗寧《至善》愛情詩賞析
下一篇:〔印度〕尼拉拉《茉莉花蓓蕾》愛情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