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繆塞《給蓓芭》愛情詩鑒賞
〔法國〕 繆塞
蓓芭,當夜已來到,
你母親已向你道過晚安,
你半裸著,在燈前,
低下頭去祈禱;
在這不安的靈魂
寄托給深夜的時刻;
當你摘下睡帽,
往床底下瞧;
當你全家在你周圍
都已沉睡;
啊,蓓比塔①,可愛的姑娘,
我親愛的人兒,究竟是什么呢,你在沉思默想?
誰知道呢? 也許是那
哀情小說中的女主人翁;
也許是那一切希望所猜想的,
而卻被事實否定了的事情;
也許是想著那些
只能引起人愁悵的高山;
也許是西班牙的成雙成對的情侶,
也許是糖果,也許是如意郎君;
也許是想著那溫柔的衷心之談,
它來自一顆像你的心一樣的天真心田;
想著那跳舞的音樂,想著你的衣衫,
也許是想著我,——也許是空無一念。
(陳澄萊 馮鐘璞 譯)
阿爾弗雷德·德·繆塞(1810—1857)法國著名浪漫主義詩人。在小說和戲劇創作方面也有較高成就。他出身于巴黎一個貴族世家。自小聰穎并愛好文學。14歲即開始寫詩,18歲參加了以雨果為首的浪漫主義文社,并被譽為“浪漫主義神童”。20歲發表第一本詩集《西班牙與意大利的故事》,從此一舉成名,在詩壇上確立了他詩人的地位。第二部詩集《椅中景觀》的發表,又引起轟動。從此他走上了獨立創作的道路。長詩《洛拉》的發表,顯示了詩人藝術才華的成熟。1833年,詩人結識了喬治·桑后,在時好時壞的感情糾葛中度過了兩個年頭,徹底分手于1835年。1852年,他被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從此再也沒提筆。1857年,詩人在孤獨貧困中死去。著名詩作還有《四夜歌》及《回憶》等。
本詩寫在1831年,是詩人前期的作品。當時詩人只有21歲,這時期的作品多以愛情為主題,情調明媚艷麗,音韻輕柔俏佻,充滿青春的活力、蓬勃的朝氣和豐富的想象力,風格明快歡暢。從這一時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純正的愛情不僅是詩人描寫的中心,而且也是他追求的目標。詩人認為,愛充滿了柔情,充滿了歡樂,只要擁有了愛情,人們就可超然物外,忘掉塵世的一切煩愁。在詩中,繆塞常以各種不同的角度去揭示出青年男女萌動于心靈深處的愛戀之情。這種萌動有時表現為多愁善感,有時表現為異想天開,有時表現為與戀人間的娓娓而談,但無論是內向還是外向的不同心態,都充分顯示出由男女之愛聯結而產生的千般柔情與萬般蜜意,所以從哪個側面去描寫男歡女愛,我們都可感受到詩人心靈的呼喚。
這首詩是由“我”寫給蓓芭的。全詩通過對蓓芭內心世界的細膩刻畫,揭示出她復雜而充滿矛盾的心情:對愛的迷茫,對愛的困惑,對愛的向往和渴求,將一個純情少女處在初戀中的神態,栩栩如生地展現了出來。
詩的第一節開頭就在特定的時空背景上展示出蓓芭的神態。這時“夜已來到”,而且“你母親已向你道過晚安”,已是該上床安睡的時分,少女也正在做著祈禱,祈求上帝給她帶來一個寧靜而溫馨的夜晚。從空間上看,蓓芭這時獨自一人在自己的臥室里“半裸著,在燈前”。燈光搖曳,為這寧靜的夜晚憑添了幾分靜謐、安詳的氣氛。在這樣的氛圍中,她是能夠把自己“寄托給深夜”的,能平靜地進入溫馨的夢鄉。
但是,實際上卻完全不是這樣。詩的第二節開頭就告訴我們:在這寧靜的深夜,她的“靈魂”卻是極度的“不安”,她不但“摘下睡帽”,不想立刻安睡,而且一雙不安而帶企盼的眼睛直“往床底下瞧”。很顯然,在這個“床底下”一定潛藏著使她“靈魂”“不安”的東西。那么,究竟是什么?詩人沒有直接點出來。而是給了讀者一片想象和聯想的天空,讓讀者想象的翅膀在這天空中自由飛翔。
詩的第三節,詩人極力渲染,強調了這時靜夜的氣氛:“你全家在你周圍”“都已沉睡”,來反襯出少女內心的“不安”是不同尋常的了,所以,詩人在此,就直接發問:“可愛的姑娘”,“究竟是什么呢”?使你如此不安,使你“沉思默想”?
詩的四、五、六節里,詩人以豐富多彩的想象力給讀者提供了如詩如畫,如夢如幻的聯想。詩人在這三節詩中用了許多個“也許”進行假設,通過多種假設,揭示出少女蓓芭在內心世界里貯滿了對愛的向往和渴求:她在“沉思默想”中用縷縷情絲編織著愛的美麗和愛的浪漫:象“哀情小說中的女主人翁”在深夜時分,戀人突然從她的床底下鉆了出來,與她幽會——因而蓓芭也許就是在企盼著這個場面的出現,當然,這既是一個由“一切希望所猜想的”幻覺,又是“被事實否定了的事情”。但少女的初戀情思無法遏止。她要在這些多采豐富的聯想中繼續編織出美妙的夢境。
19世紀初的一些浪漫主義作品中,曾經描寫過比利牛斯山南麓西班牙的那些成雙成對情侶們的火一般的愛戀。詩人借此描寫了蓓芭此時“沉思默想”著要與自己心愛的人翻越“引人愁悵的高山”去那里觀光,或者是歡度蜜月,這該是多么浪漫,又多么欣羨的樂事呀!
也許蓓芭這時的“沉思默想”是在回憶起一次平常的舞會,她在那次舞會上穿著一件引人注目的衣衫;或者是他和她一次“溫柔衷心之談”,蓓芭這顆少女之心是天真的,她心中的他同樣也是有著一個“天真心田”。這里既沒有強烈的情欲,也沒有熾熱的愛的烈焰,有的只是少男少女間純正誠摯的思念。當然。詩人最后也沒有忘記告訴讀者關鍵性的一點;蓓芭這時正在“想著我”,“也許是空無一念”。
《給蓓芭》全詩六節,可分為兩部分。前三節是第一部分,重在展現蓓芭的外在行為與神態,后三節是第二部分,著力挖掘蓓芭內心深處。第三節詩則是由第一部分向第二部分的過渡。詩人在第一部分中對人物外在行為動作的描寫,以小幅度的描寫手法,把這個情動于中的少女的性格特點與其神志栩栩如生地襯托了出來,顯示了人物性格的豐富內蘊,同時又與第二部分中對人物內心世界的多層次的剖析相諧調,形成了人物的內心與外表完美統一的人性美。蓓芭畢竟還是一個處在其母監護之下的少女。所以,一方面,她的思緒似乎是雜亂無序的,既有“愁悵的高山”,又有“西班牙成雙成對的情侶”,還有“糖果”與“如意郎君”,這些物與人之間幾乎沒有必然的內在聯系,可這些物與人全都影印在初戀女心靈的屏幕上,就被點化組合成一幅奇特的圖景,惟妙惟肖地反映出這位初戀少女被縷縷情絲攪亂了思緒后的恍惚不安,她在向往愛的歡樂時,還流露出淡淡的憂傷。另一方面,盡管愛情之神已經敲響了她心靈的門扉,盡管她有著豐富多彩的想象力,但也只能在憧憬中去品嘗愛的滋味,從自己編織起的青春幻夢中去得到溫存。也就是在這種豐富復雜而又矛盾的內心世界里,讓人看到,既有偷情的愉悅,又有愛情的快樂和相悅的歡欣。這三個層次的情愛交織成了一曲美妙和諧的愛的交響樂、情的三重奏。在這種愛的旋律中,詩人自己的感情不斷從心底流淌到筆端,因而使人難以分清,詩中所寫究竟是抒情主人公“我”在思念少女蓓芭呢,還是少女蓓芭在思念著“我”。這種獨具的抒情效果所產生了巨大的藝術魅力正是詩人詩歌創作的顯著特色。這首詩雖發表在160多年之前,可今天讀來,仍然讓人感受到一種青春的激情。
上一篇:〔俄—蘇〕萊蒙托夫《給孩子》愛情詩賞析
下一篇:〔美國〕默溫《綠島》愛情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