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酷世界的鞭笞
終把我驅趕到北方
蒼穹近處的高原
我站在那霜刃之上
不知應容膝何處
寸寸步履四面為艱
唯有閉目沉思默想
冬季好似鐵鑄的彩虹
(尹海燕 譯)
【賞析】
李陸史出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朝鮮慶上北道的一個普通人家。那時,朝鮮已經被日本侵占,成為日本帝國的一個殖民地。李陸史從小接受傳統的儒家教育,以祖國和人民的利益為重,他很早就和哥哥一起參加了反對日本侵略者的地下組織,與中國作家魯迅一樣,以筆為矛,號召人民覺醒起來,為抗擊日本侵略者保家衛國。最后詩人客死在北京,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由于生活經歷的原因,李陸史的詩歌常常充滿了對朝鮮半島三千里大好河山的贊美與傾慕,充滿了對祖國獨立的真摯渴望以及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堅韌革命斗志。
此處選出的這首《絕頂》表達了作者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對祖國的深切眷戀。詩歌的題目“絕頂”象征著當時嚴酷的社會現實,然而詩人卻從來不曾絕望過。正如“深雪掩埋之下依然有花蕾的萌動”,雖然“寸寸步履四面為艱”,詩人對祖國的未來充滿了期待,并且要堅持不懈地進行斗爭。
全詩共分四節。詩歌開篇是對當時惡劣的斗爭環境的一種隱喻,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對“我”是一種“嚴酷世界的鞭笞”,熱愛自由的我不得不面對嚴酷的現實,而“驅趕到北方”,表達詩人憤恨不甘但是又非常無奈的心情,有一種凄涼之感。第二節和第三節繼續對當時自己的處境進行了寫意般的描繪:“蒼穹近處的高原/我站在那霜刃之上。”讀到這里我們不禁想起《紅樓夢》中的“風刀霜劍”一詞,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中,詩人的處境非常艱難困苦,每天站在霜刃上的生活,人何以堪?一方面面臨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與血腥鎮壓,一方面是自己所要面對的艱苦斗爭形勢,使詩人感到如履薄冰,“不知應容膝何處/寸寸步履四面為艱。”
最后一節詩人點出: 雖然革命的前景看似渺茫,詩人的處境也如同冬日的高山絕頂,這是無法改變的現實,“唯有閉目沉思默想”。但是詩人并未氣餒,在詩人心中,他的信念有如一股熊熊的不熄的火焰,如同冬季中“鐵鑄的彩虹”一般。按理說冬天是不會出現彩虹的,但是這里詩人暗示著冬天很快就會過去,他期盼著春天早日到來,戰爭一定會勝利;縱使現實無比殘酷,但是正是在絕頂處的一縷彩虹,蕩起了詩人對于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也激發了詩人永不言棄,為祖國、為未來奮斗的決心。
(朱海棠)
上一篇:《絕對普通之虹 [澳大利亞]馬雷》讀后感
下一篇:《續古歌 [英國]但·羅塞蒂》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