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沙侖的玫瑰 〔古希伯來〕《雅歌》(節選)》愛情詩鑒賞
我是沙侖的玫瑰,
是谷中的百合花。
我的佳偶在女子中,
好像百合花在荊棘內。
我的愛人在男人中,
如同蘋果樹在樹林中,
我歡歡喜喜坐在他的蔭下,
嘗他果子的滋味
覺得甘甜。
他帶我入筵宴所,
以愛為旗在我以上;
求你們給我葡萄干增補我力,
給我蘋果暢快我心,
因我思愛成病;
他的左手在我頭下,
他的右手將我抱住。
耶路撒冷的眾女子啊,
我指著羚羊或田野的母鹿,
囑咐你們,
不要激動,不要喚醒
愛情,
等她自己情愿。
聽啊,
是我愛人的聲音,
看哪,
他竄山越嶺而來!
我的愛人好像羚羊,
或像小鹿;
他站在我們墻壁后,
從窗戶往里觀看,
從窗欞往里窺探。
我愛人對我說:
我的佳偶,我的美人,
起來,與我同去;
因為冬天已往,
雨水止住過去了。
地上百花開放,
百鳥鳴叫的時候已經來到,
斑鳩的聲音
在我們境內也聽見了。
無花果樹的果子
漸漸成熟,
葡萄樹開花放香;
我的佳偶,我的美人,
起來,與我同去。
我的鴿子啊,你在盤石穴中,
在陡巖的隱密處,
求你容我得見你的面貌,
得聽你的聲音,因為你的聲音柔和,
你的面貌秀美。
要給我們擒拿狐貍,
就是毀壞葡萄園的小狐貍,
因為我們的葡萄
正在開花。
愛人屬我,我也屬他,
他在百合花中牧放群羊。
我的愛人哪,求你等到
天起涼風,
日影飛去的時候,
你要轉回,好像羚羊,
或像小鹿在比特山上。
我夜間躺臥在床上,
尋找我心所愛的;
我尋找他,卻尋不見,
我呼喚他,卻沒有回答。
我要起來,巡行城中,
在街市上,在廣場上,
尋找我心所愛的,
我尋找他,卻尋不見。
城中巡邏的守望者,
遇見我,我問他們:
你們看見我心所愛的嗎?
我剛離開他們,
就遇見我心所愛的。
我拉住他,不容他走,
領他入我母家,
到懷我者的內室。
耶路撒冷的眾女子啊,
我指著羚羊或田野的母鹿
囑咐你們,
不要激動,不要喚醒
愛情,
等她自己情愿。
(選自《圣經》)
《圣經》是基督教的經典,是基督教教義和神學的根本依據。內容主要包括歷史、傳奇、法律、詩歌、論述、書函等。《圣經》分為前后兩部。前部即猶太教圣經,亦稱《舊約全書》;后部稱《新約全書》。
《舊約全書》——希伯來“圣經”是世界上最幽邃神奇而富有魅力的書,是希伯來民族古代文學的寶庫。從中世紀以來,對西方文化心理結構的形成,發生了巨大的影響,成為西方文化精神的主要支柱。到近現代,它的影響仍然廣博而幽深并擴展到東方各國。因此,人們認為,不了解希伯來“圣經”,就無法了解西方文化藝術,就無從透視西方文化的深層心理原型。它也是西方各國文學生成與發展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無論從文化精神內涵上,還是從題材、人物、語言各方面,《圣經》始終是各個時代文學藝術作品的主要構成,形成了獨有魅力的圣經文學體系。誠如魯迅先生所評價那樣:“希伯來,雖多涉信仰教誡,而文章以幽邃莊嚴勝,教宗文術,此其源泉,灌溉人心,迄今未艾。”
《雅歌》為《舊約全書》五卷書之一,其希伯來標題為Shir Hashirim,可直譯為《歌中之歌》。猶太人每年在逾越節——紀念埃及的節日里誦頌這部作品。《雅歌》在圣經中獨具風姿,有著特殊的地位,是希伯來文學中一枝最多情,最動人,最艷麗的奇葩。它的主要內容是寫男女之間的愛戀,那美妙動人,大膽熱烈的抒情性語言,編織出一首首戀愛抒情詩,在森嚴莊重的圣經殿堂中,仿佛是一朵野山菊,顯得一枚獨秀,清新野逸,獨領風騷。總之,作為二千三百年前的抒情詩集,它的確是那個時期最完美的抒情詩歌集,不愧為“歌中之歌”。
在還未曾讀到過這首熱烈美妙的愛情抒情詩之前,或許會以為那不外是一些宗教氣很濃的,甚至帶有柏拉圖戀愛傾向的呻吟之語罷了。讀罷這首詩,就會獲得另外一種驚喜,仿佛風河遍野,滿目桔黃的沙漠中,突然發現了一枝奇異而美麗的小花,仿佛威嚴高聳的哥特式教堂上,突然橫逸出一枚熱烈開放、清香撲人的野山菊。這真是“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一種意想不到的顫栗,以一種令人驚奇的方式,展示出愛的全部魅力。欣賞任何一部作品,都要具備兩個基本前提,即作品的背景情態和主體接受的期待視野。《新郎新婦相愛》所置的背景情態極其特殊。說其特殊主要是從《舊約全書》所構成的整體背景情態來講的。《圣經》作為一部經典式的宗教典籍,主要內容當然必須是緊緊環繞人與神的關系。基督教雖主張“信、望、愛”,并多以愛為旨歸,但它所言的愛更多的是人對上帝的圣愛,相反卻常常鄙視人與人之間的愛,這種重彼岸的愛而摒棄此岸的愛的最極端表現形式,就是中世紀的宗教禁欲主義。在宗教禁欲主義者看來,人與人之間的愛,尤其是兩性之間的愛戀是罪惡和卑微的,人應該節制這種欲望,用理智去愛上帝,才能夠得到救贖。既然這樣,為什么會在《圣經》中存有如此熱烈大膽歌頌人間愛情的詩歌呢? 這主要是因為《舊約全書》保留著許多原始基督教的成份。原始基督教與后來體系化政體化的正統基督教不同。它來自民眾的生活之中,具有極強的民眾性和生活氣息,雖幾經刪增疏理,有些極高魅力的文字依然存留下來了。《雅歌》即是其中最富魅力的一朵奇葩。因此這首詩以濃烈的愛戀表達,沉醉的愛情謳歌,哀怨的愛情詠嘆,一掃《圣經》全書那種莊嚴神秘的面容,透顯出充滿感情,充滿激情的愛的信息,使欣賞者獲得一種意想不到的驚喜和顫栗。這種背景情態的反差造成了驚奇之美的特有審美效果。設想如果此詩是眾多愛情詩篇中的一小部分,它的背景情態全是熱烈而奔放的愛戀場面,那么這種令人驚奇的美感效果就很難產生了。
俗語說:“情人眼里出西施”。在熱戀著的人的眼里,自己的戀人是最美、最有魅力、最溫柔可愛的。真正的愛情常常會將人引領到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最高審美境界。用盈滿愛戀的眼睛看自己的戀人,看山看水看整個世界,一切的一切,無不展示著美。人們常說,熱戀中的人定是一個充滿靈感的詩人。這話確有道理,因為愛與美是一體的。這首詩便表達了愛與美融為一體的境界。詩中善于運用美的自然風光景物來比喻形容自己的戀人和心情,作品中的物喻、象征乃至于暗示俯拾即是,甚至到了“無象征不成句”的地步。這種寫法讓讀者時時沉浸在美的情景與愛的柔情之中,得到愛與美的雙重體驗。“我是沙侖的玫瑰,/是谷中的百合花。”,“我的佳偶在女子中,/好像百合花在荊棘內。/我的愛人在男子中,/如同蘋果樹在樹林中。”戀愛中的少女因心中充滿著愛感而越發美麗動人,她不僅陶醉于愛戀之中,更陶醉于自己因愛而更美麗的姿容中,如花似玉,顧盼流情,浪漫如玫瑰,摯純如百合。
有的研究者認為,《雅歌》是鄉間婚禮歌曲集。有些國家婚禮慶典時常演唱與之類似的歌詞,這種習俗一直沿襲下來,成為婚禮慶典中富有神圣性的一個儀式。從現存的《雅歌》看,可以說它確實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積淀著生活美和習俗美。仔細分析可以看出這是一種男女的對唱。這種形式最早發源于較為原始的對歌求婚。像中國南部少數民族至今依然殘留著這種形式。可以想見,少男少女們帶著青春的憧憬、熱烈的渴望在婆娑的月夜里,在郁郁蔥蔥的柳蔭下時而熾烈而奔放,時而羞澀而纏綿,時而嗔怨而嬌柔,把人們帶入一個愛的奇妙境界。
愛的歌吟富有永恒的魅力。愛是人類的永恒主題,它不會因時光流逝飄轉而退色走調。同時愛也是人類事務中最具神圣性的儀式。我想,這也就是《雅歌》的魅力所在。也是它能夠久經淘洗而乃放異彩,一直在《圣經》殿堂中獨領風騷、奇葩獨秀的奧妙所在。頌贊愛情就是頌贊美,頌贊愛情就是在頌贊神圣——頌贊上帝的恩賜,愛與美與上帝同在。
上一篇:〔俄—蘇〕茨維塔耶娃《我在石板上寫(給謝·埃)》愛情詩賞析
下一篇:〔法國〕保爾弗《我有幾朵小青花》愛情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