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Alexander the Great,公元前356—323),古代馬其頓的國王,杰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
亞歷山大是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的兒子。他少時受過良好的希臘文化教育。著名的希臘學者亞里斯多德曾是他的老師。他非常喜愛《荷馬史詩》,崇拜詩中的英雄阿溪里,并在自己的事業中努力模仿他。
從16歲起,亞歷山大就隨父征戰。在著名的喀羅尼亞戰役中,他指揮馬其頓軍隊的右翼,取得輝煌戰果。他經常參預政務,習染統治階級的各種思想觀點和道德習慣。從兒童時代起,他就養成好大喜功,專橫霸道,妄圖統治世界的性格和志向。據說,每當他得悉父親勝利的消息時就發愁,唯恐自己會因而不能享到征服世界的光榮。他具有狂暴的熱情,堅強的意志和出眾的智力,有敏銳的判斷和隨機應變的才能。
公元前336年夏天,腓力二世在他女兒的婚宴上被刺身亡,亞歷山大繼位,時年20歲。當時,國內環境十分困難,宮廷騷亂,北方各部落暴動,希臘、馬其頓起義,此伏彼起。亞歷山大果決地擊敗了各種反對勢力。在占領忒拜以后,把居民全部出賣為奴,只有神廟和詩人品達之家幸免。使希臘再度屈從于馬其頓的統治之后,他繼承父王,以馬其頓、希臘聯軍最高統帥的身份,組織對東方的侵略性遠征。
公元前334年春,亞歷山大開始出征。遠征的藉口是波斯人曾經蹂躪過希臘的圣地,又參預刺殺腓力二世。為了利用波斯統治下的希臘人、埃及人等等的不滿,他以解放者自居,許諾幫助他們擺脫波斯的羈絆。實質上,東侵是為了滿足馬其頓貴族和希臘的奴隸主從戰爭中掠奪領土、財富和奴隸的欲望。希臘的一些奴隸主還指望通過戰爭把大批游民作為雇傭軍打發走,藉以減輕城邦的經濟和政治危機。
馬其頓希臘聯軍包括步兵30,000人、騎兵5,000人和戰艦160艘。他們渡過赫勒斯滂海峽,進入亞洲。在馬爾馬拉海南岸格拉尼科斯河附近,亞歷山大和波斯軍隊首次交鋒。波斯軍占據格拉尼科斯河右岸高地,嚴陣以待。亞歷山大不顧軍隊長途跋涉的困難,親自率領一支驍勇善戰的騎兵,強行渡河,發動進攻。波斯軍隊很快潰敗,死傷累累,2,000多人成為俘虜。
這一戰役的勝利,為亞歷山大打開了向小亞細亞進軍的通道。他在小亞沒有遇到多大的抵抗。不少城邦歸順,并把他看成解放者。只是在米利都和哈利卡爾納索斯,他遇到了希臘雇傭軍的頑強抵抗。
公元前333年夏,亞歷山大的軍隊在伊索斯城附近和波斯軍隊發生了第一次激戰。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親領大軍迂回到亞歷山大的后方,利用優越地形擺開陣勢,準備以逸待勞。亞歷山大集中優勢兵力,以神速行動,直搗波斯軍的中鋒。大流士三世首先害怕起來,棄車上馬,倉惶而逃,甚至把自己的弓、盾和王袍都扔掉了。由于主帥脫逃,中軍動搖,全軍迅速崩潰。亞歷山大占據了大流士的軍營,擄獲大批武器、財寶,大流士的母親、妻子和兩個女兒都成了俘虜。當亞歷山大見到大流士的豪華營帳時,贊不絕口,驚嘆:“這樣才象個國王!”
公元前332年,亞歷山大繼續向南進軍。許多腓尼基城市不戰而降,只有推羅進行了堅決的抵抗。亞歷山大經過7個月的圍攻,使用了撞槌、攻城塔、穿城螺旋錐等當時所有攻城武器,才攻陷這座城市。推羅居民慘遭殘殺,8,000人陣亡,30,000人被賣為奴隸。
在推羅被圍時期,大流士曾向亞歷山大提議媾和,表示愿意割讓幼發拉底河以西的領土,賠款10,000塔蘭特,并將自己的一個女兒嫁給亞歷山大。在討論議和問題的軍事會議上,亞歷山大的部將帕爾麥尼昂說,如果他是亞歷山大,他就同意媾和條件。亞歷山大回答說:“如果我是帕爾麥尼昂,那么我也就這樣做了。”會后,他給大流士一封十分傲慢的復信,內稱,當他有可能取得波斯帝國的全部領土時,他不希望只得到它的一部分。他并且自稱為“全亞洲的統治者”。
公元前332年冬,亞歷山大由腓尼基南下,侵入埃及。由于長期遭受波斯人壓迫的埃及人把他當作自己的解放者,他的軍隊幾乎沒有遇到任何較大的抵抗。
亞歷山大特別注意籠絡埃及的祭司支持他的統治,對他們大獻殷勤,慷慨饋贈。為了表示對埃及神祗的尊崇,他特地對西瓦綠州的阿蒙神廟作了一次極其隆重的拜謁。埃及的祭司在感激之余宣布他為太陽神阿蒙的兒子,埃及法老的合法繼承人。據說,阿蒙神曾諭示他將戰勝一切敵人,成為全世界的統治者。
他在尼羅河三角洲現在亞歷山大城所在的地方建立了一座城市,并用自己的名字命名為亞歷山大里亞。
公元前331年春,亞歷山大在埃及補充了自己的軍隊以后,率軍向東進發,經過巴勒斯坦、敘利亞,來到了美索不達米亞。在尼尼微附近的加于加麥拉村,與波斯的軍隊發生一場決定性的戰斗。
10月1日清晨,戰斗開始了。波斯軍隊首先發動了攻勢。大流士命令綁著鋒利刀劍的戰車全力沖撲過去,指望以數目眾多、裝備精良的戰車一舉擊潰馬其頓的方陣,結果撲了個空。亞歷山大事先向馬其頓軍隊作了部署,當波斯戰車進攻時讓開一條通路,聽任其穿越而過。疾馳而過的波斯戰車沒能給馬其頓的密集方陣以多大危害,反而遭到預先埋伏好的馬其頓弓箭手的迎頭射擊。主力戰車兵的撲空使波斯隊形混亂,失去自制。這時,亞歷山大率領輕快的騎兵,向波斯軍隊的左翼猛沖過去。波斯軍頓時陣勢大亂,潰不成軍。國王大流士重演了在伊索斯的丑劇,帶領一支不大的殘軍逃往米底。
亞歷山大繼續向東推進,深入了波斯的腹地。他進行了驚人的擄掠,洗劫了巴比倫、蘇薩和波斯波利斯的王宮,奪得無數金銀和財寶。僅在波斯波利斯國王的金庫中便掠得120,000塔蘭特的財寶。巨額的金銀財寶被源源不斷地送往馬其頓或賞賜給將士。他的部屬無不金銀滿懷,大發橫財,人民則遭受極大的災難。亞歷山大借口報復波斯人過去對希臘圣地的“侮辱”,下令焚燒波斯國王的王宮①。熊熊大火延續了幾個晝夜。宏偉壯麗的建筑物成了廢墟,無數財寶和文物化為灰燼。
此后,亞歷山大移兵北上,占領了米底首府埃克巴坦那。為了追蹤大流士三世,他率軍經過險峻的山嶺和無水的荒漠,來到了帕提亞和巴克特里亞。這時,巴克特里亞的總督比索斯擁兵自立,擒殺了大流士,自稱波斯國王,號阿塔薛西斯四世。不久,比索斯為共謀者所棄,被亞歷山大擒獲。他召開了有巴克特里亞貴族參加的審判大會,并以公訴人身份指控比索斯竟對自己的君主和親戚大流士下毒手。他把自己打扮成波斯帝國政制的維護者,依照波斯習慣處比索斯以極刑。
大流士三世死后,波斯阿黑門尼斯王朝便告終結。亞歷山大以阿黑門尼斯王朝的“合法繼承人”自居。
為了懾服東方的反抗,建立更大的霸權,他繼續興師北方,轉戰于中亞細亞。公元前329年,亞歷山大經過烏滸河(現稱阿姆河),來到了索格吉安那(粟特)。在攻占首府瑪拉干達(今撒馬爾罕)時,亞歷山大遭到勇敢善戰的索格吉安那部落的激烈反抗。同年,藥殺水(現稱錫爾河)上游爆發了斯皮塔麥涅斯領導的索格吉安那部落的大起義。斯皮塔麥涅斯是一位剛毅果敢、富有才干的部落領袖。他的軍隊得到附近居民的積極支持。他采取游擊戰術,避開亞歷山大的主力,襲擊他的零星部隊,弄得他無可奈何。但是,起義最后還是被亞歷山大殘酷地鎮壓下去了。
為了鞏固對被征服地區的統治,他在東方建立了許多要塞城市,并且都用亞歷山大命名,派兵駐守。
亞歷山大深深懂得,僅僅依靠馬其頓人和希臘人的軍事力量,是無法統治廣袤的帝國疆土的。隨著征戰的勝利,統治地區的擴大,他越來越多地沿襲波斯帝國及其各地的舊制,擢用東方的降臣,招募當地人補充軍隊。他采用了東方豪華闊綽的禮儀,頭戴波斯王冠,身穿米底絳袍,并要他周圍的臣民向他行匍伏禮,下跪磕頭。這些做法,在馬其頓的將領和士兵中引起了強烈的不滿,不滿情緒后來演變為反亞歷山大的“陰謀”和嘩變。亞歷山大用極其嚴厲的手段懲辦軍中的反對者,甚至不惜誅殺一些戰功卓著的老將和近臣。曾經在格拉尼科斯河戰役中救過亞歷山大的克利托斯,因為諷喻亞歷山大,被他在宴會上親手用矛刺死。老臣帕爾麥尼昂和他的兒子菲洛塔斯,亞里斯多德的外甥、歷史學家卡利斯特涅斯都先后喪生。亞歷山大的這種作法在馬其頓和希臘遠征軍內造成越來越大的裂痕。
公元前327年,亞歷山大率領軍隊離開中亞,向印度進發。當時,印度西北部不存在統一的國家,諸邦林立,彼此敵對。亞歷山大利用各邦統治者之間的矛盾,軟硬兼施,迅速占領了西北印度的廣大地區。接著,他開始向印度河流域進發,想進一步征服印度的心臟地帶。但是,疲于長期緊張作戰的士兵,由于對印度的氣候不適應和軍中瘟疫流行,開始拒絕前進,要求回家。他們紛紛舉行集會,甚至嘩變。這種情況迫使亞歷山大決定只留下一部分人駐守戰略要地,將大部分軍隊撤出印度。
馬其頓軍隊分兩路回撤。一路在海軍將領涅阿爾霍斯率領下,取海道沿伊朗海岸入波斯灣。另一路由亞歷山大親自率領,從陸路經伽德羅西亞和卡曼尼亞沙漠而歸。公元前324年初,海陸兩路軍隊會師巴比倫境內的奧皮斯城。由于歸途中的大量消耗,亞歷山大的軍隊已所剩無幾。將近10年的亞歷山大遠征, 到此結束。
亞歷山大經過大規模的軍事遠征,在遼闊的土地上建立起一個前所未有的龐大帝國。它的版圖西起希臘、馬其頓,東到印度河流域,南臨尼羅河第一瀑布,北至藥殺水。首都設在巴比倫。
如何統治這樣一個帝國,是亞歷山大不得不加以解決的問題。從公元前326年開始,他已經把按馬其頓軍隊樣式裝備的波斯人編入軍隊。回到巴比倫后,他曾建議馬其頓士兵回國。后來,他的軍隊主要由東方人組成。
為了促進馬其頓人和東方人的融合,亞歷山大竭力鼓勵馬其頓人和東方女子結婚。在蘇薩舉行的一次盛大奢華的“結婚典禮”上, 他親自帶頭同大流士三世的女兒斯塔提拉結婚(在此之前他曾娶巴克特里亞的王公之女羅克珊為妻)。許多馬其頓將領效法他娶了波斯顯貴的女兒。同日舉行婚禮的計有10,000對之多。在婚禮上,亞歷山大鄭重宣布:馬其頓人與亞洲女子結婚,可以享受免稅權利。他還親自饋贈新婚者許多禮物。
在巴比倫,亞歷山大還積極準備繼續進行遠征,企圖進一步征服地中海西部和南部地區:北非、意大利和西班牙。但是,正在此時,亞歷山大突然患惡性瘧疾病逝(公元前323年6月13日),終年33歲。
亞歷山大作為一個歷史人物,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過一定的影響。
通過遠征,他使希臘同西亞、中亞、印度等地的貿易更加密切了。他在被征服地區建立數十個城市(亞歷山大里亞),雖然初建時大多是軍事要塞,但后來都發展成各地的經濟中心。大批的希臘商人和殖民者隨著遠征軍的足跡,活躍在亞非的許多城市,開設手工業作坊,經營投機買賣和販賣奴隸。同時,以往波斯王宮儲存的大量金銀被鑄成貨幣,促進了商品的流通。這一切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東西方經濟交流和生產的發展。亞歷山大遠征,在文化方面也起了一些積極作用。遠征前后,不少希臘學者來到東方,研究東方的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搜集地理學、植物學和動物學的資料和標本。這些不僅豐富了科學研究資料,擴大了知識范圍,開闊了思想境界,而且還使東西方文化互相補充,相得益彰,促進了這個地區往后一段時期科學和藝術的繁榮。雖然希臘文化和東方文化之間早就有過相互影響,但是與這次比較,從深度和廣度上說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關于亞歷山大遠征在社會政治方面的影響,過去有人強調他的“合并”政策的積極作用:統一了歐洲和亞洲,團結了馬其頓人和波斯人,使希臘的民主政治和東方的專制制度結合為一體。實際上,亞歷山大的某些措施,盡管對緩和征服者與被征服者之間的尖銳矛盾產生過某些影響,從根本上說,只是沿襲了東方專制帝國的舊規。
亞歷山大并不是“超人”,不應該將其理想化。他之所以能夠取得遠征東方的勝利,與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有關,是當時的時勢造成的。他的父親腓力二世的改革,使馬其頓由一個落后的山國一躍成為威震全希臘的強國,當時這個國家正在蓬勃發展。經歷深刻危機的希臘城邦也要求從向東方擴張中尋找出路。而內部矛盾重重的波斯帝國卻正處于崩潰邊緣,當權的國王大流士三世又優柔寡斷,昏庸無能。
亞歷山大的帝國是在短期的武力征服中迅速建立起來的,隨著它的創建者的死亡,它很快就崩潰了。亞歷山大的部將經過長期混戰,陸續建立了一系列所謂“希臘化”國家。
上一篇:喬治烏-德治
下一篇:亞歷山大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