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條軍規》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作者:[美]海勒
類型:小說
背景搜索
本書成書于1961年,是美國“黑色幽默”文學的代表作。作者約瑟夫·海勒(1923—2000),1923年出生于猶太移民家庭。19歲加入美國空軍,戰后入紐約大學,主修文學,1949年在哥倫比亞大學獲碩士學位。他早期模仿海明威的風格創作的兩部短篇小說《我不再愛你》和《雪堡》被收輯在瑪莎·弗利編選的《一九四九年最佳短篇小說集》中。《第二十二條軍規》原定名為《第十八條軍規》,后來考慮到與另一作家的作品名有重合之處而更為現名。寫作這部小說占據了海勒6年時間,1961年小說在美國出版反應平平,整整一年只賣出3千多冊。但小說在英國卻一炮而紅,名列暢銷書榜首,進而帶動美國本地讀者重新認識該書。20世紀70年代,該書躋身于美國文學的“經典之作”,備受青年讀者的青睞。許多高等文科院校將之列入世界文學必讀書目。海勒也成為世界級的重量作家。
由譯林出版社出版,楊恝、程愛民、鄒惠玲譯的《第二十二條軍規》是較好的譯本。
內容精要
二戰中美國一空軍中隊駐扎在地中海的皮亞諾薩島上。士兵們對榮譽、對“為祖國而戰”這些口號已十分麻木,每完成一次飛行任務,他們就盡情玩樂,以慶幸自己又一次死里逃生。
轟炸手約塞連上尉的精神快要崩潰了。他一心只想逃避飛行,保存性命。對于投彈是否命中目標他毫不關心,只求投完了事。一次,他為了延遲執行轟炸任務,在食堂的飯菜里摻了藥,使大伙兒都患腹瀉,無法飛行。約塞連還經常謊稱有病,逃進醫院躲避飛行。最讓他心煩的是他總覺得中隊司令官卡思卡特上校老故意找他的碴。因為第二十二條軍規規定飛滿32次的人可以不再飛行,但你是否可以停止飛行的最終決定權又掌握在司令官手中,換句話說,司令官可以任意增加飛行次數,這樣一來,停止飛行不過是癡心妄想。第二十二條軍規還規定:瘋子可以停止飛行,但必須由本人提出申請,如果你能提申請,顯然就沒發瘋,因此,你還是不能停止飛行。
一次,約塞連完成飛行任務后去羅馬玩樂,認識了妓女荷西安娜。約塞連看到她身上有美國人留下的傷疤,頓起憐憫,提議娶她為妻。荷西安娜拒絕了,因為她認為只有瘋子才會娶一個妓女。
在執行又一次飛行任務時,與約塞連同機的一個飛行員被打死,濺了約塞連一身血。他發誓從此不穿衣服,這讓長官們十分尷尬。
一天,約塞連擅自飛往羅馬,只見美麗古老的羅馬已被炸成廢墟。約塞連被押送回島后,上司們考慮到他是個棘手的人物,決定不懲罰他,并準備送他回國,條件是約塞連回國后要在媒體宣傳他們的英勇功績。約塞連答應了。不料他一步出房間就被一妓女刺傷,送進了醫院。官方謊稱約瑟連是因攔阻納粹刺客暗殺長官而受的傷。在醫院里,約塞連向牧師希普曼坦白了一切。最后,約塞連在牧師與丹比少校的幫助下,逃到了中立國瑞典。
卡思卡特上校圓滑自負,把手下的飛行員當成晉升的階梯,多次增加飛行次數,以為自己升級鋪平道路。他宣布仍活著的丹尼卡醫生死了,并把丹尼卡醫生的死作為增加飛行次數的借口。與上校同出一口氣的科恩中校申明一旦醫生出現,立即就地火化,因為醫生已經是個死人了。在所有的人中,卡思卡特最恨約塞連,最信任食堂管理員米洛。
米洛是食堂管理員,表面老實,實際最會阿諛奉承。卡思卡特上校規定每個中隊派一架飛機一名飛行員隨米洛去各地采購新鮮食品。米洛利用這個機會,四處販賣投機,大發橫財,成立了“邁一明水果土產聯營公司”,宣稱中隊的人都占有公司股份,以慫恿別人為他服務。作為商人,米洛與各方都做生意,甚至把石油等軍需品賣給德軍。米洛同德軍簽合同,合同規定德軍每擊落一架美機就付米洛一萬美元。同時米洛又與美軍簽合同,合同規定米洛要幫美軍炸毀德軍橋梁。這樣一來,兩方就能保持勢均力敵,米洛則坐收漁利。為了安全飛抵各地做生意,米洛還在飛機上涂上納粹標志。總之,米洛的行事原則就是:只要有生意可做,要價再高也行;只要能獲得最大利潤,冒再大的風險也值。米洛憑生意成了大人物,他是巴勒莫城的市長,馬爾它島的總督,巴格達的哈里發,大馬士革的教長,阿拉伯的酋長,甚至被一些落后地區的人奉為神靈。
隨軍牧師希普曼在軍中的地位十分尷尬。在軍隊的經歷使他對自己的信仰喪失信心。哈里德將軍發現他思想不純,揚言要槍斃他。卡思卡特上校拒絕他減少飛行次數的請求,讓他十分沮喪。他一心只想與妻子團聚,過平安的生活。他的良心使他鼓起勇氣幫助約塞連逃到希望之鄉瑞典。
這是一部人物畫廊式的作品,沒有主要線索,統率它的是無處不在的“二十二條軍規”。作者說在這個小島上,各種各樣的怪事還在不斷發生著。
知名篇章
以下選自第39章“不朽之城”。約塞連擅自搭機飛到羅馬,羅馬已被炸得滿目瘡痍。他和妓院老婦人的對話在荒謬中透出無限凄涼。“第二十二條軍規”這個概念在談話中也得到較明白的闡釋,此處是理解全書的一個要點,同時也很能代表黑色幽默的風格。
“這總得有個理由,”約塞連固執地說,他用一只拳頭使勁捶著另一只手掌,“他們總不能就這么闖進來把所有的人都趕出去吧。”
“沒有理由,”老太婆嗚咽道,“沒有理由。”
“那他們有什么權利這么做?”
“第二十二條軍規。”
“什么?”約塞連驚恐萬狀,一下子愣住了,他感到自己渾身上下針扎般地疼痛,“你剛才說什么?”
“第二十二條軍規。”老太婆晃著腦袋又說了一遍,“第二十二條軍規。第二十二條軍規說,他們有權利做任何事情,我們不能阻止他們。”
“你到底在講些什么?”約塞連困惑不解,怒氣沖沖地朝她喊叫道,“你怎么知道是第二十二條軍規?到底是誰告訴你是第二十二條軍規的?”
“是那些戴著硬邦邦的白帽子、拿著棍子的大兵。姑娘們在哭泣。‘我們做錯了什么事?’她們問。那些兵一邊說沒做錯什么,一邊用棍子尖把她們往門外推。‘那你們為什么把我們趕出去呢?’姑娘們問。‘第二十二條軍規,’那些兵說。他們只是一遍又一遍地說‘第二十二條軍規,第二十二條軍規’。這是什么意思,第二十二條軍規?什么是第二十二條軍規?”
“他們沒有給你看看第二十二條軍規嗎?”約塞連問。他惱火地跺著腳走來走去,“你們就沒有叫他們念一念嗎?”
“他們沒有必要給我們看第二十二條軍規,”老太婆回答道,“法律說,他們沒有必要這么做。”
“什么法律說他們沒有必要這么做?”
“第二十二條軍規。”
“唉,真該死!”約塞連惡狠狠地嚷道,“我敢打賭,它根本就不存在。”他停住步,悶悶不樂地環顧了一下房間,“那個老頭在哪兒?”
“不在了,”老太婆悲傷地說。
“不在了?”
“死了,”老太婆對他說。她極為悲哀地點點頭,又把手掌朝著自己的腦袋揮了揮,“這里面有什么東西破裂了。一分鐘前他還活著,一分鐘后他就死了。”
“但他不可能死!”約塞連叫道。他很想堅持自己的觀點,可他當然知道那是真的,知道那是合乎邏輯的,是符合事實的:這個老頭和大多數人走的是一條路。
(選自《第二十二條軍規》,楊恝、程愛民、鄒惠玲譯,譯林出版社出版)
妙語佳句
同上帝保持聯系是一碼事,他們都贊同這一點,但讓上帝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呆在身邊就是另一碼事了。
在成功是惟一美德這樣一個世界里,他已自認失敗。
閱讀指導
《第二十二條軍規》是海勒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黑色幽默”的經典之作。“黑色幽默”指把悲劇性的東西置于一種近乎喜劇的氛圍之中,對此加以冷嘲熱諷,以一種反諷性的不協調音和情景來反襯社會和人類存在的荒謬性這一嚴肅主題。因此,“黑色幽默”有時也叫“死亡幽默”、“變態幽默”或“絞刑架下的幽默”。
在《第二十二條軍規》中最具“黑色幽默”性質的便是“第二十二條軍規”這個概念。它似乎統管一切、無所不包,處處適用。它有無數條規定,每條規定相互矛盾、相互補充,環環相扣,組成一個人人都無法逃脫的、具有無限伸縮性的圓。它就像一只無形的上帝之手,牢牢地把所有人的命運控制在手中,可怕、荒謬且又難以捉摸。盡管小說以戰爭時期為背景,但它真正的主題卻是當代的。是一部“和平時代的書。”作者海勒曾悲憤地說:“像‘二十二條軍規’這樣的苛酷法令存在于特殊時期尚還可理解,在和平時代它仍存在,這才是最可恐怖的。‘第二十二條軍規’象征著無所不在的異己約束力,表明人生存其中的環境,無非是一張無法掙脫的羅網。”
《第二十二條軍規》沒有傳統意義上的中心線索或核心人物,全書共42章,每章關注一個人物,組成龐大的人物畫廊。有的人物會反復出現,但前后事件往往沒有必然的關聯,有的人物只是曇花一現,便再無蹤影。而統治著這個巨大的人物網的便是“第二十二條軍規”,這些分散的人都受控于它。諾曼·海勒在談及該書結構時就曾精辟地說:“該書可任意抽去100頁,也不會影響全書的效果。”
書中的主要人物約塞連與米洛都是現代性小說中典型的“反英雄”形象。約塞連一方面敢奮起反抗上司和現存的不合理秩序,另一方面卻貪生怕死,一心想當逃兵;他有著比大部分人更清醒的意識,但這只使他對一切都發生懷疑,喪失信仰能力。米洛呢,他在上司面前卑躬屈膝,溜須拍馬,阿諛奉承;在其他地方,又是高高在上的市長、總督或受人膜拜的神靈。在《第二十二條軍規》這樣的現代性小說中,已不可能產生色彩鮮明的正面人物或英雄人物。在異己力量的擠壓下,人們不過都是茍且活著的毫無英雄氣概的小人物而已。
這部小說在西方引起極大反響,隨著其影響的深入,“第二十二條軍規”已進入美國日常語匯,表示人們生存中所面臨的“無法擺脫的困境”或“難以逾越的障礙”。1995年,該書出版了續集《終止時刻》。書中的約瑟連盡管年紀已大,但仍是個具有反抗精神的“反英雄”。
閱讀建議
《第二十二條軍規》是黑色幽默文學的代表作品,敘述了很多看似不合情理,仔細推究卻富含哲理的場景,需要讀者仔細體會。小說第11章“布萊克上尉”、第39章“不朽之城”等特別具有黑色幽默的風格,可作細讀。
上一篇:《童年》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簡·愛》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