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黃州·張問陶
清舲一葉獨歸舟,寒浸春衣夜水幽。
我似橫江西去鶴,月明如夢過黃州。
乾隆五十年(1785),張問陶在北京應試落第后離京歸故鄉四川遂寧,八月出都,次年春始至湖北黃州,詩即作于過黃州之時,并以這一旅程片斷為題。
黃州附近的長江是具有某些特定文化意義的長江,前有傳說中的三國赤壁軍事行動,后有大文豪蘇軾的蹤跡和篇章,習慣于因地立題的古代詩人到此不能無感。這首《過黃州》的特點即在于它是一首需要和前代文人活動及其創作聯系起來才能深入理解的詩。蘇軾于烏臺詩案后被貶至黃州,政治失意,精神苦悶,生活艱難。雖然他盡可能使自己達觀,但仍無法徹底排遣深積于心的苦悶。其《后赤壁賦》即借月下舟游赤壁,見孤鶴“橫江東來”“掠予舟而西”,回來夢見“羽衣翩仙”的道士,而道士即孤鶴這么一件真真幻幻的事,表達他企愿遺棄塵世的思想。張問陶此番赴京,滿懷事業上的緊迫感,很想一舉成功,干一番事業,沒想到闈戰失利,名落孫山,心情與被貶時的蘇軾有部分相似,因此他也來體驗了一番月夜舟行黃州之江的感受。詩中巧取了自己與孤鶴形跡上的某種相似——鶴孤飛西去,自已也是孤舟西歸,來化用蘇軾《后赤壁賦》中的意境,表達此段月下舟行的幽獨、夢幻般的感覺,并暗寓自己由科場失意導致的主要由出世心理支配但又不能完全淡泊的恍惚心情。在這里詩句是在《后赤壁賦》的基礎上構思的,但其中鶴的形象與蘇文中的鶴有所不同,蘇文中的鶴是個幽獨往還的出世者形象,鶴是清醒的,有“如夢”感覺的是蘇軾。而這里,詩人又說自己如鶴,又感到如夢,行為上與鶴相似,心理上倒與蘇軾相似。“過黃州”這個謂語部分所接的是“我”這個主語。這一化用是成功的,它既引導讀者將詩人和蘇軾聯系起來,又使讀者看到詩不等于蘇文的重復。
本詩在構建意境時,用詞、修辭都十分講究,船以“清”形容,是“一葉”,又是“獨歸”,寫人感受夜寒用“寒浸春衣”,說明這種寒不是風造成的,它潛滋暗長,全方位地到達人體,這些用詞都造成了境幽人亦幽的效果。后兩句連用兩個比喻,又造成了月色如夢、人的感覺亦如夢的效果。靜是有人活動的靜,動是沒有喧鬧的動。行為、心理、現實環境、歷史文化背景共同構成了詩的意境整體。
上一篇:厲鶚《歸舟江行望燕子磯作》經燕子磯作詩寫景
下一篇:蘇曼殊《過蒲田》描繪沿途的秋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