葑門口號(三首選一)·錢載
滅渡橋回柳映塘,南風吹郭不勝香。
湖田半種紫芒稻,麥笠時遮青苧娘。
乾隆五年(1740),作者游蘇州,紀游詩中有《葑門口號三首》,這里選的是第三首。葑門,蘇州城東北門。口號,即順口成詩,與“口占”意同。
詩寫夏天葑門外的風光人物之美。首句:“滅渡橋回柳映塘”,從橋邊的景物寫起。滅渡橋,又名接渡橋,傍池跨水。春去夏來,岸上楊柳成蔭,長條披拂,影照綠波,與橋身回轉相映,景色醉人。接下去一句:“南風吹郭不勝香”,從上句的視覺寫到觸覺、嗅覺。觸覺是“郭外”的“南風”吹來,使人有涼快之感,這在盛暑中是難得的,在城中是不易消受的,有本題第二首的“街頭長日賣新冰”句可證。風吹來本應說“涼”,“涼”字不出,卻跳躍一步說是“吹香”,而且吹的是“不勝香”,這就奇得使人疑異。原來香指的是成熟收割后的麥子的氣息。麥本無所謂香,但假如你有和農民一樣欣喜莊稼收成的心情,就可能感到它的香,“不勝”二字,又把這種感受加以強化。所以這里所寫的,不僅是簡單的嗅覺,而且是深切、復雜的心理感情的移注。試讀王安石《初夏即事》的“晴日暖風生麥氣,綠陰幽草勝花時”,蘇軾《南園》的“春泥雨過羅紈膩,夏壟風來餅餌香”,便可參悟其中道理和句中妙處。結尾兩句:“湖田半種紫芒稻,麥笠時遮青苧娘。”又轉寫看望田中的視覺。水田中一半已插種了“紫芒稻”,頭戴麥草編成的斗笠、身穿青色苧麻夏衣的婦女在田間勞動。她們的身體時俯時仰,俯時身子常被斗笠遮住,變成見笠不見人了。江南婦女,夏天參加插秧,作者在古體《插秧》詩就寫到:“妾坐秧田拔,郎立水中插。沒腳濕到裙,披蓑濕到胛。”男女并寫,這里專寫婦女,大概她們的裝扮特別吸引人。蘇軾在《於潛女》中寫出了江南婦女走路時的“青裙縞袂”之美,這里又寫出了她們勞動時的“麥笠”、“青苧”之美。這兩句把田間活動、人物裝扮,合成一氣,“時遮”兩字所透露的若隱若現,把兩者的關系輕輕攏點。構成對偶句,內容樸素生動,對仗工整活潑,特別是“青”、“紫”作對,色調的配合更使整個場面顯得非常妍美。
這首小詩,清新妍麗。寫自然環境,是一幅優美的風景畫;寫江南農村婦女的勞動,又是一幅生動的風俗畫。
上一篇:張向陶《豐都山》對鬼神之說厭惡與對人間魑魅魍魎的譏刺
下一篇:施閏章《浮萍兔絲篇》戰亂致家庭離散的奇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