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民之什
生民之什
生民之什,包括生民、行葦、既醉、鳧鹥(yī)、假樂、公劉、泂酌、卷阿、民勞、板10篇。生該雜編可以看作是“文王之什”的姊妹篇,其中前八篇俱是描寫周先王文治武功和修德敬賢的詩;后兩篇據稱是諷刺周厲王剛愎自用、信讒用奸的詩。尤其前八篇,對研究西周開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生民
【原文】
厥初生民,時維姜嫄。生民如何?克禋(1)克祀,以弗無子。
履帝武敏歆(2),攸介攸止,載震(3)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后稷。
誕彌(4)厥月,先生如達。不拆不副,無菑(5)無害。以赫厥靈。
上帝不寧,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誕寘之隘巷,牛羊腓(6)字之。誕寘之平林,會伐平林。誕寘之寒冰,鳥覆翼之。
鳥乃去矣,后稷呱矣。實覃實訏(7),厥聲載路。
誕實匍匐,克岐(8)克嶷(9),以就口食。蓺之荏菽,荏菽旆旆。
禾役穟穟,麻麥幪幪,瓜瓞(10)唪唪(11)。
誕后稷之穡,有相之道。茀厥豐草,種之黃茂。
實方實苞,實種實褎(12)。實發實秀,實堅實好。實穎實栗,即有邰(13)家室。
誕降嘉種,維秬維秠(14),維穈維芑。恒之秬秠,是獲是畝。
恒之穈芑,是任是負。以歸肇祀。
誕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15)。釋之叟叟,烝之浮浮。
載謀載惟。取蕭祭脂,取羝以軷(16),載燔(17)載烈,以興嗣歲。
卬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18)時。
后稷肇祀。庶無罪悔,以迄于今。
【注釋】
(1)禋(yīn):祭天的一種禮儀,先燒柴升煙,再加牲體及玉帛于柴上焚燒。
(2)歆:心有所感的樣子。
(3)震:懷孕。
(4)彌:滿。
(5)菑(zāi):同“災”。
(6)腓(féi):庇護。
(7)訏(xū):大。
(8)岐:知意。
(9)嶷:識。
(10)瓞(dié):小瓜。
(11)唪(běnɡ)唪:果實累累的樣子。
(12)褎(yòu):禾苗漸漸長高。
(13)邰:當讀作“頤”,養。谷物豐茂,足以養家室之意。
(14)秬(jù):黑黍。秠(pǐ):黍的一種,一個黍殼中含有兩粒黍米。
(15)蹂:以手搓余剩的谷皮。
(16)軷:剝去羊皮。
(17)燔(fán):將肉放在火里燒炙。
(18)亶:誠然,確實。
【譯文】
當初先民生下來,是因姜嫄能產子。如何生下先民來?禱告神靈祭天帝,祈求生子免無嗣。
踩著上帝大腳印,悠悠停下來休息。胎兒時動時靜止,一朝生下勤養育,孩子就是周后稷。
懷胎十月產期滿,頭胎分娩很順利。產門不破也不裂,安全無患體健康,已然顯出大靈光。
上帝心中告安慰,全心全意來祭享,慶幸果然生兒郎。新生嬰兒棄小巷,愛護喂養牛羊至。
再將嬰兒扔林中,遇上樵夫被救起。又置嬰兒寒冰上,大鳥暖他覆翅翼。
大鳥終于飛去了,后稷這才哇哇啼。哭聲又長又洪亮,聲傳道路強有力。
后稷很會四處爬,又懂事來又聰明,覓食吃飽有本領。不久就能種大豆,大豆一片茁壯生。
種了禾粟嫩苗青,麻麥長得多旺盛,瓜兒累累果實成。后稷耕田又種地,辨明土質有法道。
茂密雜草全除去,挑選嘉禾播種好。不久吐芽出新苗,禾苗細細往上冒,
拔節抽穗又結實;谷粒飽滿質量高,禾穗沉沉收成好,頤養家室真是寶。
上天關懷賜良種:秬子秠子既都見,紅米白米也都全。秬子秠子遍地生,收割堆垛忙得歡。
紅米白米遍地生,扛著背著運倉滿,忙完農活祭祖先。祭祀先祖是怎樣?又舂谷來又舀米,又簸糧來又篩糠。
沙沙淘米聲音鬧,蒸飯噴香熱氣揚。籌備祭祀來謀劃,香蒿牛脂燃芬芳。
大肥公羊剝了皮,又燒又烤供神享,祈求來年更豐穰。祭品裝在碗盤中,木碗瓦盆都裝滿。
香氣升騰滿廳堂。上帝因此來受享,飯菜滋味實在香。后稷始創祭享禮,祈神佑護禍莫降,傳承至今仍這樣。
【解析】
這是周朝的開國史詩之一。詩歌描述了后稷的出生傳說、發明種植,獲取五谷豐收以及在邰地建邦立業的有關情況,具有濃郁的傳奇色彩。同時歌頌了先祖后稷的偉大創造,也真實地反映了遠古社會人類生活和生產狀況。
本詩內容比較豐富,它將神話傳說同真實的生活結合起來,使得詩歌既充滿神奇的色彩,又有生活的氣息,末二章描寫豐收之后舉行祭祀活動,表達了對未來生活的祈福與展望,更增加了莊嚴的氣氛,展示了現實與未來,人間與上天的聯系。詩中關于農業生產的具體描述,可以說是人類生產經驗的總結,體現了勞動創造的偉大。
行葦
【原文】
敦(1)彼行葦,牛羊勿踐履。方苞方體,維葉泥泥。
戚戚兄弟,莫遠具爾。或肆之筵,或授之幾。
肆筵設席,授幾有緝御(2)。或獻或酢(3),洗爵奠斝(4)。
醓醢(5)以薦,或燔或炙。嘉肴脾臄(6),或歌或咢(7)。
敦弓既堅,四鍭(8)既均,舍矢既均,序賓以賢。
敦弓既句(9),既挾四鍭。四鍭如樹,序賓以不侮。
曾孫維主,酒醴維醽(10),酌以大斗,以祈黃耇(11)。
黃耇臺背,以引以翼。壽考維祺,以介景福。
【注釋】
(1)敦(tuán):草叢生的樣子。
(2)緝御:相繼有人侍候。
(3)酢(zuò):客人拿酒回敬。
(4)斝(jiǎ):古酒器,青銅制,圓口,有鋬和三足。
(5)醓(tǎn):多汁的肉醬。醢(hǎi):肉醬。
(6)臄(jué):牛舌。
(7)咢(è):只打鼓不伴唱。
(8)鍭(hóu):一種箭,金屬箭頭,鳥羽箭尾。
(9)句(ɡōu):張弓。
(10)醽(rú):酒味醇厚。
(11)黃耇(ɡǒu):年高長壽。
【譯文】
蘆葦叢叢生一塊,別讓牛羊把它踩。蘆葦初茂長成形,葉兒潤澤有光彩。
同胞兄弟最親密,不要疏遠應友愛。鋪設竹席來請客,端上茶幾面前擺。
鋪席開宴上菜肴,輪流上桌一道道。主賓酬酢共暢飲,洗杯捧盞興致高。
送上肉醬請客嘗,燒肉烤肉滋味好。牛胃牛舌也煮食,唱歌擊鼓人歡笑。
雕弓拽滿勢堅勁,四支利箭合標準;發箭一射中靶心,較量射技座次分。
雕弓張開弦緊繃,利箭四支手持定。四箭豎立靶子上,排列客位不慢輕。
宴會主人是曾孫,供應美酒味香醇。斟滿大杯來獻上,恭祝高壽賀老人。
龍鐘體態行蹣跚,侍者幫扶身前站。長命吉祥是人瑞,請神賜送大福分。
【解析】
這首詩講述了周室貴族與兄弟族人宴飲祈福的活動。全詩共四章。第一章先從詩人不讓牛羊踐踏路旁蘆葦起興,暗喻兄弟骨肉之間應相親相愛;二章正面描寫宴會,先寫擺筵、設席、授幾,次寫主人獻酒、客人回敬,再寫菜肴豐盛,美味無比;第三章寫宴會上一項重要活動——比射;第四章仍寫宴會,重在表明對長者的尊敬之意。本篇既有大的場面描繪,又有小的細節點染,轉換自然,層次清晰,洋溢著一種融洽歡樂的氣氛。
既醉
【原文】
既醉以酒,既飽以德。君子萬年,介爾景福。
既醉以酒,爾肴既將。君子萬年,介爾昭明。
昭明有融(1),高朗令終,令終有俶(2)。公尸嘉告。
其告維何?籩豆靜嘉。朋友攸攝(3),攝以威儀。
威儀孔時,君子有孝子。孝子不匱,永錫爾類。
其類維何?室家之壺(4)。君子萬年,永錫祚胤(5)。
其胤維何?天被爾祿。君子萬年,景命有仆。
其仆維何?釐(6)爾女士。釐爾女士,從以孫子。
【注釋】
(1)有融:猶“融融”,連綿不絕的樣子。
(2)俶(chù):始。
(3)攝:輔助。
(4)壺(kǔn):宮中之道,引申為齊家。
(5)祚(zuò):福。胤(yìn):后嗣。
(6)釐(lí):賜。
【譯文】
甘醇美酒喝個夠,你的恩德我飽受。祝你主人萬年壽,天賜洪福永享有。
甘醇美酒喝個夠,你的佳肴我細品。祝你主人壽不盡,天賜成功永光明。
幸福光明樂融融,德高望重善始終。善終自然當善始,神主良言愿贈送。
神主良言怎么說?祭品豐美放盤里。賓朋紛紛來助祭,增光添彩重禮儀。
隆重禮儀合時宜,主人盡孝得孝子。孝子永遠不會少,上天賜你好后嗣。
賜你后嗣什么樣?善理家業有良方。祝你主人壽綿長,天賜福分后代享。
傳到后代什么樣?上天給你添厚祿。祝你主人長生福,自有天命多奴仆。
奴仆眾多什么樣?天賜男女真美滿。天賜男女真美滿,子孫不絕代代傳。
【解析】
這是周代統治者祭祀祖先時候所唱的祝福之歌。全詩共八章,前二章是賓客對主人的祝福之詞;三章承接上文由祝官之口傳達神靈旨意;四章贊美助祭者祭品美好,賓客舉止莊重;五章稱贊祭主有孝道;六章祝頌主祭者將善道推廣天下;七章祝福主祭者子孫多福;末章祝頌主祭者將有賢妻從而后代綿延不絕。全詩內容豐滿,有條有理,章法成熟,藝術表現力極強。
鳧鹥
【原文】
鳧(1)鹥在涇,公尸(2)在燕來寧。爾酒既清,爾肴既馨。公尸燕飲,福祿來成。
鳧鹥在沙,公尸來燕來宜。爾酒既多,爾肴既嘉。公尸燕飲,福祿來為。
鳧鹥在渚,公尸來燕來處。爾酒既湑(3),爾肴伊脯(4)。公尸燕飲,福祿來下。
鳧鹥在潨(5),公尸來燕來宗,既燕于宗,福祿攸降。公尸燕飲,福祿來崇(6)。
鳧鹥在亹(7),公尸來止熏熏。旨酒欣欣,燔炙芬芬。公尸燕飲,無有后艱。
【注釋】
(1)鳧(fú):野鴨。
(2)公尸:祭祀中代表神靈受祭的活人。
(3)湑(xū):過濾。
(4)脯:肉干。
(5)潨(cónɡ):水流會合之處。
(6)崇:高,此作動詞,加高,增加。
(7)亹(mén):對峙如門的山峽口。
【譯文】
野鴨沙鷗河中游,公尸入宴心寬慰。你的酒漿真清冽,你的菜肴真香美。
公侯之尸來宴飲,福祿雙全永伴隨。野鴨沙鷗河灘行,公尸入宴心歡暢。
你的美酒量真多,你的佳肴味真鮮。公侯之尸來宴飲,福祿雙全永增添。
野鴨沙鷗河渚行,公尸入宴心安舒。你的酒漿濾得清,你的肉脯煮得酥。
公侯之尸來宴飲,福祿齊降永佑助。野鴨沙鷗河漢聚,公尸入宴心歡洽。
設宴酬尸到宗廟,福祿所降就在那。公侯之尸來宴飲,福祿祥瑞齊降臨。
野鴨沙鷗在峽口,公尸入宴樂悠悠。美酒斟酌味芳醇,肥肉燒烤香濃厚。
公侯之尸來宴飲,永無禍殃永享福。
【解析】
這是一首宴飲公尸的樂歌。周代帝王在祭祀的次日,往往設宴酬謝公尸,成為“賓尸”。全詩五章,采用重章復沓的形式,反復陳述酒肴之豐富,公尸之滿意,因此將為主人帶來福祿。詩歌每章均以“鳧鹥”起興,通過對祭祀物品的描寫來借物寄意,同時又通過對公尸“來燕來寧”、“來燕來宜”、“來燕來處”、“來燕來宗”、“來止熏熏”的表現,從側面贊美了主人的虔誠。全詩結構富于變化,手法十分成熟。
假樂
【原文】
假(1)樂君子,顯顯令德,宜民宜人。受祿于天,保右命之,自天申之。
千祿百福,子孫千億。穆穆皇皇,宜君宜王。不愆(2)不忘,率由舊章。
威儀抑抑,德音秩秩。無怨無惡,率由群匹。受福無疆,四方之綱。
之綱之紀,燕及朋友。百辟卿士,媚于天子。不解(3)于位,民之攸塈(4)。
【注釋】
(1)假(xià):通“嘉”,美好。
(2)愆(qiān):過失。
(3)解(xiè):通“懈”,怠慢。
(4)塈(xì):安寧。
【譯文】
君王冠禮行嘉樂,美德高尚傳四方。德合庶民與群臣,所得福祿皆天成。
保佑輔佐受天命,上天常常關照您。千重厚祿百重福,子孫千億無窮數。
您既端莊又坦蕩,理應天下稱君王。從不犯錯不迷狂,遵循先祖舊典章。
容儀莊美令人敬,文教言談條理明。不懷私怨與私惡,誠懇遵從眾賢臣。
所得福祿無窮盡,四方以您為準繩。天下以您為準繩。您設筵席酬友朋。
眾位諸侯與百官,愛戴天子有忠心。從不懈怠在王位,人民安寧國永昌。
【解析】
這是一首為周宣王行冠禮的冠詞。其中“假樂”一詞點出詩的主題或用途,據王闿運《詩經補箋》說:“假,嘉,嘉禮也,蓋冠詞。”所以這應是宣王行冠禮之詞。全詩僅四章,充滿了贊美之情:首章贊美周王有撫慰人們的美德;二章贊美周王遵循祖宗法典,善為君主因而子孫眾多;三章頌揚周王善于用人,政德美好;四章贊美周王不負眾望,深得民心。從字里行間可以看出這首詩表現了周朝宗室,尤其是急切希望振興周王朝的中興大臣對一個年輕君主的殷切期望。
公劉
【原文】
篤(1)公劉,匪居匪康。廼(2)埸廼疆,廼積廼倉。
廼裹糇糧(3),于橐于囊(4)。思輯用光。弓矢斯張,干戈戚(5)揚,爰方啟行。
篤公劉,于胥斯原。既庶既繁,既順乃宣,而無永嘆。
陟則在巘(6),復降在原。何以舟之?維玉及瑤,鞞琫(7)容刀。
篤公劉,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岡,乃覯(8)于京。
京師之野,于時處處,于時廬旅(9)。于時言言,于時語語。
篤公劉,于京斯依。蹌蹌濟濟,俾筵俾幾。既登乃依,乃造其曹(10)。
執豕于牢,酌之用匏。食之飲之,君之宗之。
篤公劉,既溥既長。既景乃岡,相其陰陽,觀其流泉。
其軍三單(11),度其隰原,徹田為糧。度其夕陽,豳居允荒。
篤公劉,于豳斯館。涉渭為亂,取厲取鍛。止基(12)乃理,爰眾爰有。
夾其皇澗,溯其過澗。止旅乃密,芮鞫(13)之即。
【注釋】
(1)篤:誠實忠厚。
(2)廼:同“乃”。
(3)糇(hóu)糧:干糧。
(4)于橐于囊:指裝入口袋。有底曰囊,無底曰橐。
(5)戚:斧。
(6)巘(yǎn):小山。
(7)鞞(bǐ):刀鞘。琫(běnɡ):刀鞘口上的玉飾。
(8)覯:察看。
(9)廬旅:此二字古通用,即“旅旅”,寄居之意。
(10)曹,祭豬神。一說喂養牲口的地方。
(11)單(shàn):單,通“禪”,意為輪流值班。
(12)止基:打下基礎。
(13)芮:水邊向內凹處。鞫(jū):水邊向外凸處。
【譯文】
忠厚我祖好公劉,不圖安康和享受。劃分疆界治田疇,倉里糧食堆得厚。
包起干糧備遠游,大袋小袋全裝滿。和睦團結威信高。
佩起弓箭執戈矛,盾牌刀斧都拿好,向著前方闊步走。
忠厚我祖好公劉,察看豳地謀慮周。
百姓眾多緊跟隨,民心歸順舒暢透,沒有嘆息不煩憂。
忽登山頂遠處望,忽下平原細細察。
身上佩帶什么寶?美玉瓊瑤般般有,鞘口玉飾光彩柔。
忠厚我祖好公劉,沿著溪泉岸邊走,廣闊原野漫凝眸。
登上高岡放眼量,京師美景一望收。
京師四野多肥沃,在此建都美無儔,快快去把宮室修。
又說又笑喜洋洋,又笑又說樂悠悠。忠厚我祖好公劉,定都京師立鴻猷。
群臣侍從威儀盛,赴宴入席錯觥籌。賓主依次安排定,先祭豬神求保佑。
圈里抓豬做佳肴,且用瓢兒酌美酒。酒醉飯飽情緒好,推選公劉為領袖。
忠厚我祖好公劉,開辟新地廣義大。
丈量平原和山丘。山南山北測一周,勘明水源與水流。
組織軍隊分三班,勘察低地開深溝,開荒種糧治田疇。
再到西山仔細看,豳地廣大真非舊。忠厚我祖好公劉,豳地筑宮環境幽。
橫渡渭水駕木舟,礪石鍛石任取求。塊塊基地治理好,民康物阜笑語稠。
皇澗兩岸人住下,面向過澗豁遠眸。移民定居人稠密,河之兩岸建滿房。
【解析】
這首詩上承《生民》,下接《綿》,構成了周人史詩的一個系列。通過描述公劉帶領族人遷居豳地,初步安定并且積極發展農業生產的活動,集中展示了周朝社會的風貌。詩共六章。整篇之中,突出地塑造了公劉這位人物形象。他在邰地從事農業本可以安居樂業,但他“匪居匪康”,不敢安居,仍然相土地之宜,率領人民開辟環境更好的豳地。這說明他深謀遠慮,極具開拓進取的精神。此詩的特點是在具體場景中刻畫人物形象,無論是行進行列還是勘察情景,都將人與景結合起來描寫,栩栩如生。
泂酌
【原文】
泂(1)酌彼行潦(2),挹(3)彼注茲,可以餴饎(4)。豈弟君子,民之父母。
泂酌彼行潦,挹彼注茲,可以濯罍。豈弟君子,民之攸歸。
泂酌彼行潦,挹彼注茲,可以濯溉(5)。豈弟君子,民之攸塈(6)。
【注釋】
(1)泂(jiǒnɡ):遠。
(2)潦(lǎo):路邊的積水。
(3)挹(yì):舀出。
(4)餴(fēn):蒸。饎(chì):制作酒食。
(5)溉:洗。或謂通“概”,一種盛酒漆器。
(6)塈(xì):愛戴。
【譯文】
遠舀路邊積水潭,把這倒入水缸中,可以蒸菜可蒸飯。
君子品德真高尚,好比百姓父母般。
遠舀路邊積水坑,舀來倒進我水缸,可把酒壺清洗凈。
君子品德真高尚,百姓歸附心向往。
遠舀路邊積水洼,舀進水甕抱回家,可以洗滌和抹擦。
君子品德真高尚,百姓歸附愛戴他。
【解析】
這首詩的主旨是頌揚周代統治者愛護人民,因而得到了人民的歸附和愛戴。詩分三章,均從遠處流潦之水起興。流潦之水本來渾濁,且又處于遠方,原本易被人棄之不用,如若能“挹彼注茲”,舀來倒入自己的水缸,就可以用來作為蒸煮食物,洗濯酒器的有用之物。這正如遠土之民,只要君王施以仁義,便自然可以使他們心悅誠服地前來歸附。此詩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起興,頗有風詩的特色。
卷阿
【原文】
有卷(1)者阿,飄風自南。豈弟君子,來游來歌,以矢其音。
伴奐(2)爾游矣,優游爾休矣。豈弟君子,俾爾彌爾性,似(3)先公酋矣。
爾土宇昄章,亦孔之厚矣。豈弟君子,俾爾彌爾性,百神爾主矣。
爾受命長矣,茀(4)祿爾康矣。豈弟君子,俾爾彌爾性,純嘏(5)爾常矣。
有馮有翼,有孝有德,以引以翼。豈弟君子,四方為則。
颙颙(6)卬卬,如圭如璋,令聞令望。豈弟君子,四方為綱。
鳳凰于飛,翙翙(7)其羽,亦集爰止。藹藹(8)王多吉士,維君子使,媚于天子。
鳳凰于飛,翙翙其羽,亦傅于天。藹藹王多吉人,維君子命,媚于庶人。
鳳凰鳴矣,于彼高岡。梧桐生矣,于彼朝陽。菶菶(9)萋萋,雍雍喈喈(10)。
君子之車,既庶且多。君子之馬,既閑且馳。矢詩不多,維以遂歌。
【注釋】
(1)有卷(quán):形容山體彎曲。
(2)伴奐:無拘無束的樣子。
(3)似:同“嗣”,繼承。
(4)茀:通“福”。
(5)純嘏(ɡǔ):大福。
(6)颙(yōnɡ)颙:莊重恭敬。
(7)翙(huì)翙:鳥展翅振動之聲。
(8)藹藹:眾多的樣子。
(9)菶菶:草木茂盛的樣子。
(10)雍(yōnɡ)雍喈(jiē)喈:鳥鳴聲。
【譯文】
曲折丘陵風光好,旋風南來怒聲號。和氣近人的君子,到此遨游歌載道,大家獻詩興致高。江山如畫任你游,悠閑自得且暫休。和氣近人的君子,終生辛勞何所求,繼承祖業功千秋。
版圖和封疆廣而多,一望無際遍海內。和氣近人的君子,終生辛勞有作為,主祭百神最相配。你受天命長又久,福祿安康樣樣有。和氣近人的君子,終生辛勞百年壽,天賜洪福永享受。
賢才良士輔佐你,品德崇高有權威,匡扶相濟功績偉。和氣近人的君子,垂范天下萬民隨。賢臣肅敬志高昂,品德純潔如圭璋,名聲威望傳四方。和氣近人的君子,天下諸侯好榜樣。
高高青天鳳凰飛,百鳥展翅緊相隨,鳳停樹上百鳥陪。周王身邊賢士萃,任您驅使獻智慧,愛戴天子不敢違。青天高高鳳凰飛,百鳥紛紛緊相隨,直上晴空迎朝暉。周王身邊賢士萃,聽您命令不辭累,愛護人民行無虧。
鳳凰鳴叫示吉祥,停在那邊高山岡。高岡上面生梧桐,面向東方迎朝陽。枝葉茂盛郁蒼蒼,鳳凰和鳴聲悠揚。迎送賢臣馬車備,車子既多又華美。迎送賢臣有好馬,奔騰熟練快如飛。賢臣獻詩真不少,為答周王唱歌會。
【解析】
這是一首贊美詩,講述的是周王出游卷阿,群臣陳詩歌功頌德的場景。全詩共十章。全篇規模宏大,結構完整,賦筆之外,兼用比興,比如,以“如圭如璋”比賢臣之“颙颙卬卬”,以鳳凰百鳥比喻“王多吉士”、“王多吉人”,都很貼切自然,為讀者留下了鮮明的印象,同時也對后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民勞
【原文】
民亦勞止,汔(1)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2)四方。無縱詭隨,以謹無良。
式遏寇虐,憯(3)不畏明。柔遠能邇,以定我王。
民亦勞止,汔可小休。惠此中國,以為民逑(4)。無縱詭隨,以謹惛怓(5)。
式遏寇虐,無俾民憂。無棄爾勞,以為王休。
民亦勞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師,以綏四國。無縱詭隨,以謹罔極。
式遏寇虐,無俾作慝(6)。敬慎威儀,以近有德。
民亦勞止,汔可小愒(7)。惠此中國,俾民憂泄。無縱詭隨,以謹丑厲。
式遏寇虐,無俾正敗。戎雖小子,而式弘大。
民亦勞止,汔可小安。惠此中國,國無有殘。無縱詭隨,以謹繾綣(8)。
式遏寇虐,無俾正反。王欲玉女,是用大諫。
【注釋】
(1)汔(qì):庶幾。
(2)綏:安。
(3)憯(cǎn):曾,乃。
(4)逑:聚合。
(5)惛怓(hūn náo):喧嚷爭吵。
(6)慝(tè):惡。
(7)愒(qì):休息。
(8)繾綣(qiǎn quǎn):固結不解,指統治者內部糾紛。
【譯文】
百姓已經夠辛苦,應該可以稍安康。撫愛這方眾百姓,安定四方諸侯邦。
不要聽從欺詐語,謹慎提防不善良。遏止暴虐與掠奪,怎不畏懼天朗朗。
安撫遠地使親近,我王心定福安享。
百姓已經夠辛苦,應該可以稍休息。撫愛這方眾百姓,百姓安樂聚一起。
不要聽從欺詐語,謹慎提防喧爭事。遏止暴虐與掠奪,不使百姓過憂急。
不要拋棄舊功勞,來為王家謀利益。
百姓也已經辛苦,應該可以稍喘息。撫愛京師老百姓,安定四方諸侯地。
不要聽從欺詐語,謹慎提防無法紀。遏止暴虐與掠奪,不使作惡太得意。
恭敬莊重保威儀,親近仁人與志士。
百姓已經夠辛苦,應該可以稍安寧。撫愛這方眾百姓,使我百姓除心病。
不要聽從欺詐語,謹慎提防有奸佞。遏止暴虐與掠奪,不使政事敗難成。
您雖是個年輕人,光耀祖先作用大。
百姓已經夠辛苦,應該可以稍安定。撫愛王畿眾百姓,國無殘酷無酸辛。
不要聽從欺詐語,謹慎提防內亂生。遏止暴虐與掠奪,不使我國政顛倒。
仰慕大王如美玉,大聲諫諍訴衷腸。
【解析】
《民勞》一詩,《毛詩序》以為“召穆公刺厲王也”,即西周貴族召穆勸諫周厲王要安民防奸臣的詩。本篇共五章,每章十句,均為標準的四言句,句式整齊,結構謹嚴。全詩始終圍繞著勸誡周厲王不要姑息養奸,要以京畿為重,撫愛國中百姓來敘述。國民的生活已經夠辛苦,應該得到安寧,因此周王一定要謹防奸佞,其中的利害關系在詩中得到了極致的體現。表現出來詩人的拳拳愛國忠心。
板
【原文】
上帝板板(1),下民卒癉(2)。出話不然,為猶不遠。
靡圣管管(3)。不實于亶。猶之未遠,是用大諫。
天之方難,無然憲憲。天之方蹶(4),無然泄泄(5)。
辭之輯矣,民之洽矣。辭之懌(6)矣,民之莫(7)矣。
我雖異事,及爾同僚。我即爾謀,聽我囂囂(8)。
我言維服,勿以為笑。先民有言,詢于芻蕘(9)。
天之方虐,無然謔謔。老夫灌灌(10),小子蹻蹻(11)。
匪我言耄,爾用憂謔。多將熇熇(12),不可救藥。
天之方懠(13)。無為夸毗。威儀卒迷,善人載尸。
民之方殿屎(14),則莫我敢葵(15)?喪亂蔑資,曾莫惠我師?
天之牖(16)民,如塤如篪(17),如璋如圭,如取如攜。
攜無曰益,牖民孔易。民之多辟,無自立辟。
價人(18)維藩,大師維垣,大邦維屏,大宗維翰(19)。
懷德維寧,宗子維城。無俾城壞,無獨斯畏。
敬天之怒,無敢戲豫。敬天之渝,無敢馳驅。
昊天曰明,及爾出王。昊天曰旦,及爾游衍(20)。
【注釋】
(1)板板:指違背常道。
(2)卒癉(cuì dàn):勞累多病。
(3)管管:任意放縱。
(4)蹶:動亂。
(5)泄(yì)泄:通“呭呭”,妄加議論。
(6)懌:敗壞。
(7)莫:通“瘼”,疾苦。
(8)囂(áo)囂:同“聱聱”,不接受意見的樣子。
(9)芻:草。蕘(ráo):柴。此指樵夫。
(10)灌灌:款款,誠懇的樣子。
(11)蹻(jué)蹻:傲慢的樣子。
(12)熇(hè)熇:火勢熾烈的樣子,此指一發而不可收拾。
(13)懠(qí):憤怒。
(14)殿屎(xī):痛苦呻吟。
(15)葵:通“揆”,猜測。
(16)牖:通“誘”,誘導。
(17)篪(chí):古竹制管樂器。
(18)價人:善人。
(19)翰:骨干,棟梁。
(20)游衍:游蕩。
【譯文】
上帝昏亂離常道,下民受苦多辛勞。說出話太不像樣,作出決策沒依靠。
剛愎自用拋圣賢,不講誠信是非混。執政行事沒遠見,要用詩歌來勸告。
天下正值多災難,不要再作樂尋歡。天下恰逢禍患亂,不要再一派胡言。
政令若協調和緩,百姓便融洽自安。政令若墜敗渙散,人民自然遭苦難。
你我雖各司其職,但也與你同共事。我來和你同商議,不聽忠言還嫌棄。
我言治國求實際,切莫當作是兒戲。古人有話不應忘,請教樵夫有裨益。
天下近來鬧災荒,不要縱樂太放蕩。老人忠心誠滿腔,小子如此傲慢狂。
別說我老來乖張,被你當昏憒荒唐。多行不義難收場,不可救藥病膏肓。
老天近來已震怒,曲意順從事難補。君臣禮儀都混亂,好人如尸無法訴。
人民正呻吟受苦,我今怎敢有他顧。國家動亂資財匱,如何將我百姓安。
天對萬民有教化,如吹塤篪般和洽。又如璋圭配相稱,時時攜取把它佩。
隨時相攜無阻礙,因勢利導無偏差。民間今多邪僻事,徒勞無益枉立法。
好人就像籬笆擁,民眾好比圍墻聳。大國如屏障擋風,同族宛似棟梁空。
有德便能從容安,宗子可自處城中。莫讓城墻壞無用,莫要孤立心忡忡。
敬畏上天怒警告,怎再敢荒嬉逍遙。看重天變化示意,怎么任性再桀驁。
上天意志明可鑒,與你來往一同道。上天懲戒時時在,伴你出入同游遨。
【解析】
這首詩據《毛詩序》記載,是凡伯假托諷勸同僚以刺周厲王。西周從夷王開始就衰落不振。厲王執政之后,政治更加黑暗,民不聊生。本詩八章,對周王朝風雨飄搖的統治都作了比較深刻的揭露。詩人斥責在位的統治者不以圣人為則,剛愎自用而無遠慮,致使人民困苦。詩人告誡統治者要在國運艱難之時,要認真整肅朝綱,要聽從忠告,不要作惡太甚,否則只會使周王朝處于不可救藥的危亡境地。最后一章詩人告誡統治者,上天無時不在監臨下士,不可不加倍敬畏天命。
上一篇:詩經《王風》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經《甫田之什》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