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地東村深幾許? 青山窟里起炊煙。
敢嫌茅屋絕低小,凈掃土床堪醉眠。
鳥不住啼天更靜,花多晚發地應偏。
遙看翠竹娟娟好,猶隔西泉數畝田。
---王庭珪
王庭珪《盧溪集》的詩是先按體裁再依時間編排的。二十五卷詩中,七言律詩就有九卷(第二十五卷哀挽的七律尚不在內),他對這方面用力最深。從這首詩可以看出作者善于寫一種極為幽靜的情趣。
首句一問點題,也有力地領起全篇。“避地”在古詩中多指避亂或逃避世俗的干擾。從王庭珪的歷史看,兩層意思都有。這句交代題中“移居”的原因。下面都就這句生發。“青山窟里”回答“深幾許”的問題。“起炊煙”點明“村”字。避地避到“青山窟里”,既表示避地之深,又暗示生活必然有新的困難。
三四兩句就回答這樣的問題。低小前下一“絕”字,可見其簡陋。但為了避地,絕不敢厭棄。屋里連個繩床都沒有,只是一張骯臟的土床,但掃干凈了照常休息。“絕”字是入聲,按正常的規律應是平聲,下句“堪”字本該仄聲卻用了平聲。晚唐以來常有這種對句,使人從音節上也產生一種峭拔的感覺。這三四兩句是敘事言懷,寫初到的活動和感受,寫居住的內景。
五六兩句寫住下之后外景的幽靜。六朝王籍《入若耶溪》有:“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之句。王安石翻案說:“一鳥不鳴山更幽。”此詩第五句又把王安石的詩翻過來,比王籍的原作更加開闊深沉,“青山窟里”遠離塵囂,天本來就靜,加上“鳥不住啼”就顯得更靜了。因為沒有外界的干擾,所以鳥能夠不住地啼。王籍兩句是一意,這里一句卻有兩層,從鳥到天,人的感覺自在其中。六句從視覺寫僻遠幽靜。因山地氣候之寒,花也開得較平地晚。
作者是從“花多晚發”推測到地處偏僻。“應”讀平聲,是推測之辭。這句“地應偏”也是強調幽靜,不含貶義,和首句相呼應。外間花已落,這里花方盛開,這種“花多晚發”反而是難得的美景。白居易《長慶集》卷十六《大林寺桃花》說:“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讀到“花多晚發地應偏,”就很容易使人想起白居易這首詩的意境。這五六兩句寫外景近處的幽趣。作者從近處的“花多晚發”向遠處望去,隔著幾畝田處,一叢娟娟的翠竹臨風,原來那是古西泉寺的遺址。這個句子作者用“猶隔”二字,一方面寫在望中,一方面表現急切往看的心情。“天下名山僧占多”,凡山間寺廟多取美好的風景點。作者用這兩句收束,是用古寺來強調東村山景實堪愛賞,而且令人“發思古之幽情”。這樣就把前面一聯的寫景推進一步,使前半首所寫避地東村的得計顯得更為酣暢。
這首詩作者只通過敘事和寫景來表達移居之快感,而不用直接抒情贊嘆的方式。一起直截了當,喚起全篇;一結曲折含蓄,耐人玩味,很自然地交代了題下的自注。在王庭珪寫幽閑境界的七律中,這一篇是值得稱道的。
上一篇:陳與義《以事走郊外示友》古詩鑒賞
下一篇:韓 駒《夜泊寧陵》古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