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縹緲峰·吳偉業
絕頂江湖放眼明,飄然如欲御風行。
最高尚有魚龍氣,半嶺全無鳥雀聲。
芳草青蕪迷遠近,夕陽金碧變陰晴。
夫差霸業銷沉盡,楓葉蘆花釣艇橫。
縹緲峰,是江蘇吳縣西南太湖中洞庭西山的最高峰,亦稱包山的最高峰。這個山峰的下面多空洞,作者《縹緲峰》詩:“其下多嵌空,天風吹不折。插根虛無際,縹緲為險絕。”用白居易《長恨歌》的“山在虛無縹緲間”,因稱縹緲峰。
這首詩見于《吳詩集覽》卷十四下,題是《登縹緲峰》。作者怎樣登上縹緲峰的,卻一筆不寫。這是詩人的創作,要避免重復。他已寫了首《縹緲峰》,見《吳詩集覽》卷三上,寫登山,所以這里就不寫了。那首詩寫登山:“細徑緣山腰,人聲來木末?;@輿雜徒步,佳處欣屬歇。躋嶺路倍艱,往往攬垂葛。”寫山的高,與登上山頂的困難。這首詩另外開辟一個境界,寫登上山頂后的所見。“絕頂”:指山頂最高處。登上絕頂看到太湖,放眼望去,看到太湖水的耀眼明亮。這里的“江湖”是偏義復詞,即指湖,指太湖。這里不用“太湖”而用“江湖”,是音律上的需要。這里倘作“太湖”,那末這句除了押韻的“明”字不算,只有一個“湖”是平聲,成為犯孤平,要避免,所以稱“江湖”。還有跟意義有關,如李商隱《安定城樓》:“永憶江湖歸白發,欲回天地入扁舟。”得到王安石的稱賞。江湖指在野歸隱之處,這詩正指在野的游賞,用江湖正合。“放眼明”,用一“明”字正寫出太湖水的清明。這詩雖然不寫登山,但在第二句里寫出了登山的感受,“飄然如欲御風行。”像《莊子·逍遙游》的“列子御風而行”,乘風飄行。登山是艱苦的,怎么會有“御風行”的感受呢?《縹緲峰》詩里寫坐著籃輿(竹轎)上山這一段路,加上“虛無緲縹”的聯想,因此產生“御風行”的感覺。三四句“最高尚有魚龍氣,半嶺全無鳥雀聲。”靳榮藩《吳詩集覽》注:“舊說:三語狀湖之廣,四語狀峰之高。”縹緲峰在太湖中,所以登上峰頂,好像還被太湖水氣所包圍,用“魚龍氣”來指太湖水氣,亦見太湖的不同尋常。說半山里會無鳥雀聲,極見峰的高。以上四句寫登上絕頂的感受。
五六句寫登上絕頂所見:“芳草青蕪迷遠近,夕陽金碧變陰晴。”這里的“青蕪”跟“金碧”相對,二者是并列的。這個“青蕪”倘作青草解,那就不并列了,“青蕪”當作芳草青而叢生的意思。杜甫《徐步》:“整履步青蕪。”這個“青蕪”才是青草。這首詩里已經點明是“芳草青蕪”,這個“蕪”就不僅是草了。《爾雅·釋詁·釋文》:“蕪,蕃滋也。”生長加上“迷遠近”,這個“蕪”就有草的蕃滋叢生的意思,草又青又多,正好跟夕陽的金碧相對了。《縹緲峰》詩:“曜靈燭滄浪,滉金光發。”太陽照在水面上,深廣的水上發出金光。著名的范仲淹《岳陽樓記》里也寫到“浮光躍金。”這是金色。鮑照《登大雷岸與妹書》:“從嶺而上,氣盡金光。半山以下,純為黛色。”說明夕陽照在上面山壁上顯出金色,照不到的下面顯出黛色,也就是碧色。照見的是晴光,照不到的似陰,由于夕照的移動,造成陰晴的變換。結聯:“夫差霸業銷沉盡,楓葉蘆花釣艇橫。”《縹緲峰》詩:“杖底撥殘云,了了見吳越。”殘云散后,清楚地看到吳越。蘇州是吳王夫差建都的地方。夫差進軍中原,在黃池(今河南封丘縣西南)與晉國爭霸,歸來為越王勾踐所滅。作者在《縹緲峰》詩里,結尾處提到“丹砂定可求”,有求仙的想法。那首詩是在明朝寫的,所以登山而想到丹砂,這是當時人的一般想法。這首詩是在明亡后寫的,所以感嘆夫差的霸業銷沉完了,只剩下楓葉蘆花和釣船了。
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的提要里,稱作者“遭亂后詩,激楚蒼涼,風骨彌為道上。”把這首詩跟他的《縹緲峰》詩比,在結尾處的寫法很不同?!犊~緲峰》詩結句:“君看石上云,飛過松間月。”寫一種清幽的境界,與求丹砂的想法可以相配。這首詩結尾提到吳王夫差,有吊古傷今的感慨。夫差是吳王,明朝開國的朱元璋,也曾稱過吳王,那末在吊古里不正含有傷今嗎?在吊古里不正是含意深沉,音節蒼涼,更具風骨嗎?
上一篇:杜濬《登金山寺塔》寫景抒懷詩
下一篇:康有為《登萬里長城》描摹長城氣象抒發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