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行
【題解】
本篇選自《楊盈川集》卷二。
楊炯(650—?),華陰(今屬陜西)人。“初唐四杰”之一。十歲舉神童,后授校書郎。官至衢州盈川令。有《楊盈川集》十卷。
《從軍行》是樂府《相和歌辭·平調曲》舊題。內容多反映軍旅戰爭之事。
烽火照西京(1),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2),鐵騎繞龍城(3)。雪暗凋旗畫(4),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5),勝作一書生。
【注釋】
(1)西京:長安。(2)牙璋:古代發兵所用之兵符。分為兩塊,相合處呈牙狀。朝廷和主帥各執其半。這里指代奉命出征的將帥。鳳闕:皇宮。漢建章宮的圓闕上有金鳳,故以鳳闕指皇宮。(3)龍城:漢代匈奴聚會祭天之處,故址在今蒙古國鄂爾渾河東側。此處借指敵方要地。(4)凋旗畫:旗幟上的圖繪暗淡失色。(5)百夫長:下級軍官。
【導讀】
這首詩借用樂府舊題“從軍行”,描寫一個“書生”出征邊塞、參加戰斗的全過程。僅僅四十個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動,又渲染了環境氣氛,筆力極其雄勁。
首二句交待了整個事件展開的背景。邊報傳來,激起了志士的愛國熱情。“烽火”把軍情的緊急形象地表現出來了。“照”字又增強了緊張氣氛。“心中自不平”,一個“自”字,表現了書生那種由衷的愛國激情。第三四句渲染出一往無前的戰爭氣氛。“牙璋辭鳳闕”,描寫軍隊辭京出師的隆重和莊嚴情景。“鐵騎繞龍城”,寫出了我軍包圍敵人的軍事態勢。五六兩句通過景物描寫烘托戰斗。“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一視覺一聽覺,交互表現出征將士冒雪同敵人搏斗的堅強無畏精神和悲壯激烈場面。詩的最后兩句直接抒發投筆從戎保邊衛國的壯志豪情。整首詩節奏明快,如山崖上飛流驚湍迅猛而下,有力地突現了征戰將士氣壯山河的精神面貌。
【思考】
關于此詩的主題思想,有兩種看法:明唐汝詢在《唐詩解》中以為是作者看到朝廷重武輕文,只有武官得寵,心中有所不平,故作詩以發泄牢騷。清吳昌祺在《刪訂唐詩解》中以為作者看到敵人逼近西京,奮其不平之氣,拜命赴邊,建功立業,不做無用書生。前者以為這是一首諷刺詩,后者以為這是一首述志詩。你贊成哪種觀點?試說明理由。
上一篇:《在獄詠蟬》閱讀理解
下一篇:《陳子昂集》感遇(其十三)閱讀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