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在夔州期間,生活窘迫,日漸衰老,憂生意識更加強烈。盡管衰老,杜甫仍然不屈服于命運,積極入世,救濟百姓,深切關懷國家與人民的命運。同時在詩歌上更加走向蒼勁成熟。這期間他寫出了《秋興八首》《諸將五首》等一系列名作。這些作品與前期不同,更多帶有抒情性質。
嚴武死后,杜甫在成都失去了經濟和政治的依靠,不得已離開成都,轉向瀟湘。他在公元765年五月初乘舟東下,從草堂附近的萬里橋上船。不少人前來相送,其中有官紳,也有鄉鄰。四年客居成都草堂,他已經對草堂,對草堂周圍的一草一木,都有了很深的依戀之情。想著這回或許將永遠離開成都草堂,從此將像鷗鳥一樣四處漂流,度過殘生,這使杜甫在離開草堂時更加感到凄惶。
杜甫的這種心情,從他離開草堂時所寫的《去蜀》一詩可以看出。
五載客蜀郡,一年居梓州。
如何關塞阻,轉作瀟湘游。
世事已黃發,殘生隨白鷗。
安危大臣在,不必淚長流。
年過半百,白發滿頭,還在因為生計的原因而舉家四處漂泊,實在是一件令人悲痛而傷感的事情。
杜甫一家從萬里橋走水路不久,就來到嘉州(今四川樂山縣)。在這里見到一位行四的堂兄,相見甚喜,歡聚暢飲了幾天,接著又解纜趕路,到青溪驛停泊歇息。晚間就在這驛站前住宿,正是月圓之夜,夜里很靜,杜甫無眠,于是在月下倚欄而望,見石岸上楓林中的猿與鳥都聚侶棲息,自由自在,而他這個游子卻獨宿于月明之夜,因畏虎而不敢出聲,于是想到自己身世漂泊如轉蓬,不知今夕何夕,也不知身在何處,不覺更加懷念朋友了。
杜甫原先是約好和他的朋友嚴六侍御結伴下峽的,但當他到達渝州(重慶),在那里等了很久,可誰知朋友總是不來,只好留下首詩先走了。詩中他希望嚴六侍御快點趕上,這樣他們的船到達荊州的一柱觀時,還可以一同登臨觀賞呢!嚴六侍御沒有與他結伴而行,顯然也增加了他旅途的孤獨。
順水行船,船行得非常之快,下峽之旅可謂驚心動魄,不過兩岸的風景倒也十分愜意。夜間船停泊在細草微風岸邊,天際星空低垂在廣闊的平野之上,大江奔流月光隨波翻涌。杜甫望著此境,又不覺有身世之悲、飄泊之嘆了。于是作了首《旅夜書懷》: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杜甫在這年的七月到達云安之后,一病不起,無法繼續漂泊之旅,只好停留在云安。他這一病還真不輕,因為一路上感受濕氣,肺病和風痹又發作了,直到這年的冬天都沒有好轉。客人來了只能勉強起身相迎,由兒子宗文、宗武攙著還要拄拐杖,頭發也越來越少,人也越來越瘦,本來合身的長衣變得又寬又長。
就在杜甫暫留云安,深感愁苦的一段時期,杜甫先后看到朝廷運送嚴武、房琯的靈柩船只過境,心里不勝悲痛。房琯、嚴武都是朝廷重臣,他們都在平息叛亂和抗擊吐蕃等事業中立下了赫赫功勛。死后自然也受到了朝廷特殊的恩遇,船只過境,地方官員都出城迎接靈柩,人民百姓也焚香跪拜。杜甫想到二人的功績,想到他們與自己的交情,想到自己的老來一事無成,于是寫了《哭嚴仆射歸梓》《承聞故房相公靈梓自閬州啟殯歸葬東都有作二首》,以抒悼念之情。在悼念房琯的詩歌中,杜甫寫道“盡哀知有處,為客恐長休”。他想將來到東都房琯歸葬之處盡哀,但又恐怕客死異鄉,抱憾終身。
由于有云安縣的嚴縣令的幫助,杜甫一家人在冬天移居到了嚴縣令的水閣之中,方才免受了饑寒之苦,終于度過了這個寒冷的殘冬。到了第二年春暖花開的時候,杜甫住在水閣中,晝夜不斷地聽到杜鵑啼叫的聲音,又勾起了杜甫的遐想。這種啼哭的鳥傳說是杜宇的化身。杜宇是蜀人古代的領袖,曾率領蜀人開荒種地,興筑水利。一個英明的國王死后卻變成這樣可憐的鳥,這引起了杜甫無限的同情。他在成都時,聽到杜鵑的啼叫,就起身而拜,表示敬意。而今他臥病旅中,不能起立而拜,不覺淚落如泉。可見他內心深處還存在著濃厚的政治情節,至死都不忘有所作為的啊!
開春之后,杜甫的疾病漸漸減輕,晚春時終于從云安遷到了夔州(四川奉節)。經過一年的漂泊之旅,杜甫到夔州后總算有了安居之所,他的心情漸漸好了起來。
這次旅途的經歷,使杜甫更增添了無窮的傷感。老來漂泊,本是萬分凄涼,又加之旅途艱難,亂世羈旅,無所依托,更生悲戚之感。與五年前從秦地逃到蜀地相比,那一次是逃難,出入生死之境,是無奈之舉,容不得有傷感之情緒;這一次是漂泊,年歲老去,因羈病在途中,又聞杜鵑啼哭,見老友靈柩,歷峽中之險,不覺動了悲涼之感。這一次在旅途之中的悲涼之感是如此的強烈,明顯已經不同于往時。
杜甫在亂世漂泊中所產生的濃厚的悲涼之感,正是他憂生意識的一個反映。杜甫的憂生,與那些純哲理式的,屬于生命覺醒的憂患不太一樣。宋玉的“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的感嘆,是因為天人相感而發,由自然界草木之盛衰、日月之運行,聯想到人生的華年易逝,老境將至。阮籍的“中夜不能寐,起坐彈鳴琴”,是因為政治黑暗、精神苦悶,人的自由和尊嚴與封建禮教產生尖銳的沖突,從而產生無法把握主體命運的悲劇心理。而杜甫的憂生則更像屈原、賈誼式的懷才不遇,流放他鄉的處境與曹操式的志在千里的壯心所激蕩起的情感波瀾,表現為生不逢時、不為所用的憂患。杜甫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危機四伏的時代,這個時代未能給他提供一個施展才干、實現理想的環境和機會。他的詩人的認真的個性也使他難以在這個時代有所作為。但他還是在渴望有所作為,所以他只能不停地漂泊。詩人的生命在戰亂中消磨,在羈旅中浪費,怎不為之心憂!艱難的時世,貧病的生活,漂泊無依的旅途,使詩人有太多的愁。杜甫敏感的心靈因沉重的漂泊之旅而變得更加敏感,于是他的漂泊旅途便表現出更加濃厚的感傷情緒和憂生意識。
第二節 不屈服命運夔州是三峽里的山城,四周山川雄壯險惡,城下的大江滾滾東流,江面洶涌澎湃,最窄處僅僅百米。杜甫所居住的地方,正是以驚險著稱的瞿塘峽口,是入蜀的咽喉,兩岸絕壁相對,像兩扇大門,非常有氣魄。杜甫喜歡這峽中的景象,看著這種雄壯奔騰的景象使杜甫心里感覺到好像年輕了不少。
夔州留下很多關于三國時期劉備與諸葛亮活動的遺跡以及紀念地,如八陣圖、武侯祠、白帝廟等。杜甫到達此地后曾多次游覽。蜀主和諸葛亮所建立的豐功偉績,再次激發起了杜甫的雄心壯志。雖然已經白發蒼蒼,步履蹣跚,但他覺得自己似乎還有建功立業的希望。
杜甫雖然年老體弱,社交活動的興頭還是不減。夔州屬山南東道,設有都督府,在軍事與政治上都是一個重要的地方,所以夔州也是名流云集的地方。杜甫到達這里后,常常參加當地名流紳士舉行的各種宴飲,雖然已經進入老年,但還是常在宴席上狂歌痛飲,醉后駿馬飛馳,仿佛回到了年少時代。在這樣的宴會上杜甫不服老,性格的倔強一如往昔。
有一次,杜甫在夔州都督柏中丞的府上宴飲,席上都是些年輕人,談笑之間,自然有些瞧不起白發蒼蒼的杜甫,杜甫感覺很沒有意思。但他不向這些年輕人服輸,為了顯擺自己年老尤壯,杜甫經不住勸酒,忘了自己年老體衰,大口大口地喝酒,喝了很多的酒,由于酒精的作用,一時豪興大發,忍不住向這些年輕人吹起牛來,說你們年輕算什么!想當年我騎馬射獵,那才叫英武呢!年輕人都說那是當年,現在你老啦,不中用了。杜甫急了,便找人要了匹馬,要向眾人顯示自己的精力尤壯。他抖擻起當年放蕩齊趙間,騎馬射獵的威風,縱身上馬,在城外陡坡向下馳騁而去,沒有提防一下子給馬掀下鞍來,傷得不輕。當地官紳聞訊,都帶著酒來探視。杜甫說那算什么傷,你們何必小題大做呢!就忍住疼痛裝著沒有事似的,又隨著大伙兒攜著酒食去清溪旁宴飲。一時酒肉堆積如山,奏樂開宴絲竹感人,杜甫指著西斜的太陽說可別空過了時光,與眾人笑著鬧著干了一杯又一杯。喝得豪興大起,杜甫叫人拿了紙筆,作了首《醉為馬墜,諸公攜酒相看》解嘲說:
甫也諸侯老賓客,罷酒酣歌拓金戟。
騎馬忽憶少年時,散蹄迸落瞿塘石。
白帝城門水云外,低身直下八千尺。
粉堞電轉紫游韁,東得平岡出天壁。
江村野堂爭入眼,垂鞭亸鞚凌紫陌。
向來皓首驚萬人,自倚紅顏能騎射。
安知決臆追風足,朱汗驂猶噴玉。
不虞一蹶終損傷,人生快意多所辱。
職當憂戚伏衾枕,況乃遲暮加煩促。
明知來問腆我顏,杖藜強起依童仆。
語盡還成開口笑,提攜別掃清溪曲。
酒肉如山又一時,初筵哀絲動豪竹。
共指西日不相貸。喧呼且覆杯中淥。
何必走馬來為問,君不見嵇康養生遭殺戮!
這首詩辭藻風流,意興橫飛,雖老而不服老的情狀寫得很是生動傳神,把杜甫的精神世界表達出來,從中可以看到一個倔強不屈,而又好熱鬧顯擺自己的老頭兒,結果鬧出了笑話。但眾人還是對老頭很友好,攜了酒食來看他,結果他又與他們一起喝酒,喝得酩酊大醉,口出狂言,說什么禍福無常,且盡生前有限杯。還舉嵇康著《養生論》卻慘遭殺害的例子來證明禍福無常,及時行樂的重要性。顯然把醉酒后馬失前蹄的事情忘之腦后了。
杜甫的雖老尤倔,在眾官紳面前騎馬顯擺,或許也是迫不得已。身依權門,怎么得也要為權門開心逗樂,于是只好硬將老翁作年少,上馬表演了一番,未料墜落馬下。這也是杜甫屈辱的寄居權門生活的一個寫照吧。但杜甫成了白發老翁,猶敢于騎馬表演當年“放蕩齊趙間”的雄風,也可以從中看出杜甫的另一番精神世界。
第三節 抨擊地方陋習夔州雖然山水風景很好,但是土地貧瘠,人民困苦,由于峽中與外界交流難通,因此當地沿襲下來的陋習很多,可謂“形勝有余風土惡”。杜甫到達夔州生活一段時間后,就深切感受到了這里風土人情上存在的弊端。
杜甫看到夔州的女人不少已有四五十歲,頭發花白了,可還沒有找到婆家。因為戰亂頻繁,男子出征多陣亡,導致峽中男丁缺乏,女子就更難出嫁了,她們只好一生抱恨嗟嘆自己的不幸命運。此外,這里男尊女卑的現象很嚴重。風俗是男坐女立,男子操持家務,女子在外邊干活,女人們每天都要爬上險峰,砍了柴到集市上去賣了養家糊口。不顧死活地上鹽井販賣私鹽牟利。她們多是老姑娘,到老都垂著雙鬟,還將野花山葉同銀釵插在一起。她們衣衫單薄,蜷縮在山石根下避寒。
當地的人們和外地人對這些老處女深表鄙夷,說她們相貌丑陋,所以找不到丈夫。但杜甫卻不信,如果說巫山這一帶的女子是因為長得又粗又丑才找不到婆家,那么這里又為什么會產生古代著名美女王昭君呢?顯然這里女子的粗丑并非天生,而是惡俗使然。
杜甫看著那些負薪而行的峽中老處女,不覺為這些亂世山區的寒女深表同情,寫下了《負薪行》一詩:
夔州處女發半華,四十五十無夫家。
更遭喪亂嫁不售,一生抱恨長咨嗟。
土風坐男使女立,男當門戶女出入。
十有八九負薪歸,賣薪得錢應供給。
至老雙鬟只垂頸,野花山葉銀釵并。
筋力登危集市門,死生射利兼鹽井。
面妝首飾雜啼痕,地褊衣寒困石根。
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
這一首詩里,最主要的是抨擊了男尊女卑的地方陋習。杜甫深刻地分析了男尊女卑的社會原因以及現象。主要是戰爭導致男少女多,人以稀為貴,所以男尊女卑較別處更為嚴重。由于女子承擔了更多的勞動,而且由于當地山水險惡,導致女子容貌的粗丑。這首詩對夔州的地方婦女飽含了同情,而對當地男子的好逸惡勞給予了抨擊。看得出詩人內心對于受歧視與壓迫的人民是有更多的同情心的。
杜甫是北方人,峽中男子親南人遠北人,想必杜甫在此或許不受歡迎,因此,他對于這一帶人的陋習看得更加深刻。
外面的人都說峽中人氣量狹小,對這里生活的男子很是不屑。杜甫卻為這里的人辯護,他認為不是這里的山水惡造成男子們的如此惡俗,而是生存環境與未受教育使然。若說這一帶的男子中沒有英俊的人才,那為什么秭歸卻出過偉大的詩人屈原?
于是杜甫寫下了《最能行》一詩,其詩云:“峽中丈夫絕輕死,少在公門多在水。富豪有錢駕大舸,貧窮取給行艓子。小兒學問止《論語》,大兒結束隨商旅。欹帆側柂入波濤,撇漩捎濆無險阻。朝發白帝暮江陵,頃來目擊信有征。瞿塘漫天虎須怒,歸州長年行最能。此鄉之人氣量窄,誤競南風疏北客。若道世無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
詩中對峽中男子的駕船本領進行了贊賞,對他們好逸惡勞、壓迫女性、輕生逐利、氣量狹小有所不滿,但杜甫最后還是高度評價這里的男人中的俊杰之士,如屈原等。表明他對外界輿論的反駁態度,對峽中人民的聰明與智慧進行了維護。
地方民風習俗是一個地方長期的文化積淀。這種文化積淀優秀的多,但其中也會有糟粕。比如杜甫所講的夔州人的幾大突出缺點:男尊女卑、重利輕生、氣量狹小、親南人遠北人等,都是一些很嚴重的風俗陋習。它是長期的歷史積淀形成的。如重男輕女上千年來都是如此,親南人遠北人的原因之一是當時北方發生嚴重戰亂,如安史之亂等,而南方相對受到的沖擊較小,所以南方要比北方經濟上富裕些,而且夔州地處三峽之端,處于南北文化的交匯點,北方人多從此處下峽浪跡入南方,而南人由此溯江而上的少,自古如此,因此會發生重南人輕北人的社會思潮。
夔州處崇山峻嶺,地僻人稀,缺乏與外界文化的必要交流,因此千百年遺留下來的傳統風俗陋習很難得到根治,這種風俗形成了社會痼疾,如男尊女卑導致女人四五十歲找不到夫家,這些嚴重影響了當地人們的生活。杜甫寫詩揭露這種不良的地方習俗,目的是以他的新文化思想對當地的傳統民風陋習進行教化與斧正,他為當地移風易俗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第四節 秋天的感傷杜甫在夔州,起初并沒有久居于此的意思,他是要南下瀟湘的,只是羈旅于此,所以被迫在夔州定居下來。這樣,在夔州的生活無疑就要增加些悲涼與感傷的色調了。
即便是羈旅于夔州,杜甫也不得不作居家在此的生活打算。他像當地的山民一樣,在山坡上架木蓋起簡易的房屋。這些房屋散布在山腰,好像是鳥巢一般。房子建好后,他又按照夔州人民的習慣,用竹筒把水從山泉引到他所居住的地方。夔州的山區盤繞著無數引水用的竹筒,有的長幾百丈,其中就有杜甫的。夏天里這些竹筒可派上了大用場,杜甫有口渴的毛病,一到夏天需要喝大量的水解渴。可偏偏在這個時候水筒損壞了,是被山上的石頭掉下來砸壞的。杜甫渴得要命,忙命仆人阿信去修補。仆人早晨去的,爬山越嶺,修好竹筒回來已經是黃昏。杜甫對他感激不已,忙拿出自己最好的東西來給他吃,以報答他的功勞。
杜甫聽說烏雞能夠治療風濕麻病,秋天還可以吃蛋,就養了一大群烏雞,連母雞帶雛雞共約五十只。還讓仆人砍了些竹子,做了雞柵欄。可是這些雞中的一些聰明者想方設法從柵欄的縫中穿過去,弄臟屋子。杜甫忙讓兒子宗武把雞柵欄加密。這年夏天他每次從武后祠古柏下乘涼回來,總要問宗文這群雞的表現。后來,由于都督的允許,杜甫還接管了一片約四十畝的柑林。這些瑣碎的事情花去了杜甫不少精力。為了像當地人一樣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生存下去,杜甫是煞費苦心。
不久杜甫又遷入了西閣客堂,大概是夔州都督茂柏林借給他的一處地方。搬遷過后不久,下了一場雨,一雨便成秋,秋天很快就到來了。“自古逢秋悲寂寥”,詩人杜甫也不例外。羈旅夔州,寄居西閣的杜甫,想到自己在此的一番艱難的生存經歷,想到前途緲緲,國事飄搖,看著外邊漸漸生起的秋意,更加增添感傷,免不了做悲秋之詩。于是作了《秋興八首》,借秋來傷逝嘆老,緬懷舊事,表達自己內心的悲國情懷。
《秋興八首》其一借秋而傷羈旅:“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意思是說,秋露摧殘了楓樹的林子,巫山巫峽一派蕭森氣象,江間白浪濤天,塞上風云接地,旅途兩見菊花開,我還是照樣在灑往日灑過的悲秋之淚,真沒想到船一系纜就滯留此間,仿佛連我的思鄉之心也一起系得死死的松不開,天冷了到處都在趕制寒衣,高高的白帝城傍晚響起了急促的砧聲,雖說我的妻子兒女都在身邊,依然惹起我羈旅天涯、客子無衣的哀傷。
其二寫夔州暮景和望長安不見、緬懷舊事之情:“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聽猿實下三聲淚,奉使虛隨八月查。畫省香爐違伏枕,山樓粉堞隱悲笳。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意思是說,夔州孤城落日西斜時分,我總是憑著北斗星眺望正北的京城。聽到猿鳴聲禁不住落下淚來,才知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是實情。我想隨節度使入朝的打算落空了,客中伏枕臥疾,沉思間,忽被隱伏在山城樓上女墻邊的笳聲驚醒,那石頭上藤蘿梢頭的月亮,已照到蘆荻花了。詩人百感交集,不覺時光流逝的心情依稀可見。尤其是在夔州北望長安路迢迢,千山阻隔,這種對沉浮不定的故都的思念之情就更加顯出一種悲劇感。
其三寫清晨登臨西閣樓頭的所見所感:“千家山郭靜朝暉,一日江樓坐翠微。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詩的意思是說,這千戶人家的山城,在朝陽的照耀下靜悄悄的。群山環抱著江樓,我天天都要到這樓上來,坐在這翠微的山色中。可羨那在江邊停一兩宿的漁人還是泛舟而去,即將南翔的秋燕,又何必上下翻飛,故意跟我這個羈旅之客告辭。漢朝的匡衡向皇帝直諫,他把功名看得很淡薄,劉向傳授經學,怎奈事不遂心。古人尚且如此,我更是不必說了,我少年時代的同學們,他們現在都已發跡,住在長安附近豪室聚集的五陵。表達了國家遭難,自己懷才不遇,漂泊異鄉而不得展其才的悲哀。
其四慨嘆長安政局的多變和邊境的戰亂頻繁:“聞道長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異昔時。直北關山金鼓振,征西車馬羽書遲。魚龍寂寞秋江冷,故國平居有所思。”意思是說,聽說長安的政局像棋局般變化不定,人生百年僅就我所經歷的事情就已經很可悲的了。王侯府第都已經換了新主人,現今的衣冠人物可完全不是以往的一批了。近年來吐蕃回紇相繼入寇,京城正北的關山金鼓震天響,征西戎馬倥傯羽檄飛馳。《水經注》記載說,魚龍以秋日為夜,秋分而降,蟄寢于淵。當此魚龍蟄伏,秋江寂寞之時,我不禁想起我過去蟄居長安的種種經歷來。展示了自己心憂國家政治的悲情。
其五記殿前景象和早朝情事:“蓬萊宮闕對南山,承露金莖霄漢間。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云移雉尾開宮扇,日繞龍鱗識圣顏。一臥滄江驚歲晚,幾回青瑣點朝班。”詩的意思是說,漢時蓬萊宮闕對著終南山,承露盤的銅柱很高,矗立于云霄之間。西邊可望見西王母住的瑤池,東邊是老子入關時紫氣東來的函關。開元中,每月朔望,皇帝受朝于宣政殿,眾人不得見之,其遮蔽皇帝身影的雉尾扇如云在移動,直到日出時才能看清天子的容顏。這會兒臥病滄江邊上驚嘆時光已是深秋,人生已到晚年,卻想起以前上朝時傳呼點名按順序入朝的事情來了,其悲國之情隱含其間。
其六寫遠眺峽口而思曲江,慨嘆玄宗的游樂致亂:“瞿塘峽口曲江頭,萬里風煙接素秋。花萼夾城通御氣,芙蓉小苑入邊愁。朱簾繡柱圍黃鶴,錦纜牙檣起白鷗。回首可憐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意思是說,瞿塘峽口和曲江池相隔萬里,而風煙遙接,同一蕭森。這樣,詩人的遐思就從瞿塘峽飛到了曲江,更飛到了開元盛世,想起了曲江的繁華景象。回首當日的繁華,不能不使人可憐現在的沒落。這首詩由秋天里的瞿塘峽的蕭瑟聯想到曲江此刻的荒涼,而由此想到曲江過去的繁盛之景。兩相對比,很自然地得出對玄宗荒淫誤國之悲。
其七憶長安昆明池,而興漂流之嘆:“昆明池水漢時功,武帝旌旗在眼中。織女機絲虛夜月,石鯨鱗甲動秋風。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蓮房墜粉紅。關塞極天惟鳥道,江湖滿地一漁翁。”詩的意思是說,那昆明池是漢時開鑿的大工程,武帝水軍樓船的旌旗仿佛仍在眼前招展。岸邊織女的機絲空負了清宵明月,石鯨的鱗甲倒真是閃動在秋風里。水波上漂著累累的菰米,黑壓壓的好似下層的烏云,冷露沾濕蓮蓬,花瓣墜落,猶如紅粉凋零。這高入云天的關山要塞,只有鳥才能飛到那令人神往的地方去,可嘆我浪跡江湖,回不了家鄉,就像個到處漂泊的漁翁。
其八思長安京畿勝地,憶舊游而嘆衰老:“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閣峰陰入渼陂。香稻啄馀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佳人拾翠春相問,仙侶同舟晚更移。彩筆昔曾干氣象,白頭吟望苦低垂。”意思是說,行經昆吾,御宿道路彎彎曲曲延綿不絕,那紫閣峰的影子遮蔽斜坡,那里有鸚鵡啄剩的香稻米,也有鳳凰經常棲身的碧梧枝。游春的佳人來采拾鮮花翠羽,天黑了,神仙般的伴侶還在乘船游覽,想當年我的彩筆曾經渲染過盛世的山川氣象,到如今白頭吟望而苦苦低垂。《秋興八首》以此詩作結,詩人曾經描繪過的盛世景象已經不復存在,只是苦苦的追憶而已。一切都像夢似的,來去無蹤,空留下白頭追思之人,令人哀惋嘆息。
秋天是傷感的季節,在《秋興八首》這些詩歌中,詩人都抓住了秋天最具有傷感意韻的景物,很自然地產生各種悲涼的情感,由此而生發出思鄉之情,憂國之思,懷才不遇之嘆等,構成詩人悲秋悲國的主題,全方位地展示了詩人的憂生意識、對祖國無限關懷的愛國情感等。這些詩歌表現出詩人高度的藝術成就,以及他的高貴人格。
第五節 憂國憂民杜甫在西閣客堂居住了一段時間之后,不久就在暮春時節搬遷到了灢西草堂。草堂附近有果園四十畝,果園中有棗,杜甫常騎著馬到果園巡視。鄰居一窮苦老婦人,常以杜甫果園的棗來充饑,杜甫對其非常憐憫,于是任其采摘而不加管束。這一故事被傳為佳話。
由于生活上有了保障,杜甫的心情相對好了一些,寫了大量的詩歌。而且,這時又有幾件令杜甫喜出望外的事。一是他得知其弟杜觀準備來看他,已經到達了江陵;另外一件事是聽說河北諸節度使入朝,為代宗慶賀生日。杜甫被這一表面現象鼓舞,認為國家的復興與統一有望。家事與國事都令他激奮,所以杜甫特別高興,對自己所住的灢西草堂也竟然生出了很多感情來,表示要終老于此。
這一時期中,杜甫與元結的詩歌唱和,最能反映杜甫憂國憂民的苦心,也是最為人所稱道的。
杜甫與元結,在抗擊叛軍和拯救這個時代的詩歌探索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們出于共同的進步理想,相互欣賞,相互吸引,成了一種特殊友誼的典范。
元結(719—772),字次山,號漫叟。河南人。天寶六載,玄宗詔征天下士有一藝者到京師就選,他和杜甫皆應詔而入長安。但都因權奸李林甫從中作梗,不得錄取。天寶十二載,元結中進士。曾參加抗擊史思明叛軍,立有戰功。后歷任道州刺史、容管經略使,因遭權臣妒忌,辭官歸隱。明人輯有《元次山文集》,又曾編選《篋中集》行世。散文多涉及時政,風格古樸。作詩注意反映社會現實和民生疾苦。
廣德元年(763年)冬,道州被當時稱作“西原蠻”的少數民族統治者占領五十余日。這年元結授道州刺史,次年到任,有感而作《舂陵行》。序說:“道州舊四萬余戶,經賊已來,不滿四千,大半不勝賦稅。到官未五十日,承諸使征求符牒二百余封,皆曰:‘失其限者,罪至貶削’……此州是舂陵故地,故作《舂陵行》以達下情。”
作為道州刺史,元結同情人民的疾苦,上書朝廷減免人民的賦稅,因而作《舂陵行》一詩。
軍國多所需,切責在有司。有司臨郡縣,刑法競欲施。
供給豈不憂?征斂又可悲。州小經亂亡,遺人實困疲。
大鄉無十家,大族命單羸。朝餐是草根,暮食仍木皮。
出言氣欲絕,意速行步遲。追呼尚不忍,況乃鞭撲之!
郵亭傳急符,來往跡相追。更無寬大恩,但有迫促期。
欲令鬻兒女,言發恐亂隨。悉使索其家,而又無生資。
聽彼道路言,怨傷誰復知!“去冬山賊來,殺奪幾無遺。
所愿見王官,撫養以惠慈。奈何重驅逐,不使存活力!”
安人天子命,符節我所持。州縣忽亂亡,得罪復是誰?
逋緩違詔令,蒙責固其宜。前賢重守分,惡以禍福移。
亦云貴守官,不愛能適時。顧惟孱弱者,正直當不虧。
何人采國風,吾欲獻此辭。
這首詩開頭即直言述說了人民的慘狀,屢經戰亂后,民生凋敝,絕大多數人死亡,遺民早吃草根,暮食樹皮,無力說話,說話就像要斷氣的樣子。接著陳述自己對待他們的憐憫之心,不忍追索他們,更不忍鞭笞他們。但郵亭的符牒一封接著一封,只有催促,絲毫沒有因為人民遭難而減賦的意思。因此只能想讓他們賣兒鬻女,但又恐怕命令一下變亂相隨。想派人搜刮他們的家,但他們又無生活下去的必要物資。他們在道路上哀怨,但沒有人知道他們的痛苦。去年冬天山賊打劫,人民死亡殆盡。他們希望能夠見到朝廷派出的官員,能夠以仁慈恩惠給予他們以安撫。為什么要驅逐他們而不給他們活下去的機會呢?安民是天子的使命,我持有天子給予的符節,當然應該盡到責任。如果州縣因亂而亡,獲罪的是誰呢?前賢重安守本分,而不以禍福改變自己的態度。貴在守住為官的準則,不愛自己的身家性命,只憐惜那些孱弱的人民的生命,正直而無所污。如果朝廷有人下來采國風,我將以這首詩相獻。
這是元結的一首經典名作,詩中既有對百姓苦難命運的描敘,又有對各級官吏的橫征暴斂的批判,還有作者正直的表白。這首詩所反映的深廣內容,與杜甫的《三吏》《三別》等經典名詩一樣,同樣具有史詩式的特征。在唐詩中,如此集中地反映人民的苦難生活,使人觸目驚心的作品,是不多見的。
元結后來又作了《賊退示官吏》。序言說:“癸卯歲,西原賊入道州,焚燒殺掠,幾盡而去。明年(廣德二年,764年),賊又攻永破邵,不犯此州邊鄙而退。豈力能制敵歟?蓋蒙其傷憐而已。諸使何為忍苦征斂?故作詩一篇以示官吏。”其詩中既有回憶往昔太平歲月的盛世景象。如:“昔歲逢太平,山林二十年。泉源在庭戶,洞壑當門前。井稅有常期,日晏猶得眠。”又有人民的戰亂之苦:“今來典斯郡,山夷又紛然。城小賊不屠,人貧傷可憐。是以陷鄰境,此州獨見全。”更有詩人對百姓的同情與憐憫以及對朝廷命令的反抗:“使臣將王命,豈不如賊焉?今彼征斂者,迫之如火煎。誰能絕人命,以作時世賢?思欲委符節,引竿自刺船。將家就魚麥,歸老江湖邊。”
這首詩對人民在戰亂中遭受的苦難進行了形象的描敘,對能夠抗拒征斂命令的人給予了高度贊揚,稱之為賢人,表明了作者為民請命的思想。最后說自己想把朝廷符節交給別人,自己歸老江邊。這是對朝廷壓榨百姓政策的一種抗拒,同樣有深廣的社會內涵。
元結的《舂陵行》和《賊退示官吏》這兩首詩經過多方周折,歷時二三年,好不容易郵送到杜甫的手里。杜甫讀后十分感動,想不到在這時又讀到了繼承《詩經》傳統,合乎比興體制的詩,他立即便寫了《同元使君舂陵行》以表達感慨。并在序言中高度評價了元結等人。序說:“覽道州元使君結《舂陵行》兼《賊退后示官吏作》二首,志之曰:當天子分憂之地,效漢朝良吏之目。今盜賊未息,知民疾苦,得結輩十數公,落落然參錯天下為邦伯,萬物吐氣,天下小安可得矣。不意復見比興體制,微婉頓挫之詞,感而有詩,增諸卷軸,簡知我者,不必寄元。”詩云:
遭亂發盡白,轉衰病相嬰。沉綿盜賊際,狼狽江漢行。
嘆時藥力薄,為客羸瘵成。吾人詩家流,博采世上名。
粲粲元道州,前圣畏后生。觀乎《舂陵》作,欻見俊哲情。
復覽《賊退》篇,結也實國楨。賈誼昔流慟,匡衡常引經。
道州憂黎庶,詞氣浩縱橫。兩章對秋月,一字偕華星。
致君唐虞際,淳樸憶大庭。何時降璽書,用爾為丹青?
獄訟永衰息,豈惟偃甲兵!凄惻念誅求,薄斂近休明。
乃知正人意,不茍飛長纓。涼飆振南岳,之子寵若驚。
色沮金印大,興含滄浪清。我多長卿病,日夕思朝廷。
肺枯渴太甚,漂泊公孫城。呼兒具紙筆,隱幾臨軒楹。
作詩呻吟內,墨淡字欹傾。感彼危苦詞,庶幾知者聽。
杜甫的這首和詩,不是一般的應酬之作,而是借元結作一榜樣,來表明自己的治亂之道。朝廷只要征詔像元結這樣的愛民輕稅的州郡長官為公卿大臣,就能平息戰亂,天下大治。此外,杜甫的這首和詩,也在詩歌上提出了自己的創作觀點,即想在同道者中提出一種“知民疾苦”和“憂黎庶”的“比興體制”。這在客觀上開了中唐新樂府運動的先聲。杜甫在序言中說“簡知我者,不必寄元”,這說明杜甫和元結之間并非僅僅只是私誼深,而且在政治與詩歌改革等方面都有著相似的觀點。
杜甫和元結的交往,與杜甫和李白等人的交往不一樣。杜甫與李白等人的交往,主要是詩歌藝術和個人友情之間的交往,從中能夠彼此感受到一種古往今來偉大文豪在文化上的惺惺相惜,是彼此在文化上的認同。而杜甫與元結的交往,雖也因為文化的緣故而有深交,但這種交往卻是因為彼此有著相似的政治見解,彼此引為同道。這是文化、政治多種交流所產生的共同好感,在與杜甫同時代的文人中,這是僅有的一個特例。因此杜甫與元結的交往,對杜甫的人生來說也是具有重大意義的,他們之間可以說是一種神交。
像元結這種具有高度的愛國主義、憂國憂民情懷,擁有拯救民族災難的大智慧的愛國主義詩人,在杜甫那個時代,可以說是鳳毛麟角。因此,杜甫格外珍惜與元結之間的友誼。在儒家仁政思想中,輕刑、薄斂是一個重要內容。安史之亂以來,唐朝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統治者為了戰爭和享樂的需要,加重了人民的賦稅。誅求多門,賦稅過重,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杜甫對此弊政也多有批判。在國步艱難、民不堪命之時,作為統治者一員的道州刺史元結能夠忠于職守,為民著想,減輕民眾負擔,抑制巧取豪奪的貪官污吏,這是很不簡單的。杜甫與元結的相互唱和之詩,以仁者的真誠和勇者的膽識,在反誅求問題上持之以恒地呼吁、警告、批判,以期引起執政者的注意,拳拳的愛民憂國之心是很寶貴的。
第六節 重視農事,救濟百姓到了秋天,杜甫攜帶家人搬遷到了東屯。之所以移居東屯,是因為這里有一百頃公田,夔州都督茂柏林委托他代為管理。這東屯原是當年公孫述屯田之所,他為了解決軍糧,才開墾了這片土地。這一百頃地從漢到唐一直是官有土地。代管這么多的公田也是很大的責任,而代管土地的行官張望又很不負責任,所以杜甫只好遷來此居住。
這時,杜甫的生活更加忙碌起來,而且這時他身邊的仆人也多了。他常到農田里巡視,指揮人忙這忙那,生活很是不閑。杜甫對于農田管理極為重視,因為他認識到糧食關系到民生疾苦。
杜甫代管這片田地之后,管理得特別的認真。插秧時,他親自吩咐布置,沒幾天就插好了。大江北岸的東屯,萬畝水田平得像桌面。六月里青青的禾苗一片,千畦稻田中碧泉歷亂。秧剛剛插完,就要引水加以灌溉,杜甫又輪番更替地派遣仆人到附近的方口塘去,疏通溝渠挖開塘岸,使水田得到充分的灌溉。行官張望回來對杜甫說,公家私人的田地都安置好了,水灌得很足不怕天旱。杜甫怕張望說的話不真實,又問家童們田地灌得怎樣,他們說這不是明擺著的嘛。杜甫瞧著東邊溪畔,聽著行官張望與仆人們的匯報,眼前就不自覺地浮現出那里的美麗風光:茂密閃亮的秧田像青翠的羽毛,又像挺秀地生在這地上的銀鏡,鷗鳥飛到了鏡里來,關山映在明凈的水中仿佛是在雪邊看。杜甫又想象著豐收時的景象:秋天的黑米成熟時稻谷也成熟了,舂出的上等精米白粲粲。這么多的白米真夠煮早飯了,那種紅米就任憑它像云霞飄散。杜甫始終希望這豐收的田土能增添客旅的口糧,能夠使受苦的田家增加收成。杜甫還想,到收獲時節得多掉些稻穗讓眾人撿,官府和我的倉庫不準裝得滿登登的往外漫。
懷著勞動與豐收的喜悅心情,杜甫寫下了《行官張望補稻畦水歸》一詩,記述六月灌溉東屯稻田事。詩云:
東屯大江北,百頃平若桉。六月青稻多,千畦碧泉亂。
插秧適云已,引溜加溉灌。更仆往方塘,決渠當斷岸。
公私各地著,浸潤無天旱。主守問家臣,分明見溪伴。
芊芊炯翠羽,剡剡生銀漢。鷗鳥鏡里來,關山雪邊看。
秋菰成黑米,精鑿傳白粲。玉粒足晨炊,紅鮮任霞散。
終然添旅食,作苦期壯觀。遺穗及眾多,我倉戒滋蔓。
勞動是歡樂的,田地是美好的。杜甫在這首詩里即表達了這樣的情感。這是一首很生動傳神的勞動詩歌,也是一首豐收詩,對豐收的景象給予了高度的贊美,喜悅之情溢于詩外。在戰亂頻繁的年代,杜甫對豐收在望的仿佛世外桃源的景象的鋪陳描敘,表明了他在內心里對結束戰亂,人民過上安居豐收生活的渴盼。因此,這首詩可謂豐收詩,是與人間的戰亂景象完全相反的。
夏末初秋,快到收獲的時節了,杜甫對農田更加充滿期望。這時杜甫又派了女仆阿稽、小廝阿段去向那位監工的行官張望詢問工作進展情況。女仆回來說,這些天老天爺長眼,東屯下了一場很足的雨水,使粟稻都快成熟了,好像可以聞見了它們發出的香味。女仆還說只是雨水也促使青蒲、稗子都旺盛地生長,不過大伙兒爭著三下兩下就把野草拔完了。杜甫聽完了匯報,雖然高興,但也不敢有絲毫的馬虎,想到五谷是萬民的命根子,農人們開春便從事農務,辛勤墾植,費了吳牛喘月的力氣拉起犁耙來犁地耕地,好不容易才使秧苗茁壯成長,要是水多草長,滋生蔓延,就會毀了一年的收成。杜甫想這是千萬不能大意的事情,盡管仆人們都說除了草,但杜甫還擔心行官疏忽職守,遇事未必盡心思量,于是又派遣婢仆捎話,向行官張望解釋他之所以這么重視的原因:秋后糧食豐收后要拿出部分來救濟百姓,并不獨指望堆滿官家和他自己的倉。杜甫說他這不是想邀個仁里善人的聲譽,他真的覺得亂世人民的景況凄涼,因此希望多收獲一些,好使百姓獲利更多。
杜甫作《秋行官張望督促東渚耗稻向畢清晨遣女奴阿稽豎子阿段往問》說:
東渚雨今足,佇聞粳稻香。上天無偏頗,蒲稗各自長。
人情見非類,田家戒其荒。功夫競榾榾,除草置岸旁。
谷者命之本,客居安可忘!青春具所務,勤懇免亂常。
吳牛力容易,并驅動游場。豐苗亦已穊,云水照方塘。
有生固蔓延,靜一資堤防。督領不無人,提攜頗在綱。
荊揚風土暖,肅肅候微霜。尚恐主守疏,用心未甚臧。
清朝遣婢仆,寄語逾崇岡。西成聚必散,不獨陵我倉。
豈要仁里譽,感此亂世忙。北風吹蒹葭,蟋蟀近中堂。
荏苒百工休,郁紆遲暮傷。
農業為國民經濟之根本,是國家的命脈所致,“民以食為天”,古人生存所必須的糧食,全部依賴于農業,因此任何人都不可忽視農業勞動。杜甫雖為官僚家庭出身,與農業的耕作等勞動相去甚遠,以他的身份,按理是可以遠離農業,但杜甫并沒有如此,他還是親自參與代管田地、灌溉、秋收等,這體現了他對農業的重視。不稼不穡者非君子,杜甫的參與農業勞動,寫出贊美農業勞動的優秀詩篇,從勞動中發現了美與快樂,他與勞動者的情懷是相通的。
第七節 對外來文化的態度這一年的秋天,一個落葉飄飄的日子,風吹著每一個客子的衣襟。杜甫到夔州別駕元持的府邸赴宴。這是一次別宴,有客人要南下江淮。離別在即,大家都喝了些酒,杜甫想到早年在江淮漫游時的情景,便因悲秋傷世亂而倍感傷感。杜甫想到自己羈絆于此不得北歸,傷感自然更多。
宴會后有樂隊及戲班子助興表演,杜甫老眼昏花,自然很難看清什么表演。所以,前邊幾個節目都一晃而過了,只是隱隱約約看到幾個年輕女子在舞臺上搖擺著,一會兒就消失了。到了最后的一幕,卻見其中一個穿紅衣的女子手里拎著一柄寒光閃閃的寶劍走上舞臺,這女子手里的劍的光芒仿佛使杜甫的老眼一下子閃亮了起來,心也霍地一下子變得激蕩開來。啊,這就是久違的劍器舞。
女子落落大方,自報家門說是臨穎的李十二娘,表演劍器舞。李十二娘很年輕,長得很美,身材窈窕,簡直就像杜甫六歲時見到的公孫大娘一樣,杜甫不由得從末座走到最前邊坐下了。他看見一陣寒光過后,李十二娘年輕而輕柔的身子如鳳凰一樣飛騰了起來,她高超的表演令杜甫回想起童年時代看到的公孫大娘的劍器舞。看到眼前李十二娘的身影在他眼前飛舞,杜甫心中早已經產生了濃厚的懷舊情緒,想到開元盛世的情景。那是怎樣一幅美麗的圖景啊!而今國破山河碎,杜甫心里禁不住一陣悲涼與嘆息。
等李十二娘表演完后,杜甫就將她招來,給了些賞錢,招呼李十二娘坐下。李十二娘怯生生地說:“謝謝杜大人賞賜!”杜甫便說:“你的技藝高超,就像當年的公孫大娘表演劍器舞一樣,只不過那時是開元盛世,觀舞的人人山人海。而現在,就府邸上參加宴會的這么幾十人。”李十二娘聽了,臉上忽然閃出一絲笑容來,說:“公孫大娘是俺師父,俺是公孫大娘的嫡傳弟子。”杜甫禁不住“哦”了一聲,說:“啊,難怪你的表演如此精彩,原來是名家公孫大娘的弟子啊!”
杜甫眼前回憶起開元時代六歲那年看公孫大娘劍器舞時的情景來,覺得公孫大娘舞劍的場景盡管在他的腦海里塵封了近五十年,但現在突然之間就復活了起來。他禁不住拿起筆,寫下了《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并序》,其詩中有: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
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
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
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
……
這些精妙的描寫,足見劍器舞的藝術魅力。不但如此,杜甫還在序言中說,“昔者吳人張旭,善草書書帖,數嘗于鄴縣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自此草書長進,豪蕩感激,即公孫可知矣。”意思是說張旭因看了公孫舞劍而在書法上生頓挫之勢,草書大進,這也是對公孫大娘劍器舞的藝術魅力的褒揚。
李十二娘輕聲念著詩歌,激動得熱淚滿眶,說:“師父能得到您這樣的贊譽,足可以含笑九泉了,您是她的大知音。”
杜甫回憶說:“你師父公孫大娘表演的劍器舞,本是西域的胡舞,還經過一番波折,才傳到大唐來的。公孫大娘為使這種舞蹈在大唐盛行開來,可是立下了功績的。她以表演這種舞蹈的高超技藝,使得這種舞蹈為大唐所接受并流行開來。”
李十二娘說:“這段歷史我聽公孫師父說起過。想來我師父公孫大娘為傳播這種舞蹈還經歷了很多艱辛的。”
原來,劍器舞在唐代流行還經歷了一番波折。因為它和其他胡舞一樣是外來的藝術,胡舞與南北朝所傳襲下來的柔歌曼舞,像舊日的《采蓮曲》《后庭花》《胡旋舞》《胡騰舞》相比,有著天壤之別。因此一開始胡舞就引來了當時一部分穩重之士的非議,有很多人指責這種舞蹈與南北朝所承襲下來的藝術存在著巨大的對立與沖突,還有人認為西域文化是一種“野蠻落后”的文化,多被漢人瞧不起。因此,當時公孫大娘的劍器舞雖然好看,觀者如云,但士民在心理上一下子還是很難適應的。后來經過公孫大娘等人的卓越努力,才使得這種優秀的舞蹈在大唐逐漸流行開來。
杜甫創作此詩,很明顯對這種劍器舞給予了由衷的褒揚與贊譽,含有希望漢民族能夠接受胡人的文化并發揚光大的意思。
杜甫一生創作了上千首詩歌,然而直接描寫歌舞的,似乎僅此一篇,寫得如此生動出色,以致千百年后的讀者讀到這首詩時,公孫大娘舞劍的情景都歷歷在目。杜甫一生惜墨如金,他寫這首獨此一篇的長詩來描寫從胡人那里傳入的舞蹈,顯然是別有深刻用意的,即告誡人們要善于吸收一切外來的先進文化,學習他們的先進東西,借外民族的文化使國力強盛,通過復興文化來達到復興國家的目的。這也許是杜甫處心積慮地寫作此詩的真實目的之一。因為安史之亂是胡人給唐王朝帶來的最大災難,導致這場災難的除了政治與軍事的原因之外,還有漢民族與胡人在民族文化心理等方面相沖突的原因,這正是對外民族文化缺乏了解與交流所帶來的嚴重后果。因此,杜甫從民族間和平相處、復興民族的高度出發,對吸收外來文化給予了高度重視,良苦用心可見一斑。
但對于同是外來文化的糟粕如潑寒胡戲,杜甫卻表達了截然不同的態度。
所謂潑寒胡戲,這種戲要在寒冷的季節里,在大街上渾身赤裸著向行人揮水以取樂。這在胡人那里正好滿足了他們粗獷的游獵民族的風習和心理,但對于講究仁義與教化禮儀的大漢民族來說,恐怕就有傷風化了。但昏庸的唐中宗復位以后,耽于嬉戲,曾御洛陽城南樓觀潑寒胡戲,導致這種戲在大唐曾經風行一時。
潑寒胡戲這種胡舞與劍器舞這種精美絕倫的舞蹈藝術相比,就顯得粗俗不堪。渾身赤裸著在大街上向路人揮水,這簡直是鄉村孩兒的耍鬧,有何藝術可言?傳言安祿山在假惺惺地拜楊貴妃為母而舉行凈身儀式時,就渾身赤裸著用手向母后楊貴妃等一群宮妃揮水,以資取鬧,那場景既荒唐又淫蕩。經歷了安史之亂的杜甫,自然對安祿山的這一幕丑陋行為銘刻在心。對潑寒胡戲這種糟粕的藝術就更不存好感,因此杜甫對潑寒胡戲的態度是明顯反對的。
由于上層社會的一些禮儀之士的一致反對,潑寒胡戲在開元元年(713年)被禁止,而劍器渾脫舞還是在唐朝流行起來了。
魯迅先生對外來民族的文化倡導“拿來主義”,這與杜甫對外來民族文化的態度是一脈相承的。一個民族,要想使自己快速繁榮,就必須善于取舍外民族的東西。杜甫在對外來民族文化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在當時是很具有進步意義的。
第八節 魂牽夢縈故土杜甫的一生漂泊如轉蓬,他的腳步好像無法停留,始終都在奔勞的旅途中。從家鄉鞏縣到洛陽,到青年時代的壯游天下,然后是困居長安十載;從長安出來,又至鳳翔、羌村、長安、華州、秦州、同谷、成都、梓州、夔州……開始了一生更加艱辛的流離生活,一直到死,他都沒有能夠回到故土。古時人們重“落葉歸根”,而他四海為家,居無定所,與故土無緣,但生活的艱辛與政治的失意并沒有使他失去對故土的懷念。恰恰相反,正是這種無法與故土終相守使得他魂里夢里都是故土,形成了他一生精神的內核之一。這使他在羈旅異鄉的時候比常人更加的痛苦,更加的思念故土。
杜甫心中的故土有很多處,包括出生地老家鞏縣瑤家灣,還有青少年時代曾經生活的洛陽。除此之外,推而廣之,可涵蓋杜甫曾困居的長安,曾經短暫生活過的羌村、秦州、成都等地。凡是杜甫曾經生活過的地方,都流下了他深刻的生活的印記,這些都可以算是杜甫精神上的故土。他在離開這些地方后,都對這些地方充滿了懷念之情,寫下了許多描寫故園生活的詩歌。
杜甫一生中,有很多的詩歌是關于對故土的懷念的。如《大麥行》中有“安得如鳥有羽翼,脫身白云還故鄉”,這是很籠統地表達了對故土的深切懷念;在《閬山歌》中有“中原格斗且未歸,應結茅齋看青壁”,表達了對中原故土的深切思念;在《冬至》詩中有“心折此時無一寸,路迷何處望三秦”,在《愁》中有“渭水秦山得見否?人今罷病虎縱橫”等詩句,表達了對秦地的思念和對故土的深情。
對故土的懷念,尤其是對京都洛陽與長安的懷戀,是杜甫懷念故土的一個永恒的主題。洛陽與長安在杜甫的精神世界里,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洛陽是杜甫成長的地方,也曾在此參加過科舉考試,還是他與大詩人李白初次相遇之所,洛陽留下了他許多人生的美好回憶。長安是他政治上的失意與苦痛之所在,是他憂君憂民的寄托之所。因此,洛陽與長安對杜甫來說意義重大。所以杜甫一生中多有懷念長安、洛陽的詩句。如《遣興三首》中有:“昔在洛陽時,親友相追攀。送客東郊道,遨游宿南山。煙塵阻長河,樹羽成皋間。回首載酒地,豈無一日還?丈夫貴壯健,慘戚非朱顏。”寫出了對往昔在洛陽快樂生活的懷念。對長安,杜甫主要是對政治上求索的失敗的懷念。杜甫有一顆極為敏感的心,長期的干謁生活深深地刺傷了他的自尊。杜甫晚年還總是回憶起在長安時的情景:在《狂歌行,贈四兄》中說:“兄將富貴等浮云,弟切功名好權勢。長安秋雨十日泥,我曹鞴馬聽晨雞。公卿朱門未開鎖,我曹已到肩相齊。”說的正是干謁的屈辱。這種屈辱感一直伴隨著詩人,久久不能忘懷。在夔州期間作的《秋興八首》中有:“魚龍寂寞秋江冷,故國平居有所思”“一臥滄江驚歲晚,幾回青瑣點朝班”表達了對長安的思念。杜甫對洛陽、長安所擁有的比常人更濃厚的故土情懷,更是因為一種壯志未酬的情愫在驅使,那里是他憂國憂民的情感的寄托之所。他只有在那里,才有可能施展政治才華,實現政治理想與抱負。
由于杜甫后半生的漂泊,使他產生了客寓意識。無論是秦州,還是成都、夔州,還是后來的江湘,杜甫都沒有一種家的感覺,都有那么一種人在旅途的漂泊凄涼之感。他在后半生的漂泊生涯中更加懷念洛陽與長安,這種客寓意識伴隨著他的后半生。
杜甫在他的晚年,浪跡兩湖,知道自己行將不久于人世,曾迫切地要回到自己的故鄉河南,然而在從長沙趕往岳陽的途中,不幸病故,死于湖南岳陽,死于匆匆趕往故鄉的途中。他曾經那么熱愛著他的故土,然而卻沒有實現他的落葉歸根的愿望,這是杜甫的一大遺憾。
任何一個人都有故鄉,這個地方是無法選擇的。無論貧窮還是富裕,衰敗還是美好,都深深地刻在每一個人的心靈深處,它如同一個人的出身父母一樣無法選擇,也無法回避,像自己的父母一樣無法讓人不熱愛與懷念。父母給予了生命,故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同樣給予了人們生命的養分,哺育了人們的成長。所以一個人對故土的愛應如同對父母的愛一樣綿長持久,永不消失。無論故土給予了杜甫怎么樣的待遇,無論那里留下了他多少苦痛,杜甫都對故土充滿深情。
杜甫的故土情懷,是他質樸精神的一種外在表現。雖然他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但在他的世界里,終究有與平常人相通的地方。他對故土、對親人等充滿的尋常情感,也是勞動人民普遍所具有的。
杜甫作為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把對故土的愛融入到對整個國家的愛當中去。因此,他對故土的愛在愛國主義、憂國憂民情感的范疇中得到了升華。對故土的愛,也反映了他高尚的愛國之情,以及濃厚的憂國憂民的情懷。
第九節 鉛華洗凈見真淳杜甫在夔州期間,雖然只有兩年多,在杜甫的生命中并不算漫長的時光,而且他這期間一直身體不好,年老多病,但這一時期所作的詩歌卻有四百六十多篇,占杜甫一生詩歌創作總數的三分之一。可見在夔州期間迎來了杜甫詩歌創作的一個高潮,也是他一生詩歌創作最后的一個高潮。
杜甫這一時期的詩歌創作,表現得比以往更加成熟,而且詩歌的內容更加廣泛,創作詩歌往往順手拈來,不加修飾,卻下筆如有神。杜甫的七律詩在音律、內容深度等方面達到最高水準的作品《登高》一詩,即創作于這個時期。這一時期杜甫詩歌創作的內容豐富多彩,手法變化多端,哪一時期的創作都趕不上夔州詩。
杜甫在夔州時期創作的詩歌,在詩的內容的博大精深上也達到了極致。《壯游》《遣懷》《昔游》等詩是為自己立傳,《八哀詩》是為他人立傳。這些詩不但見個人遭遇,亦見時代變遷,方面深廣,感情亦深。劉克莊說:“杜《八哀詩》,崔德符謂可以表里雅頌,中古作者莫及。韓子蒼謂其筆力變化,當與太史公諸贊方駕……”仇兆鰲評《昔游》詩說:“此詩長短適中,濃淡合節,整散兼行,而摹情寫景,已覺興會淋漓,此五古之最可法者。”不止此詩,就是《壯游》《遣懷》《昔游》等詩,也無不如此。可見,興會淋漓,揮灑自如,為這一時期杜甫詩歌的特色。
杜甫在夔州期間的創作,是他一生愛憎等情感的真實流露,毫不矯飾和隱諱,也不必忌諱。他痛陳軍政弊端,如《諸將五首》等,如“獨使至尊憂社稷,諸君何以答升平?”詩人的責難正確而尖銳,鞭辟入里,振聾發聵。甚至對往昔的朋友也毫不加掩飾地進行責難,如對高適的批評等,這種率真而大膽,為以前所沒有的。這反映了詩人愈到老年,人愈加顯得真誠,不掩不隱,揮灑自如,顯示出一種史家的風骨。
杜甫作為一位敢于探索、突破常規的文學家,到了晚年,由于見多識廣,藝術純熟,經驗豐富,感受深刻,在詩歌創作上突破尋常法度,信手拈來,隨意揮灑,又能裁減得當,內涵豐富。在夔州時的五律如《洞房》《宿昔》《能畫》《斗雞》《歷歷》《洛陽》《驪山》《提封》八首和《鸚鵡》《孤雁》《鷗》《猿》《雞》等,或因事詠史,或藉物寓言,莫不揮灑自如又不違格律,鉛華洗凈更見清真。
這一時期的詩歌中也有很多蒼老率真之作。如《白帝城最高樓》中有“杖藜嘆世者誰子?泣血迸空回白頭”,《白帝》中有“哀哀寡婦誅求盡,慟哭秋原何處村”等,出語“橫逆不可擋”,顯示出真誠感人,頗見筋骨的力度。
與王昌齡、王維、李白諸詩家比較,杜甫的絕句就寫得更加自由了。比如《三絕句》中的“前年渝州殺刺史,今年開州殺刺史”,“聞道殺人漢水上,婦女多在官軍中”,都寫得極其自由而且口語化程度很高,顯示了杜甫老年時在藝術上不拘繩墨,揮灑自如之妙。
夔州詩中的五古大都寫得恣意汪洋,如《客堂》《課伐木》《雷》《火》《毒熱寄簡崔評事十六弟》《貽華陽柳少府》《信行遠修水筒》《驅豎子摘蒼耳》《催宗文樹雞柵》《種萵苣》《聽楊氏歌》《西閣曝日》《園官送菜》《園人送瓜》《柴門》《槐葉冷淘》《上后園山腳》等,這些詩歌,寫得很散漫,在日常生活的描敘中展示了生活的真意。
夔州詩的七古中《縛雞行》《醉為馬墜諸公攜酒相看》《別李秘書始興寺所居》《大覺高僧蘭若》《久雨期王將軍不至》《夜歸》《晚晴》《復陰》《前苦寒行二首》《后苦寒行二首》等,生活氣息也很濃,誦之仿佛見老杜的身影。《古柏行》氣勢磅礴,《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撫事慷慨而詞氣縱橫,皆臻老境卻無頹喪之病,很是難得。
蘇軾曾評價杜甫詩說:“詩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韓退之,書至于顏魯公,畫至于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張戒說:“子美在山林則山林,在廊廟則廊廟,遇巧則巧,遇拙則拙,遇奇則奇,遇俗則俗,或放或收,或新或舊,一切物、一切事、一切意,無非詩者。故曰:‘吟多意有余’。又曰:‘詩盡人間興’。誠哉是言!”
上一篇:杜甫的精神世界與文學成就
下一篇:杜甫成都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