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亡(五首選一)·顧炎武
貞姑馬鬣在江村,送汝黃泉六歲孫。
地下相逢告公姥,遺民猶有一人存。
《悼亡》作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當時作者從事反清復明事業,已遠離家鄉江蘇昆山二十個年頭了。這年十一月,他北行至山西汾州,接得元配夫人王氏卒于昆山的訃報,真是亡國之痛未銷,又添喪妻之哀,悲慨萬端,不能自已,乃有此《悼亡》;這里選析其中第四首。顧炎武論詩主張“詩主性情,不貴奇巧”(《日知錄·論古人用韻》),《悼亡》五首亦不例外。作者在前三首中抒發了對王氏的悲悼、歉疚之情,此首又由妻亡聯想到其入葬,但內容已不再沉溺于夫妻私情,而是借以體現其“風霜之氣,松柏之質”(沈德潛《明詩別裁集》卷十一),顯示詩人作為明遺民的“乾坤清氣”,稱得上是“宇宙不可磨滅文字”。(均見郭曾炘《雜題國朝諸名家詩集后》)
“貞姑馬鬣在江村”,是指作者嗣母王貞女已葬在江村。“姑”即婆婆王貞女,是針對亡妻而言。“馬鬣”即“馬鬣封”,語見《禮記·檀弓》,原指封葬孔子,此指亡母封葬。江村,在昆山千墩浦右,為亡母封葬之處。“送汝黃泉六歲孫”,意謂明年為亡妻送葬的是作者與亡妻的嗣孫顧世樞(作者過繼兒子顧洪慎之子),屆時將六歲。詩前兩句似平平道來,但充滿對嗣母與亡妻厚重的感情,她們二人即將在黃泉相逢,詩人一定有許多話要托亡妻轉達亡母,但他首要轉達的是:“地下相煩告公姥,遺民猶有一人存。”“公姥”即公婆,此偏指婆。“遺民一人”,作者自指。為何要轉告此言呢?因為嗣母乃忠于故國的剛烈老人,順治二年(1645)七月十四日,聞清兵攻下昆山城而絕食,至三十日乃卒,臨終囑咐顧炎武勿更出仕。這樣的嗣母,怎能不令作者萬分敬仰!作者三十余年始終牢記嗣母遺言,誓死不與清廷合作。據《清國史·儒林傳·顧炎武傳》載:“康熙間,初舉博學鴻詞科、又修《明史》,大臣爭薦之,并辭未赴。”顧炎武頗以此自豪,因此欲借機表白自己忠于故國的志向,來告慰地下亡母:我還是大明的遺民!悼亡而重在抒發民族氣節,顧炎武這種“身負沉痛,不忘恢復”(楊鐘羲《雪橋詩話續集》卷一)的胸襟著實令人肅然起敬;亡母地下聞告,亦當不勝欣慰矣!
這首詩采用直接與亡妻說話的方式,質樸無華,卻真切動人。后兩句的構思出人意想,卻不顯“奇巧”,這是因為作者的真情實感自然流露,故決無雕肝鏤腎、刻意構想之感。而作為悼亡詩,此首所達到的思想高度更是前人悼亡之作所難以企及的。
上一篇:陳祖范《悼亡(二首)》悼念亡妻詩
下一篇:厲鶚《悼亡姬(二首)》抒發深深思念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