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水西門語,東風(fēng)動柳枝。
年華入危涕,世事本前期。
草草檀公策,茫茫杜老詩。
山川馬前闊,不敢計歸時。
-----陳與義
這首《發(fā)商水道中》,是詩人南奔途中的第一首。胡穉《陳簡齋年譜》“靖康元年”下云:“正月,北虜入寇,復(fù)丁外艱,自陳留尋避地,出商水,由舞陽次南陽……”可見這是作者在陳留酒監(jiān)任上,因遇靖康之變,徑從陳留南奔,道經(jīng)商水(河南商水)而小憩,復(fù)又從商水登程時所作。這是一首感時感事的詩。
首聯(lián),地、時、事兼敘。于地,則商水西門;于時,則東風(fēng)動柳,是早春時季;于事,則臨別告語。“語”字大約也從杜詩學(xué)來。杜甫《哀王孫》:“不敢長語臨交衢,且為王孫立斯須。”作者在商水小憩,現(xiàn)在又和陳州(商水屬陳州)的故舊告別,斯須告語,見其奔亡道中,行程催迫。“商水西門語,東風(fēng)動柳枝”兩句,大有杜甫《發(fā)同谷縣》“臨歧別數(shù)子,握手淚再滴”之意。
次聯(lián),敘而兼議。“年華”,猶言年光。“年華入危涕”一句,從上“東風(fēng)”句來,說年光雖然進入了一個新的春天,但是汴京失守,都下士民流散失所,莫不帶著危苦涕淚。此聯(lián)下句“世事本前期”是說,眼下時勢方艱,但追本求源,也有其前事之因。“世事”暗射首句“西門語”,從而知道,西門竊語,必是時勢艱難這番話題。
“草草檀公策”,緊承“世事”句,追究前事之因。“檀公策”,用劉宋時征北將軍檀道濟“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事,譏刺北宋朝廷避金人、求茍安的失計。草草,魯莽輕率。宋文帝元嘉七年,魏軍南下,洛陽陷落,虎牢不守,繼而進逼濟南。時以檀道濟為都護諸軍事,率眾救援。檀道濟進至濟上,初時頗有捷報,但后因糧餉不繼而倉猝撤退,遂導(dǎo)致魏軍的進一步深入。詩人用這個典故,追究宣和末年北宋朝廷退避金兵,以致軍機貽誤、汴京被占的罪過。
“茫茫杜老詩。”“杜老”即杜甫。杜甫在入蜀以后以及在湖湘時期,寫到安史之亂或各地軍閥的戰(zhàn)爭時,多用“干戈茫茫”字眼。如《南池》詩:“干戈浩莽莽。”又如《惜別行送劉仆射判官》詩:“九州兵革浩茫茫。”陳與義此句,徑直以杜甫自比,意思是說: 他此后也只能像杜甫顛頓蜀中、流落荊南一樣,吟詠些“干戈茫茫”的詩句了。
最末一聯(lián):“山川馬前闊,不敢計歸時。”作者自傷前途遼遠,吉兇未卜,不敢率爾作歸鄉(xiāng)之計。感情凄惻,語意酸楚。
南宋詩評家劉辰翁(須溪)曾對陳與義詩逐一加以評點。他對《發(fā)商水道中》這首詩的“年華入危涕,世事本前期”二句,評云:“亂離多矣,何是公之能語也!”稱贊陳詩善敘亂離。劉又于“草草檀公策”以下四句,評云:“經(jīng)歷如新,不可更讀。”又稱贊陳詩善用典故。劉辰翁評詩,類多標(biāo)新立異,有時竟近于詭怪。上引兩條評語,說到陳與義詩有杜甫沉郁蒼茫的氣韻,盡管語焉不詳,但可供賞析時的參考。
上一篇:徐 照《分題得漁村晚照》古詩賞析
下一篇:葉夢得《赴建康過京口呈劉季高》古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