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蜀僧濬彈琴》古詩全文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響入霜鐘。
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
《聽蜀僧濬彈琴》古詩賞析
此詩乃天寶十二載(753)李白在安徽宣城敬亭山,聽蜀僧濬公彈琴而作的一首五律。濬公即仲濬,原為四川峨眉山僧,后至敬亭山靈源寺為主持,李白另有詩贊其“風韻逸江左,文章動海隅”(《贈宣州靈源寺仲濬公》)。此詩通過彈琴和聽琴的描寫,寓知音的美好情誼。
首聯寫彈琴者出場。上句交代彈琴人身份和琴之身價。彈琴人是蜀僧,琴乃蜀中有名的綠綺琴。晉傅玄《琴賦序》云:“楚王有琴曰繞梁,司馬相如有綠綺,蔡邕有焦尾,皆名器也。”下句點明彈琴人從故鄉峨眉而來,“下”字有飄然而降之神。此聯已洋溢著瀟灑清逸之氣,“蜀”、“綠綺”、“峨眉”,字里行間寓有多情的親切感。真是未成曲調,先傳情韻。
頷聯上句寫彈琴。“為我”二字寫出彈者和聽者的友情。“一揮手”描摹彈琴動作悠然揮灑。下句寫琴聲,樂府《琴曲》有《風入松》,此處詩人借萬壑松濤之聲來比喻琴音的曠遠、清幽和激越,生動形象,真有“風生萬壑振空林”(李白《夜泊黃山聞殷十四吳吟》)之妙。“一揮手”與“萬壑松”,寫得自然超逸,非同凡響。只有李白這樣的大手筆,才能如此舉重若輕。
頸聯轉寫聽琴感受。上句琴聲泠泠,如潺潺流水洗滌詩人心靈。《列子·湯問》:“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此即有名的“高山流水”典故。詩人于此暗點兩人通過琴聲傳達知己情誼。下句“霜鐘”亦為典故。《山海經·中山經》:“豐山„„有九鐘焉,是知霜鳴。”郭璞注:“霜降則鐘鳴,故言知也。”此處亦借琴音與鐘聲交響,暗喻知音之感。此聯表面寫聽琴感受實乃化用典故以抒友情。
結聯用“不覺”二字,描摹詩人聽琴入神情狀。詩人沉浸在妙不可言的琴聲中,竟然不知碧山已籠罩在蒼靄的暮色中,秋云灰暗,重重疊疊,琴音悠揚,不忍離去。這里描寫聽者的入神,藉以襯托、形容蜀僧濬公琴藝之感人至深,深刻揭示了兩人情投意合的友誼。
全詩從彈琴和聽琴兩個角度著筆,雙管齊下,緊扣琴音以表達知己之情。就五律來說,字面上雖不甚工整,但“一氣揮灑,中有凝練之筆”(高步瀛《唐宋詩舉要》卷四),善于化典入詩,似有似無,虛實相生,情韻深致,余味曲包,實為一首清空一氣的五律佳作。
上一篇:表達音樂詩《聽蜀僧濬彈琴》原文翻譯及賞析
下一篇:李白《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抒發遷謫和去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