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滯
[定義] 盧盛萱在《修辭學習》(1994年第5期)中提出“語滯”,認為:詞貧、害羞、難以啟齒、沒話找話、沒理找理、或有話不便直說,致使言語固滯,結結巴巴,吞吞吐吐,牛頭不對馬嘴,意思不清楚,這種修辭方式叫語滯。它幽默有趣,并有諷刺意味。
我們認為,只有語言使用者自覺地使用固滯、結巴等言語形式,才能把這些語言形式稱為語滯。從這個角度來說,盧盛萱的定義中提到的如詞貧、害羞、難以啟齒、沒話找話等語用現象,并不是語言使用者有意識在使用,這些不能算是語滯。
[例釋]
例1:他,他,他,傷心辭漢主;我,我,我,攜手上河梁。(馬致遠《漢宮秋》第三折)
例2:甲:我問啦,那天,她剛下班,我就跟她說:“妹妹,我……嗯……你……他那個……是……我……”
乙:你咳嗽什么?
甲:我不好意思先開這個口。
乙:你妹妹怎么說的?
甲:她一聽就明白了:“喲,哥哥,你問這事,他那個,主要是……我們……他……”
乙:她怎么也咳嗽了?
甲:她也不好意思直說。
乙:你瞧這份別扭。(姜昆、李文華相聲《喜事》)
例1是雜劇《漢宮秋》中漢元帝與王昭君生離死別時發出的悲鳴,這種悲痛欲絕的情緒在語言形式上表現為斷斷續續的“他、他、他”和“我、我、我”。例2中甲乙二人談論的是關于愛戀方面的敏感話題,相聲的創作者讓甲乙二人用吞吞吐吐的語流,表現他們倆的難為情,采取的是語滯的表達方法。
[辨析] 語滯與存真。見“存真“條。
上一篇:漢語修辭手法系列「什么是喻代」
下一篇:漢語修辭手法系列「什么是迂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