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古典詩詞,除了要符合押韻、平仄、對仗等基本要求外,還要具有創造意境這一高標準要求。所謂意境。是指文學藝術作品(特別是詩、畫)通過形象描寫表現出來的一種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這種境界,一要有現實生活中具體美好的形象,二要有作者心靈中理想創設的意象,并能將這二者巧妙而自然地結合起來,達到“情景交融”的程度才能成為“藝術”。清末民初的大詩人樊增祥寫詩,很富于這種創造。
恩施州政協文史資料叢書之一《樊增祥詩選注》出版后,我認真讀了一遍,試舉詩人樊增祥30歲后編的《樊山集》卷四《東歸集》中的《采茶詞二首》為例,來說一說意境創造的問題。
先看第一首:
云鬢金釵出左家,清明隨分看桃花。誰知螺鈿溪邊女,一月蓬頭自採茶。
詩一開始出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位“云鬢金釵”的年輕女子,她打扮得多么漂亮、艷麗!“左家”,是“左家嬌女”的簡稱,這里借指某農家那位嬌小美麗可愛的少女,西晉·左思《嬌女詩》:“吾家有嬌女,皎皎頗白皙。”唐·李商隱《王十二兄與畏之員外相訪見招小飲時予以悼亡日不去因寄》詩:“嵇氏幼男猶可憫,左家嬌女豈能忘?”第二句“清明隨分看桃花。”寫這位左家嬌女三月勝春時照例(隨分)出門看桃花。這兩句是詩人創造的一幅美景。“云鬢金釵”是現實生活中的形象,“左家嬌女”是詩人理想中的意象,二者巧妙而自然的結合,讓“隨分”“看桃花”,便顯示出一種情調,給人一種多么美麗、閑適而動人的感受。
緊接著一轉,“誰知螺鈿溪邊女”,哪曉得(誰知),這時一位打扮得更加漂亮的少女出現在溪邊。“溪邊”,是詩人故居恩施時的清江邊?還是詩人寄居宜昌時的某小溪邊?不得而知。“這位少女,將螺鈿別在“一月(是圓月形?還是眉月形?)蓬頭”上,卻“入時而寧靜(自)”地在那兒“采茶”。創造這一美麗、勤勞的藝術形象便更加迷人。
四句詩,一幅圖畫,兩個場景(看花,采茶),就是詩人創造的意境,不妨可以試一試:閉上眼睛,用心靈去品賞一下這幅畫,看生不生動?美不美麗?有沒有意趣?
再看第二首:
分龍雨小不成絲,晏坐齋中試茗旗。乳燕出巢蠶上簇,山家又過炒青時。
詩的第一句交代了這時的氣候特點:夏季時分,多有時停時降、晴雨各異的對流雨,即古人說的分龍雨,俗稱隔轍雨。這種雨不大,點點滴滴,故“不成絲”。第二句寫詩人安閑地坐在家中品起旗槍茶來了。旗槍,綠茶名。由帶頂芽的小葉制成。茶芽剛剛舒展成葉稱旗,尚未舒展的芽稱槍。清·蔣鱗昌《南鄉子》詞:“小鳳貯都籃,一盞旗槍雨后甘。”詩人一生喜歡喝茶,品茶:“佛畫經年閟,茶香半日閑”(《五月朔日同匡伯過夕照寺遇云上人茶話移時》),“幾曲紅欄深入畫,一甌佳茗淡於人”(《居停主人招同子珍前輩過申園茶話得人字》),“閑拔薰爐燒柏子,煮茶香里看天明”(《京邸除夕》之八)等。他的詩中這類詩句很多,細讀起來,別有一番情趣。第三句,是兩幅生動的畫面:小燕子出巢了,蠶寶寶上簇了。第四句。寫茶農(山家)忙過了制茶的季節。三四句寫這個“山家”燕有仔了,蠶結繭了,茶制完了,完全了。
短短四句詩,一幅圖,多個場景,無數閑情。景數得清,情說得清嗎?說不清。詩人創造的這種情景交融的畫面,比現實生活中的更美好,俗稱藝術境界,就是詩的意境。
當代大詩人艾青收到齊白石送的“青蛙跳水”畫:“一只青蛙往水里跳的時候,一只腳被水邊的草給纏住了。前面兩只腳拼命向前劃,后面另一只腳拼命蹬也蹬不出去。”仔細品賞后,他在“談意境”時說:“不論寫詩還是繪畫,都要考慮構思、選材——采取什么辦法表現你的思想感情。”
明·朱承爵在《存馀堂詩話》中說:“作詩之妙,全在意境融徹,出音聲之外,乃得真味。”詩人或畫家創造的這種意境,一般來說只可意會,很難言傳,只有用心靈去仔細品味,精心領略。才能獲得同詩人、畫家一樣的情趣和美的享受。
上一篇:清·樊增祥《采茶詞》敘說茶事活動詩篇
下一篇:明·吳偉業《采石磯》吊古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