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隱筆”
隱筆不分莊與諧,只將譬喻易形骸。
見惟深自情難已,理愈明方曲益偕。
慎假典墳添腐味,漫從諷鑒掃浮霾。
虬枝九轉(zhuǎn)根須實,帶雨襟風(fēng)境漸佳。
隱筆近于曲筆而略有不同。曲筆在婉,隱筆在諱。
有不能說、不便說、不忍說乃至不敢說,而欲說、想說至有不得不說者,始得諱言隱筆之致。
故隱之為筆,必備三要。
其一,必有所隱之物,方可隱之以言。若空洞乏味,徒飾章句,曲折千回,隱則隱矣,無實可稱,故弄玄虛,徒惹人厭,隱之大弊也。
其二,所隱之事必頗重大,其隱始能引發(fā)共鳴感動人心。若隱得云山霧罩,擘開之后,竟是一地雞毛,煞有介事,虛言誘人,必惹人罵,隱之大患也。
其三,隱筆多用典,然典故非隱筆。若以典故堆砌,掉書袋、竊人情,冬烘氤氳,腐味熏人,更無一事落在當(dāng)下,是腐儒之秀,隱之大陋也。
隱之端緒,千變?nèi)f化,隱之大要,在于存心。楊花雪落覆白蘋,隱之清者;落花猶似墜樓人,隱之厚者;不及盧家有莫愁,隱之峭者;沉舟側(cè)畔千帆過,隱之達(dá)者。存心各異,隱筆殊勝,更不可一概而論也。款曲雖成,秉心斯契,此隱筆之本也。至于楊家有女初長成,美則美矣,以隱度之,無乃太違心乎?
上一篇:全集與選本
下一篇:再說改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