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問
[定義] 明知故問,答案寓于問題正面的一種修辭方式。
正問可使表達變得委婉含蓄,起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作用。它常用“大概”、“也許”、“莫非”、“別是”、“怕是”、“我想”等表推測、揣度語氣的詞語,以增強表達的委婉、含蓄意味。
[例釋]
例1:看到侯莉莎如此堅決,姜素椿的心騰起一陣熱浪:多懂事的孩子啊,古人劈山救母、臥冰求鯉也不過如此吧?(孫晶巖《白色的春天》)
例2:我很擔心,今后的桃園會更變得冷落,恐怕不會再有那么多吆吆喝喝的肩挑販,河上的白帆也將更見得稀疏了吧。(李廣田《桃園雜記》)
例1,從上下文語境看,姜素椿并無疑問,因而這里的問句并非有疑,答案其實就在問句的正面:古人劈山救母、臥冰求鯉也不過如此。用正問表達自己的判斷,不冒失、武斷,相反增添了語言的婉轉(zhuǎn)性。例2的語意是肯定的,雖用問句的形式但并無疑問,因而句末用了句號。正問形式使語句彰顯韻味。
[辨析1] 正問與反問。見“反問”條。
[辨析2] 正問與設問。都是無疑而問。區(qū)別是:
設問是先問后答,或只問不答,而正問是問中有答,答案寓于問題的正面。
上一篇:漢語修辭手法系列「什么是重說」
下一篇:漢語修辭手法系列「什么是增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