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陳霆
晚 景
流水孤村,荒城古道,槎牙老木烏鳶噪。夕陽倒影射疏林,江邊一帶芙蓉老。
風暝寒煙,天低衰草,登樓望盡群峰小。欲將歸信問行人,青山盡處行人少。
這首詞是通過寫秋天傍晚的荒涼景色來抒發淪落天涯的悲涼心情。宋柳永《玉蝴蝶》:“晚景蕭疏,堪動宋玉悲涼。”作者在寫這首詞時,時在深秋,人在貶所(他因得罪當時炙手可熱的宦官劉瑾而被貶安徽六安),可謂是時亦悲涼,人亦悲涼。
詞的上片寫秋日傍晚的景色:流水圍繞著孤零零的村落,一座破敗蒼涼的古城前是一條蕭條荒涼的古道。傍晚時分,槎枒參差的古木老樹上,歸巢的群鴉老鷹在聒噪不停,夕陽斜照穿過了蕭疏的樹林,在地上拉出了長長的影子,江邊一帶的枯荷在寒風中索索作響,一片蕭瑟衰敗的景象。上片主要用了宋秦觀《滿庭芳》“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的詞意,如唐李賀《江樓曲》“鯉魚風起芙蓉老”詩意,其中“荒城古道”這一意象的增添,點出了作者當時所處之地,暗逗出貶臣的幽怨之情,使羈情中又添幾分貶愁。“射”字下得尤為刻意,較秦觀詞更顯蒼勁凄厲。
下片寫登樓所見及所感:登樓遠眺,風搖夕煙,暮色漸起;天空寥廓低垂,與無垠的衰草密相連接。在樓上望去,連綿起伏的群山顯得那么邈渺低小。我想向遠方來的人打聽我復歸的消息,但在這外人罕到的荒山僻鄉,連行人也難覓!過片二句用了秦觀《滿庭芳》“山抹微云,天連衰草”的詞意,來承接上片所寫晚景,過渡自然,然后再縱筆寫由晚景引發的貶臣之情。結句“青山盡處行人少”,出于宋歐陽修《踏莎行》“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卻又不囿于歐詞,而能翻出新意。歐詞是從思婦思游子的角度,言原野的盡頭是春山,游子卻在更遠的春山之外,渺不可尋;而陳詞則從游子思鄉的角度,言游子在連行人都不到的青山盡處思鄉,渺無音信,更倍覺孤獨凄苦。這首詞多處融化了前人的詩句,幾乎是“無一字無來歷”,但卻自然渾成,一如心中流出,沒有東拼西湊之感,這首先得益于作者以真情實景來熔鑄前人詩意。特別是結句能在前人名句的基礎上翻出新意,表現自己獨特的感受,且情意深切,讓人讀至此眼睛一亮,始味出前面化用前人的詞句詩意,非是作者無能,拾人牙慧,而是當時作者寫的乃是千載游子貶臣最常見、又最傷感之景,觸發的是萬古遷客騷人最深沉、又最難以排遣的思鄉之情,這里與其說是化用前人詩句,不如說是融會前人羈情,然后再獨出機杼,在積淀的共鳴中表現此刻的獨特感受。作者在《渚山堂詞話》中說:“歐公有句云:‘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處。’陳大聲(鐸)體之,作《蝶戀花》,落句云‘千里青山勞望眼,行人更比青山遠。’雖面目稍更,而意句仍昔。然偷句之鈍,何可避也,予向作《踏莎行》,末云:‘欲將歸信問行人,青山盡處行人少。’或者謂其襲歐公。要之字語雖近,而用意則別。”這里的“字語雖近”和“用意則別”正表明了作者能在受前人詩意的啟發下,又超越前人。
上一篇:錢霖《臺城路·次邵復孺韻》酬唱應和詞作
下一篇:沈宜修《踏莎行·君庸屢約歸期》抒寫手足之情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