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葉嘉瑩楊愛娣
【原文】:
八聲甘州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2),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緊(3),關河冷落(4),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5),苒苒物華休(6)。唯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7),望故鄉渺邈(8),歸思難收(9)。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10)。想佳人、妝樓颙望(11),誤幾回、天際識歸舟(12)。爭知我、倚闌干處(13),正恁凝愁(14)。
定風波
自春來、慘綠愁紅(15),芳心是事可可(16)。日上花梢,鶯穿柳帶(17),猶壓香衾臥(18)。暖酥消(19),膩云亸(20)。終日厭厭倦梳裹(21)。無那(22)。恨薄情一去(23),音書無個(24)。 早知恁么(25)。悔當初、不把雕鞍鎖(26)。向雞窗(27)、只與蠻箋象管(28),拘束教吟課(29)。鎮相隨(30),莫拋躲(31)。針線閑拈伴伊坐(32)。和我。免使年少,光陰虛過。
雨霖鈴(33)
寒蟬凄切(34)。對長亭晚(35),驟雨初歇(36)。都門帳飲無緒(37),留戀處(38),蘭舟摧發(39)。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40)。念去去千里煙波(41),暮靄沉沉楚天闊(42)。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晚風殘月。此去經年(43),應是良辰好景虛設(44)。便縱有千種風情(45),更與何人說。
蝶戀花(46)
佇倚危樓風細細(47),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48)。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欄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49),對酒當歌(50),強樂還無味(51)。衣帶漸寬終不悔(52),為伊消得人憔悴(53)。
【解讀欣賞】:
柳永,原名柳三變,字耆卿,官至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是北宋時著名的詞人。宋人筆記曾稱“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在柳永的詞集《樂章集》中,他所使用的牌調比任何人都豐富。特別是,他繼承了民間流行的俗曲慢詞,突破了晚唐五代及北宋初年文人雅士只填小令不寫慢詞的風氣,這是在形式上對詞的一大開拓。因此,在中國詞的發展史上,柳永成為文人之中大量填寫慢詞的第一人。柳永的詞聲律特別諧美,同時又由于他經常使用長調,所以特別注意章法結構、層次安排及領字的使用等技巧。這些形式上的特色,對北宋后期長調的寫作,特別是對周邦彥《清真詞》中的鋪敘及音律,曾經產生過很大影響。
除了這些外表上的特征,柳永還有一點最值得注意的成就,那就是他的詞中常有一些接近于唐詩的高處與妙境。在這一類詞中,柳永往往以高遠的景象、勁健的音節,傳達出一種“貧士失職而志不平”的悲秋的深慨。這種悲慨來源于他家庭傳統的仕宦觀念與他個人的浪漫天性及音樂才能之間所形成的矛盾與沖突。柳永生在一個非常注意儒家道德的仕宦之家,父兄都曾有過科第功名。然而柳永自己卻是一個具有浪漫性格和音樂才能的人,他經常為樂工歌妓作詞。這種才能和愛好造成了他個人一生的悲劇。宋人筆記說:“柳耆卿為舉子時多游狹邪,善為歌辭,教坊樂工每得新腔,必求永為辭,始行于世。”(葉夢得《避暑錄話》)而譜寫新詞的結果,卻使士大夫們認為他品格卑下、詞語淫穢,因此而影響了他的仕宦。據說柳永參加考試不中,寫了一首《鶴沖天》詞,其中有“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換了淺酌低唱”等句子。這首詞很快就被落第秀才們傳唱一時。當他再次參加考試時,宋仁宗一看到他的名字就說,這不是寫了“忍把浮名,換了淺酌低唱”的柳三變嗎?且去淺酌低唱,何用浮名!結果他又沒考上??墒橇啦蛔糟?,反而更加縱情于游冶,而且自稱為“奉旨填詞柳三變”。實際上,他是在以狂放來發泄自己的悲慨和不平。柳永在政治上遭到擯斥,終身落拓失意,其癥結就在于填詞。在歷代詞人里邊,使自己的一生與歌詞結合得如此密切的,只有柳永。
柳永的詞不只是在形式上有開拓,在內容上也有開拓。他所寫的美女和愛情,表現了與“花間”一派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種意境和風格。首先,“花間詞”所寫的女性感情都是詩化了的,寫得很含蓄,很美,容易引起人們的寄托聯想;而柳永的詞所寫的是真實的、活生生的女性感情,用的是很通俗的語言,有時候寫得很大膽,很露骨,因此就不易引起讀者的寄托聯想。其次,“花間詞”經常假借女子的口吻,有的作者雖然也用男子口吻,但詞的內容仍然是寫閨中感情多,寫外界高遠的景物少;而柳永卻經常直接用男子的口吻,以一個仕途失意者的身份,來抒寫自己落拓失意的悲慨。在這一類詞中,他寫秋天草木的黃落、凋零,寫羈旅行役所見的景色,寫大自然的寥闊、高遠,景中有情,情中有景,開闊博大,在形象與意境上與以前的詞顯然不同。在中國文學史上,本來早就有一個“悲秋”的傳統。柳永把這個傳統和他個人的悲慨結合起來,在詞的領域里開拓出“秋士易感”的內容,這是他的一個很重要的貢獻。最早看到柳詞中這一面的是蘇軾。蘇軾對柳詞中的淫靡之作雖也表現了鄙薄和不滿,但對柳詞中興象高遠的特色卻特別賞識。趙令畤的《侯鯖錄》記載說:“東坡云: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聲甘州》之‘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此語于詩句不減唐人高處?!彼^“唐人高處”,指的是唐人詩歌中以“興象”的特質取勝的詩?!芭d”是一種感發;“象”,就是形象?!八L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這幾句的好處,就正在于其所寫的景象高遠而且富于感發的力量。實際上,柳詞之中表現此類意境的詞不只是這幾句,如其《雪梅香》的“景蕭索,危樓獨立面晴空。動悲秋情緒,當時宋玉應同”;《曲玉管》的“隴首云飛,江邊日晚,煙波滿目憑欄久。立望關河,蕭索千里清秋,忍凝眸”;《玉蝴蝶》的“望處雨收云斷,憑欄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蕭疏,堪動宋玉悲涼”;《戚氏》的“當時宋玉悲感,向此臨水與登山”,這些例證都可以說也是極富于“興象”的感發作用,有近似于唐人之高處與妙境的作品。而這一類詞,無論就形式還是就內容而言,在中國詞的發展演進歷史之中都具有一種開拓的作用。現在我們就來看他的這首《八聲甘州》。
這是柳永寫“秋士易感”的內容寫得最好的一首詞。詞的上闋以寫全景取勝,所寫景物極為開闊高遠。其中“暮雨”、“霜風”、“殘照”等字眼,暗示了可以使人聯想到生命落空的那些大自然之間瞬息不停的變化。除了這些開闊高遠的形象,詞人還以“瀟瀟”、“清秋”、“冷落”等疊字與雙聲的運用,從聲音方面給讀者一種極為強烈有力的感受。然而這被強化的聲音雖然紛至沓來,令讀者應接不暇,卻又絲毫不顯得雜亂,這是由于他敘寫的層次很有章法的緣故。在詞的開端,“對”是個領字,它直貫“瀟瀟暮雨灑江天”及“一番洗清秋”兩句,十三個字一氣呵成,寫的是今日眼前的景象;然后又以一個“漸”字領起下面“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三個四字句,也是十三個字一氣呵成,寫的則是日復一日正在轉變中的景象。這兩個十三字句氣勢雖同,卻音節各異。前者是一、七、五的排列,后者則是一、四、四、四的排列。而這兩組不同的形象和音節又指向一個共同的作用和目的,那就是在大自然的景色中所顯示的無常的推移和變遷。這種由景象所傳達的感發力量,就正是所謂“興象”的作用。柳永最善于用領字,他在一首長調里,可以用好幾個領字,帶領出層層不同的景物和感情。柳詞層次分明的原因,也得益于他的善用領字。
這首詞第一句中的“灑”字用得也很好,“灑”是上聲字,讀時有一個轉折,所以這一句讀起來覺得很有力量?!盀t瀟”的暮雨飄灑在江天之中,這是一種動態。于是,從水面到天空,就都充滿了大自然的這種動態的變化。所謂“洗清秋”,一方面是說,秋天草木凋零之后,江天顯得更加空闊了;另一方面是說,經過秋雨的沖洗之后,山峰、樹木都顯得更加干凈。這兩個十三字句,把大自然季節的變化、人生時光的消逝抒寫得淋漓盡致。
下面,“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寫雨后的景色。“漸”是有一個過程,強調了時間感?!熬o”顯得十分強勁。有的本子寫成“慘”,我以為不如“緊”好,因為柳永在這里是把悲慨結合在景色之中的,并沒有正面寫他的悲慨。“霜風凄緊”與前面的“瀟瀟暮雨”相呼應,正是由于秋天的風風雨雨交相侵襲,才引起了詞人“關河冷落”的感受。在秋風秋雨的侵襲下,草木都零落了,關塞江河顯得非常凄涼。詞人站在高樓上,面對著落日的余暉,就從時間的消逝、歲月的不返聯想到生命的落空。接下來詞人說,“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每一朵紅色的花,每一片翠綠的葉子都凋零了,萬物的芳華都走到了盡頭。這真是不可排解的一種悲哀。在這里,“物華休”才是作者真正要寫的三個字,在這三個字里包含了作者心中對眼前這大自然景色變化的所有感受。從詞的開端寫到這里,柳永把大自然景物從繁茂到凋零殘敗的過程一層層寫來,終于逼出了一句結論——“苒苒物華休”。萬物都是要凋零殘敗的,生命無常,光陰易逝,一個人空有一番美好的志意和理想,到頭來也只能隨著生命的消逝而落空。那么,宇宙之間的萬物有不改變不消逝的嗎?有的,是“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伴L江水”和“苒苒物華休”是表面對舉而實為加深一層的敘寫。江水的東流,代表的正是永不回頭的長逝的悲哀。在這里,柳永把他獨特的感受寫出來了:江水不因為芳華的消逝發出什么慨嘆表示什么同情,江水永遠是冷漠的、長逝不返的。
這首詞的上闋寫才人志士那種對生命短暫和志意落空的悲哀,寫得很好。他把“秋士易感”的悲慨和大自然的景物完全融合在一起,因此顯得興象超遠,能夠引起讀者很強烈的共鳴。
下闋筆鋒一轉,開始寫懷人傷別的兒女柔情:“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绷缹αb旅行役的生活有很深的感慨。他本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但卻把生命都消磨在羈旅行役之中了。家鄉是那么遙遠,此時團聚無望,何必登高臨遠,白白地引起一番思鄉的凄苦!“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一年多來我一直飄泊在外,不能回到我所愛的人身邊,那究竟是為了什么?柳永在另一首詞里還說過,“驅驅行役,苒苒光陰,蠅頭利祿,蝸角功名,畢竟成何事”(《鳳歸云》),那也是一種“秋士易感”的悲慨。從詞的演進發展來看,早期文士們所寫的大多是閨閣園亭、傷離怨別的一種“春女善懷”的情意。雖然它們也可以使人產生才人失志的聯想,但那類作品的主角大都是綺年玉貌的佳人,景物也大都幽微纖細。而柳永的這首詞,則寫出了一種關河冷落、羈旅落拓的“秋士易感”的哀傷。它是真正以男子為主角的,是中國傳統士人因恐懼人生暮年的落空而產生的悲哀。就詞的發展而言,從“春女善懷”到“秋士易感”,這是詞在內容上的一個重要的開拓,而這個開拓從柳永開始。
柳詞中的鋪敘是很平順的,時間地點的改變都比較明顯,不同于后來周邦彥等人的長調有很多時空之間的顛倒和變化。這首詞也是如此。他說,“想佳人、妝樓颙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我想,我的妻子也正在懷念我,她在妝樓之上苦苦遙望,有多少次錯認遠處的船,以為那就是我的船??墒恰盃幹?,倚闌干處,正恁凝愁”——她怎么能夠知道,我現在依然羈旅在天涯,正像她一樣因相思懷念而悲哀。這幾句,不僅寫出兩地相思之情,也反襯出上闋所寫的羈旅飄泊和生命落空之感。
柳永詞中很值得注意的一點,就是他常把興象高遠的秋士之感與懷人念遠的兒女之情在一首詞中互相結合。不只《八聲甘州》如此,像《雪梅香》、《夜半樂》、《曲玉管》等都是這樣。而且柳永所寫的兒女柔情是極現實、極真切的,并沒有如溫、韋、晏、歐等人那種足以引人產生托喻之想的作用,因此也就使得一般讀者只看見他在敘事鋪寫中所表現的相思離別之情,而忽略了他在景物鋪寫中所表現的興象高遠的那一面。這對柳詞而言,自然是一種不幸,而對讀者來說,也未必不是一種遺憾和損失。
【閱讀思考】:
1.柳永對詞體有哪些開拓?
2.試比較柳永的《定風波》與溫庭筠的《菩薩蠻》有哪些相同與不同。
上一篇:《宋初詞人晏殊
下一篇:《北宋中后期詞人秦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