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入松·寄柯敬仲
畫堂紅袖倚清酣,華發不勝簪。幾回晚直金鑾殿,東風軟、花里停驂。書詔許傳宮燭,輕羅初試朝衫。
御溝冰泮水挼藍,飛燕語呢喃。重重簾幕寒猶在,憑誰寄、銀字泥緘?為報先生歸也,杏花春雨江南。
-----虞集
題中的柯敬仲即柯九思,字敬仲,號丹丘生,仙居(今屬浙江)人,元代著名的文物鑒定家、畫家和詩人。他曾與作者同受知于元文宗,在作者兼奎章閣侍讀學士時任奎章閣鑒書博士。兩人既為同僚,又情趣相投。后柯九思被讒罷官,流寓吳中,作者便以此詞相贈,既追記舊誼,又聊示相慰之意。
上片回憶過去同在奎章閣任職,并受文宗知遇的美好情景。前兩句是鋪墊,就眼前事落筆,說自己與宴畫堂,有紅袖相伴勸觴,在酒意微酣時斜著身子,由頭上發白稀疏已無法束簪頓生感嘆。“幾回”句以下追念往日在金鑾殿(此指學士院)值夜為皇帝草擬詔書的情景。其中“幾回”是強調多次,“花里停驂”烘托春夜美景,“許傳宮燭”與“初試朝衫”都體現了皇帝的恩寵,在當時只有親近之臣才能享受這種特殊的待遇。因此這一段敘述表面是記事,實際字里行間無不透露出對受文宗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既是自憶經歷,同時也飽含對有同樣經歷的友人的深切懷念。因為正是在這種境遇中,兩人得以相識相知,并共結金蘭之誼的。這是一種充滿溫馨和滿足的美好回憶,令人難忘。
過片轉寫眼前景色,意脈直承入手兩句。當春風再次吹融了皇宮護城河的層冰并蕩漾起藍藍的春波,當飛燕又在檐前呢喃私語時,作者卻與友人身處兩地,要用書信來互致問候了。“挼”,意為揉搓,用在此處,顯得非常貼切生動,將河水在春風的吹拂下微微波動泛映藍光的景象傳寫得恰到好處。而以下透過“重重簾幕”使人猶感寒意的點示,既切“乍暖還寒”的早春氣候特征,同時也含有作者在文宗去世后對處境艱難的隱憂。所以后面揭出寄詞友人的本意,是在告訴他自己不久也將告歸,與友人共賞“杏花春雨江南”的美景。這層意思其實從上片的“華發不勝簪”便已引發微逗,后又由下片的重簾阻隔、寒意猶在承接遞進,最終明示“歸也”,寫得委婉含蓄,水到渠成,讀來頗覺作者的曲衷深致。
至于結拍“杏花春雨江南”,更是元代詞中盛傳一時的名句。它把煙雨迷濛中嬌艷的杏花作為江南美景的代表,可謂深得時地神韻,妙傳景物情致。后來明代雷迅就取其成句作為《杏花春雨江南賦》,足見其魅力所在。而且此句用在詞中,可以認為是一種人生變位的心理安慰,因為如果在退出仕途的晚年能隱居在如此美麗的江南,那無論對于友人還是對于作者自己來說,都無疑是一個極大的安慰。所以這一景語具有慰人慰己、相約江南再見的雙重含意,用它來收結全詞,不僅點醒寄意,醒人耳目,而且意味深長,風韻獨具。
上一篇:王國維《蝶戀花·百尺朱樓臨大道》清代詞作鑒賞
下一篇:徐石麒《拂霓裳·望中原》明代詞作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