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平
千里楓林煙雨深,無朝無暮有猿吟。停橈靜聽曲中意,好似云山韶音。
元結
元結這首詞,曾被批評家徐充贊賞,說它“有幽渺無窮之趣”。這句話確實有一定的道理。前人提到猿聲的詩篇很多,最為讀者熟悉的如李白《早發白帝城》中“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杜甫《登高》篇的“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都是膾炙人口的名句。然而,在那些作品里,猿啼猿嘯都不是被描寫的主體,而僅是舟行迅疾或人物心境的一種襯托。元結這首詞卻特意著力敘寫猿吟,贊美它是自然界美妙的天籟,引導讀者去觀察和開掘自然,從自然中發現美,這當然很有價值。
起句以雄渾的氣勢,從遠眺的角度,狀寫山猿所棲宿的那片廣袤的楓林,以“千里”狀寫它的遼闊浩瀚,以“煙雨”狀寫它的幽冷迷濛,結尾的“深”字,加強了色彩,也加重了力量,突出了它的蒼茫神秘。云層的低壓、細雨的連綿,把楓林的氛圍,點染得更加濃郁。這是作者首先注意的目標。然而,這種神奇的天地,并不是絕對靜止的世界。次句“無朝無暮”的猿吟,是詩人靜聽時意外發現的,那里有野生的生命在活躍!既是“無朝無暮”,則喻示數量成群,時刻在運動。值得注意的是,元結不用“啼”、“嘯”等通常一類詞語,而用“吟”及后面的“曲”字狀寫猿聲,用意深刻。它表明,在詩人的感覺中,這是一種自然的、不假雕飾的音樂,雖長短高低未必整齊,卻悠然有味。三、四句寫作者對猿吟的神往與感觸,前者透過“停橈靜聽”的動作顯示,此時元結身在舟中,公務在身,居然令舟子中止行程,側耳傾聽,他的興趣與神態,躍然紙上。后者體現為“好似云山韶音”的贊嘆?!渡?img src="../../skin/picpic/m.20070911-m300-w001-010000079.gif"/>》是殷湯時代流行的古樂,感情深沉。元結把猿吟與之相比,實際的意思是贊美自然界的聲響,不讓于廟堂音樂,它別具一番清新動聽的自然美。在猿聲中,也如人類一樣,寓含著悲哀喜樂的感情。在幽靜深邃的山林中,傳來聲聲猿吟,會激發我們返璞歸真的美的情趣。由此看來,元結在文學上反對藻繪雕飾,是很堅定的,而他的見解,在很大程度上,得自自然界的啟示。
上一篇:李平《湘江二月春水平,滿月和風宜夜行》原文|鑒賞
下一篇:李平《零陵郡北湘水東,浯溪形勝滿湘中》原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