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劉錟
夕陽倦得不會匍動了,
伏在西方的山之巔;
象少婦臨死時的留戀,
凝視著遠近的村落,
溪水,野田,不忍割舍;
割不斷的留戀孕成了悲哀,
在悲哀里,目光喲,漸漸暝滅。
無限的沉默浮在太空;
牛背上晚歸的牧笛,
柳萌下夜泊的漁歌,
蹲在柴門外的野狗,
也都默默無言,如喪考妣;
夜色有覆尸的黑紗,
掩上西山,
便是猙獰的樹枝,尖的塔,
也抓不破這新喪者的殮衣。
蓬子
朱自清的《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導言》說,蓬子的詩“在感覺的敏銳和情調的朦朧上”,有時是超人的。《新喪》正是這樣。
古往今來,多少詩人曾贊嘆夕陽、黃昏及夜色的美景,描繪過多少動人的畫面。也有些詩句借景抒懷,寄托詩人惆悵之情。然而象《新喪》這首詩,竟將夕陽比作臨死的少婦,而沉靜的夜色則成了新喪者的殮衣。如此敏銳的感覺,奇特的設想,別開生面,前無古人。詩人的這種象征性的感受,表現了對黑暗現實社會的強烈不滿,也抒發了頹唐與絕望的情緒。
詩題“新喪”,為全詩奠定了悲涼的基調,使全詩籠罩著令人憂郁、沉悶的氣氛。
第一節描寫夕陽。詩中將夕陽比作“臨死的”少婦,可想見其憔悴而令人憐愛的外貌,也深刻地道出了她絕望的內心世界。這樣新穎的比喻,是富于創造性的。“夕陽倦得不會匍動了,/伏在西方的山巔。”一個“倦”字,一個“伏”字,非常形象地描繪了夕陽疲憊無力的神態。現實生活的重負,使她勞累得連現在“匍動”一下也無能為力了。夕陽也曾有過自己光輝的過去,也曾以她的光普照人間,而現在這一切都將在黑暗中消失,怎能不使她留戀,又怎能不叫她感到空虛和悲哀。詩中著力刻劃了夕陽的“目光”,起先是“凝視”遠近的村落、溪水、野田,對于這些美好的事物,哪怕是多看一眼也是幸福的。然后再寫“目光喲,漸漸暝滅”。戀戀不舍之情,溢于言表。夕陽這種“割不斷”的生離死別的悲愁,正反映了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及對失去的美好境遇的依戀。詩中夕陽的光輝由強而弱,以至“漸漸暝滅”,而所表達的悲哀及戀情,則由弱而強,令人感到一種感情的重壓和悵惘的痛苦。
夕陽依戀著大自然,而自然界的一切也為夕陽的新喪悲痛得沉默無言。第二節中,首先用“無限的沉默浮在太空”,概括而夸張地渲染了彌漫在整個自然中的悲涼氣氛。接著以“牧笛”、“漁歌”、“野狗”的默默無言,具體地寫出了大自然中美好事物對夕陽的留戀。失去光明,也就是失去了希望,而無望是最大的悲哀。“此時無聲勝有聲”,萬籟沉寂之中,孕含著千言萬語,無限悲痛。在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中寫“夏蟲也為我沉默”,用以表達深深的留戀之情;而此處則不僅“默默無言”,更如喪考妣”,極度悲傷之情表露無遺了。
詩中最后幾句,想象大膽新奇,將無邊夜色比作漫天“黑紗”,“新喪者的殮衣”,籠蓋山野,即使是“猙獰的樹枝,尖的塔”,也無法將其抓破更使全詩充滿了令人窒息的絕望的氣氛。
這首詩的想象力非常豐富,“想象力是真理的皇后”,可以“創造出一個新的世界,產生出一種清新的感覺。”(波特萊爾)不落俗套的想象,構成《新喪》這首詩朦朧的詩情,讓讀者領會到更深一層的含義。
上一篇:(英國)奧爾丁頓:意象組詩
下一篇:(法國)阿波里奈:旋轉的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