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行路難(其六)》譯文|注釋|大意|賞析
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
丈夫生世會①幾時?安能蹀躞②垂羽翼!
棄置罷官去,還家自休息。
朝出與親辭,暮還在親側。
弄兒③床前戲,看婦機中織。
自古圣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④!
【注釋】
這是一首反映仕途坎坷和失意的作品,南朝宋鮑照作。
①會:能。
②蹀躞(dié xiè):小步行走的樣子。
③弄兒:逗小孩。
④孤且直:孤高而耿直。
【大意】
對著席案上的美食卻難以下咽,拔出寶劍對柱揮舞發出長長的嘆息。
大丈夫一輩子能有多長時間,怎么能小步走路失意喪氣?
放棄官銜辭職離開,回到家中休養生息。
早上出家門與家人道別,傍晚回家依然在親人身邊。
在床前與孩子玩耍,看妻子在織布機前織布。
自古以來圣賢的人都生活得貧賤,更何況我這樣清高孤寒又正直的人呢?
【賞析】
因不得志而悲憤,因悲憤而“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這是內心憤懣不平的直觀外在表現。人生短暫,沒有時間去浪費、徘徊。然而,努力卻并不一定就能夠有收獲,事情總是不能按照自己的心意發展,在重重束縛下有志難伸、有懷難展。在這種時刻,再聯想到生命短促、歲月不居,怎能不叫人心焦神躁,急迫難忍?
有道是“退一步海闊天空”,既然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為,不如丟開自己的志向,罷官回家休息,還能與親人朝夕團聚,共敘天倫之樂。與家人共處是那么溫馨,與孩子的玩耍使人心情愉悅,看妻子恬靜的面容讓人內心溫暖,這樣的生活也是一種美好。
然而,閑居田園畢竟是不得已的做法,并不符合一個有志者一貫企求伸展抱負的本意。即便如此,又如何呢?縱觀歷史,懷才不遇并非個別現象,而是自古皆然,就算是古代的圣賢也在所難免。這種普遍現象的背后本身就是一個不合理的社會吧!
【拓展】
鮑照《擬行路難》組詩共十八首,其中第四首同樣表達了對仕途的不滿。全詩如下:
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
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
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
上一篇:《念奴嬌·過洞庭》譯文|注釋|大意|賞析
下一篇:《摸魚兒·雁丘詞》譯文|注釋|大意|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