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蘇幕遮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吳縣人。北宋前期名臣。慶歷三年七月,主持慶歷改革,因守舊派阻撓未果。次年罷政,自請外任。卒謚文正。范仲淹不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成就亦卓然可觀。散文《岳陽樓記》為千古名篇,詞則能突破唐末五代詞的綺靡風氣,僅存5首。有《范文正公集》。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yi),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題解】《蘇幕遮》,詞牌名,原是唐玄宗時教坊曲名,來自西域,玄宗之前已流傳中國。后衍為長短句,雙調六十二字。宋人沿用此體。
【注釋】1.黯:形容心情憂郁。2.黯鄉魂:用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語。3.追:追隨,引申為糾纏。4.旅思:羈旅之思。
【串譯】白云滿天,黃葉遍地,秋色映著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籠罩著寒煙,一片蒼翠。遠山沐浴著夕陽,天空連接江水。岸邊的芳草似是無情,又在西斜的落日之外。黯然感傷的他鄉之魂,追逐旅居異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夢才能留人入睡。當明月照射高樓時,不要獨自依倚,端起酒來洗滌愁腸,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淚。
【賞讀提示】這首詞抒寫思鄉之情、羈旅之思,以鐵石心腸人作黯然銷魂語,尤見深摯。作者當時主持防御西夏的軍事。在邊關防務前線,當秋寒肅颯之際,將士們不禁思親念鄉,于是就有了這首借秋景來抒發懷抱的絕唱。上片主要寫景,下片主要抒情。上片是一幅肅颯悲涼的秋來塞外景物圖?!跋﹃枴迸c“秋色”相映,都是暖去寒來、生氣漸弱的意象,極易喚起人們的愁腸;“芳草”本無感情,但在僅靠野草點綴的荒原上,卻令人無限依戀。這一來是因為芳草鋪向斜陽之外的遠方,直接溝通內地家鄉;二是因草枯了明年還會綠,人卻一年年老去,誰知下一次春草萌發時,征人是否還能看得見呢?正如李賀詩云“天若有情天亦老”!下片“黯鄉魂”二句,直接托出心頭縈繞不去、糾纏不已的懷鄉之情和羈旅之思?!耙挂钩恰倍洌钦f只有在美好的夢境中才能暫時泯卻鄉愁?!俺恰币辉~強調舍此而別無可能。但天涯孤旅,“好夢”難得,鄉愁也就暫時無計可消除了。“明月樓高”一句順承上文,但明月皎皎反而使他倍感孤獨與悵惘,于是不由得發出“休獨倚”之嘆。歇拍二句,寫試圖借飲酒來消釋胸中之塊壘,但這一遣愁的努力也歸于失敗——“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此詞低回婉轉又不失沉雄清剛之氣,不愧為真情流溢、大筆振迅的千古名篇。誦讀上片時應于眼中看得見“天”“地”“色”“波”“煙”“陽”“水”“草”之物景,口中描畫出肅颯悲涼的秋來塞外景物圖。中度起勢,力度無需過強。誦讀下片時換上一個新境,要抓住“愁”字,將其施展開來,用情中強,節奏平舒,最后穩穩收住就行。其實,本詞寫得漂亮的還是上片,給人以上下遠近的色彩感染。下片中:“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可以在頓挫技巧上做以微調處理,在“夜夜”之后放進個頓挫,將“除非好夢留人睡”連接起來讀,更能清楚地表意,而不必拘泥于文字標點的框限和羈絆。
【斷句頓挫建議】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推薦名句】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上一篇:《范仲淹·漁家傲(秋思)》原文、注釋與賞析
下一篇:《荊軻·易水歌》原文、注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