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漁家傲(秋思)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yān)然未勒(lè)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題解】《漁家傲》,詞牌名。雙調六十二字,仄韻。前后片相同,完全唯七言仄韻詩兩絕合為一。
【注釋】1.塞:西北邊疆。2.衡陽雁去:傳說秋天北雁南飛,至衡陽回雁峰而止。3.邊聲:邊塞特有的聲音,如大風、號角、羌笛、馬嘯的聲音。4.千嶂:綿延而峻峭的山峰。5.燕然未勒:指戰事未平,功名未立。6.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愛山,在蒙古國境內。據《后漢山·竇憲傳》載,東漢竇憲率兵追擊匈奴單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還。7.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種樂器。8.悠悠:形容聲音飄忽不定。9.寐:睡。不寐,就是睡不著。
【串譯】邊境上秋天一來風景全異,向衡陽飛去的雁群毫無留戀的情意。從四面八方傳來的邊地悲聲隨著號角響起。重重疊疊的山峰里,長煙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緊閉。喝一杯陳酒懷念家鄉遠隔萬里,可是燕然還未刻上平胡的功績,回歸無法預計。羌人的笛聲悠揚,寒霜撒滿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將軍頭發花白,士卒灑下眼淚。
【賞讀提示】詞的上片從聽覺、視覺兩方面寫足了邊地秋天景象,“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與王維《使至塞上》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意境相類而情調迥異。下片抒發兵將共同襟懷,邊功未就,故里難歸。將軍的白發、士兵的眼淚體現出報國無門、壯志未酬的悲憤。“羌管悠悠霜滿地”繪軍中月夜之景,景中含情,極富典型意義。此篇詞境開闊,格調悲壯,給宋初充滿吟風弄月、男歡女愛的詞壇吹來一股清勁的雄風,對以后的詞風革新產生了積極影響。綜觀全詞,意境開闊蒼涼,形象生動鮮明,反映出作者耳聞目睹、親身經歷的場景,表達了自己和戍邊將士們的內心真情實感。
誦讀時應以凝重的節奏來表達,但不可低沉、纏綿。上片將邊塞秋景、秋境描寫得無以復加,誦讀時處理好“壯”“雄”就夠了。下片于雄壯的秋景秋境中,灌注濃厚的“人”“家”“國”的人文社會因素,景境之中有了情,使整首詞更加顯得蒼勁雄闊,真實攝魂。既然是“秋中之思”,那么起調就得沉實些,切忌“輕”“飄”,于中高調式起句,把邊秋之勢做足,給下片鋪墊。下片承上片末句語勢,繼續走強,能透出些許豪氣和動感來就更見理解、表達之功力了。
【斷句頓挫建議】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推薦名句】1.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2.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上一篇:《程顥·秋日》原文、注釋與賞析
下一篇:《范仲淹·蘇幕遮》原文、注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