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樂府民歌·陌上桑
日出東南隅(yú),照我秦氏樓。
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
羅敷善蠶桑,采桑城南隅。
青絲為籠系(xì),桂枝為籠鉤。
頭上倭(wō)墮髻(jī),耳中明月珠。
緗(xiāng)綺(qǐ)為下裙,紫綺為上襦(rú)。
行者見羅敷,下擔捋(lǚ)髭(zi)須。
少年見羅敷,脫帽著(zhuó)悄(qiào)頭。
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
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chíchú)。
使君遣吏往,問是“誰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
“羅敷年幾何?”
“二十尚不足,十五頗有余”。
使君謝羅敷:“寧可共載不(fǒu)?”
羅敷前置辭“:使君一何愚!
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
“東方千余騎(jì),夫婿居上頭。
何用識夫婿?白馬從驪(lí)駒;
青絲系(jì)馬尾,黃金絡馬頭;
腰中鹿盧劍,可值千萬余。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
三十侍中郎,四十專城居。
為人潔白皙,鬑(lián)鬑頗有須。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
坐中數千人,皆言夫婿殊。”
【注釋】1.東南:指東方偏南。2.隅:方位、角落。我國在北半球,夏至以后日漸偏南,所以說日出東南隅。3.善蠶桑:很會養蠶采桑。4.青絲為籠系:用黑色的絲作籃子上的絡繩。籠:籃子。系:纏繞籃子的繩子。5.籠鉤:采桑用的鉤子,行時可用來挑筐。6.倭墮髻:發髻名。其髻像云堆疊,歪在頭部一側。倭墮,疊韻字。7.明月:寶珠名。8.綺:淺黃色有花紋的絲織品。9.襦:短襖。10.捋:手握著東西,順著向下移動。11.髭:嘴上邊的胡子。12.著:戴。13.峭頭:古代男子束發的頭巾。14.坐:因為、由于。15.使君:漢代對太守、刺史的通稱。16.五馬:指使君所乘的五匹馬拉的車。17.踟躕:徘徊不前的樣子。18.姝:美女。19.謝:這里是“請問”的意思。20.寧可:愿意。21.不:通假字,通“否”。22.置辭:同“致辭”,即答語。23.一何:怎么這樣。24.東方:指夫婿當官的地方。25.千余騎:指夫婿的隨從。26.居上頭:在前列。意思是地位高,受人尊重。27.何用:用什么標記。28.驪駒:黑色的馬。29.絡,指用網狀物兜住。30.鹿盧劍:劍把用絲絳纏繞起來,像鹿盧的樣子。鹿盧,即轆轤,井上汲水的用具。31.千萬余:上千上萬。32.小吏:太守府的小官。33.朝大夫:高等文官。34.侍中郎:出入宮禁的侍衛官。35.專城居:一城的長官。專:獨占。36.白皙:指皮膚潔白。37.鬑鬑頗有須:胡須稀疏而長,須發疏薄的樣子。白面有須,是古時候美男子的標準。頗:稍微。38.盈盈:儀態端莊美好。39.公府步:擺官派,踱方步。40.冉冉:走路緩慢。41.殊:出色,與眾不同。
【串譯】太陽從東方升起,照在我們秦家的樓房。秦家有位美麗善良的少女,本來叫羅敷。羅敷很會養蠶采桑,有一天在城南角采桑。用青絲做籃子上的絡繩,用桂枝做籃子上的提柄。頭上梳著倭墮髻,戴著寶珠做的耳環。淺黃色有花紋的絲綢做成下裙,紫色的綾子做成上身短襖。走路的人看見羅敷,放下擔子捋著胡子注視她。年輕人看見羅敷,脫掉帽子整理儀容。耕地的人忘記了自己在耕地,鋤地的人忘記了自己在鋤地。回來后互相埋怨生氣,只因為觀看羅敷。太守乘車從南邊來,拉車的五匹馬停下來徘徊不前。太守派遣小吏過去,問這是誰家的美女。小吏回答:“是秦家的美女,本名叫羅敷。”太守又問:“羅敷年齡多大了?”小吏回答:“二十歲還不足,十五歲略有多。”太守令小吏問羅敷,“愿意一起坐車嗎?”羅敷上前回話:“太守你多么愚蠢!太守你本來有妻子,羅敷我本來有丈夫。我丈夫在東方當官,隨從人馬一千多,他排列在最前頭。憑什么識別我丈夫?騎白馬后面跟隨小黑馬的那個大官就是,用青絲拴著馬尾,馬頭上戴著金黃色的籠頭;腰中佩著鹿盧劍,寶劍可值千萬錢。十五歲在太守府做小吏,二十歲在朝廷上做大夫,三十歲做皇上的侍中郎,四十歲成為一城之主。他長得皮膚潔白,有疏朗略長的胡須。他輕緩地在府中邁著方步,從容地出入官府。太守聚會時在座的有幾千人,都說我丈夫與眾不同。”
【賞讀提示】《陌上桑》是一篇立意嚴肅、筆調詼諧的著名樂府敘事詩,寫了一個相對完整的故事。全詩可分三解。“解”為樂歌的段落,本詩的樂歌段落與歌詞內容的段落大致相合。第一解從開始至“但坐觀羅敷”,主要敘述羅敷的美貌。第二解從“使君從南來”至“羅敷自有夫”,寫太守覬覦羅敷容姿,要跟她“共載”而歸,遭到羅敷嚴詞拒絕。第三解從“東方千余騎”至結束,寫羅敷在太守面前夸贊自己的丈夫,用意在于徹底打消太守的邪念,并讓他對自己輕佻的舉止感到羞愧。
誦讀時,首先應注意對女主人公羅敷、對行者見到羅敷以及羅敷夸贊自己丈夫的三大段描寫,要做實實在在的夸飾。第二段,主要是人物的語言,誦讀時應注意的是“使君”和“羅敷”兩個人物的不同的口吻和語氣。
上一篇:《漢樂府民歌·江南可采蓮》原文、注釋與賞析
下一篇:《漢樂府民歌·青青園中葵》原文、注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