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賀·馬詩·其五
李賀(790—816),唐宗室鄭王李亮后裔。雖家道沒落但志向遠大,勤奮苦學,博覽群書,順利獲得“鄉貢進士”。韓愈鼓勵他應試,但禮部官員昏庸草率,雖應舉赴京卻未能應試,遭饞落第。一生愁苦多病,僅做過三年的九品微官,因病27歲早卒。
李賀是中唐重要作家。因為政局混亂及自身失意,其詩多揭露時弊之作和憤懣不平之音。作詩態度認真嚴肅,嘔心瀝血,屬意創新,形成了想象奇特、思維奇譎、辭采奇麗的獨特風格。在同時代的韓、孟、元、白諸家之外別樹一幟,啟迪了晚唐的詩歌創作。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注釋】1.大漠:指北方原野。2.燕山:指燕然山,西北產良馬之地。大漠、燕山,皆馬之故鄉。3.鉤:彎刀,古代的一種兵器,形似月牙。4.何當:何時才能夠。5.金絡腦:用黃金裝飾的馬籠頭,說明馬具的華貴。《陌上桑》有:“黃金絡馬頭”句。
【串譯】大漠的沙塵像雪片紛紛揚揚,燕山的明月如銀鉤一般。何時能夠騎上我的鐵甲快馬,在清秋時節任意馳騁。
【賞讀提示】此詩是通過詠馬、贊馬或慨嘆馬的命運來表現志士的奇才異質、遠大抱負及不遇于時的感慨與憤懣。在比興手法的運用上特有意味。
誦讀一、二句時應展現出一片富于特色的邊疆戰場景色。這幅戰場景色一般人也許只覺悲涼肅殺,但對于志在報國之士卻有異乎尋常的吸引力。“燕山月似鉤”中的“鉤”是一種彎刀,明晃晃的月牙可以聯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蘊含有思戰之意。作者所處的貞元、元和之際,正是藩鎮極為跋扈之時,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薊門一帶又是藩鎮肆虐為時最久、為禍最烈地帶,所以詩意是頗有現實感慨的。三、四句的誦讀要借馬抒情:什么時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氣爽的疆場上馳騁,建樹功勛呢?這是企盼著把良馬當做良馬對待,以效大用。“金絡腦”象征馬受重用。顯然這是對期望建功立業而又不被賞識所發出的嘶鳴。詩的一、二句中,以雪喻沙,以鉤喻月,這是“比”;從一個富有特征性的景色寫起以引出抒情,又是“興”。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見興,興中有比,大大豐富了詩的表現力。
后二句的誦讀要一氣呵成,以“何當”領起作設問,強烈傳出無限企盼意,且要有唱嘆味;“踏清秋”三字,聲調應鏗鏘有力,“清秋”時節草黃馬肥,正好馳驅,再冠以“快走”二字,基本上就可形象地表達出駿馬輕捷矯健的風姿。戰馬蕭蕭,壯士出征氛圍的營造當是誦讀此詩的關鍵所在。
【推薦名句】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上一篇:《李賀·雁門太守行》原文、注釋與賞析
下一篇:《漢樂府民歌·上邪》原文、注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