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
遣興
醉里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
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
【題解】
這首詞題為“遣興”,從字面看,充滿了自得其樂的歡樂和隨心所欲的傾吐,詞人似乎悠閑輕松,興致頗高。但透過表面的描寫,卻能看出隱藏在文字下的欲禁不能,欲倒不甘的復雜情緒。結合作品描寫的細節和情調來判斷,通常認為這是詞人慶元年間閑居瓢泉時所作。
句解
醉里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
平日里愁苦滿腹的辛棄疾終于在醉酒中得到了解脫。遁入醉鄉的他,可以盡情貪戀歡笑,再不必擔心憂愁會前來糾纏。一個“且”字,寫出了要擺脫哀愁,享受這“歡笑”之不易,只有醉中的那一剎那才會出現,所以才會那么地迷戀、珍惜。
但這酒醉的歡樂只是暫時的,酒勁兒終歸會散去,人終歸會清醒。清醒后憂愁又會重新襲來。正是清醒時濃重的憂愁逼得辛棄疾逃到了酒的世界。可在醉中,他也依然清醒得令人痛心。
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
《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指的是《尚書·武成》一篇的紀事不可盡信。辛棄疾卻說他近來發覺,古人的書一點讓人相信的內容都沒有。對深受儒家經典熏陶、影響的他而言,說出這番話實在太讓人不可思議了。這難道是他的醉言醉語?
古人書中講君臣之道,講人臣應忠心耿耿,講君王應“任賢勿貳”。而對比現實,那距離是多么遙遠!辛棄疾自起兵山東以來,息息不忘恢復故土,驅逐金人。他滿懷理想,滿懷對宋室的信任來到南方,不曾想殘酷的現實卻將他的美好愿望擊得粉粹。朝中投降派和奸佞小人賣國求安,卻猖狂得勢;像他一樣的主戰派不僅受到統治者懷疑,不被重用,還要遭受小人的誹謗、傾軋。他憂國憂民,勵精圖治,卻只能以一二閑職屈沉下僚,甚至幾番受到彈劾,被迫長期閑居。
這一切,令他終于看清了現實。可他不能痛罵現實中的統治者,他只能轉而感嘆“古人書”的不切實際,感嘆書上講的道理,會在現實中變得面目全非。他不是在菲薄古書,而是在抒發自己對當時現實的強烈不滿。這是醉言醉語,因為只有在喝醉的時候他才能如此痛快地宣泄自己;這又不是醉言醉語,因為這是他心底最真實的聲音!
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
在“松邊醉倒”,這不是微醺,而是大醉。他獨酌獨飲,不知不覺倒在松樹旁。醉眼迷蒙的他,把松樹看成了人,詢問起自己的醉態。
只疑松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
恍恍惚惚中,他覺得松樹在眼前走動,似乎要過來扶起醉倒在地的他。他立即伸出手推開松樹,大喝一聲:“去”!
詞人將自己的醉態刻畫得如此維妙維肖、生動風趣,卻叫人如論無何也笑不起來。他讓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深深孤獨寂寞的辛棄疾。沒有人陪他飲酒,他只能獨飲獨醉。醉倒時只有松樹在旁,也只有松樹要扶他一把。他寂寞得只能與松為友,酒又如何能去除他的憂愁?雖然詞的下片一字未曾提“愁”,但隱藏在詞人醉態之中的寂寞與憂愁卻令人痛心。
而一句“以手推松曰去”,又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不屈不撓、倔強好勝的壯士。即便是在醉中,辛棄疾也頑強地保持著他的壯士本色。雖然身處逆境,他的意志并沒有崩潰,他的精神拒絕倒下。
評解
全詞圍繞一個“醉”字著筆,借醉寫愁抒憤。借酒澆愁本是稼軒詞中屢見不鮮的內容,這一篇寫酒醉之態卻別有風味,表現手法十分新穎生動。
后人常言蘇軾“以詩為詞”,辛棄疾“以文為詞”。這首詞就鮮明地體現了辛詞“以文為詞”,語言自由解放、生動多樣的特點。上片語言平白如話,仿佛剛從他的口中說出,自然新鮮。下片的敘事性描寫用的全是散文句法,有問話也有自語,還有細致的動作描寫,恍如一段押韻的小品文。
上一篇: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詩詞賞析
下一篇:辛棄疾《賀新郎·同甫見和,再用韻答之》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