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發達的因緣
詞發達到宋代,已經發達到最高點了?????????????????????????????????????????????????????????????????????????????????????????。作者方面,上自帝王名相,下至販夫走卒,都會作詞,詞人不知有多少?????????????????????????????????????????????????????????????????????????????????????????。作品方面,名篇佳制,更是數也數不清了?????????????????????????????????????????????????????????????????????????????????????????。在《宋詞概觀》和《宋詞人評傳》里面,便可明白宋詞發展的概況?,F在我們在此地要問到根本上的原因,宋詞何以發達到這步田地呢?宋詞既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地下掘出來的,自必有它發展的因果律在。那么對于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簡單分六項置答。
(一)詩體之敝。詩至晚唐五代,氣格卑污,千人一律;這是唐詩末流之敝,已經不成詩了。所以詞體代興起來。陳臥子云:“宋人不知詩而強作詩,故終宋之世無詩。然有歡愉愁苦之致,動于中而不能抑者,類發于詩余,故所造獨工?!边@是什么緣故呢?難道真是“宋之詩才,若天絀之;宋之詞才,若天縱之”嗎?不然?!?a href="http://www.tenkaichikennel.net/cidian/chuzhong/201904249333.html"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人間詞話》于此有很精辟的發揮:“蓋文體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習套。豪杰之士,亦難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體,以自解脫。一切文體,所以始盛終衰者,皆由于此。”宋詩之衰也以此,宋詞之盛也以此。
(二)五代詞的成功。前面引陸放翁言:“晚唐五代詩愈卑,而倚聲輒簡古可愛。”這是五代詞的成功,已經駕詩體而上之了。如《花間集》里面便包涵十幾個成功的作家《浣花集》《陽春錄》《南唐二主詞》,更是文學史上不朽的創作集。這么一來,已經有了五代詞的成功,作為先驅;宋詞于是承其余緒蓬勃發展起來。這種發展,是必然的:第一,詞體既是已經被試驗成功的新文體,這種新文體,自然應該有長期的時間,讓作者利用這種新文體盡量去創造。第二,五代的詞雖已達于成功,但只限于小詞方面;局面窄狹,無論內包外延方面,都不曾完備。發揚而光大之,正有待于宋人。
(三)君主之提倡。在專制時代的文化的趨向,君主的意旨,是如何強而有力!簡直可以說,一種文風的向化,君主可以任意指定之。宋詞之發達,到這般田地,得君主們的幫助也不少。我說這個話,一定有人要奇怪了:宋仁宗不是留意儒雅,嚴斥浮華的圣主嗎?他屢黜柳永,便是為的填詞,至少可以說宋仁宗不曾提倡詞。這樣說法,真是誤會仁宗了。仁宗不但不反對詞,并且很欣賞詞。就拿晏氏父子來說吧:晏殊會作詞,而仁宗朝,官至樞密使,不見黜于仁宗。晏叔原且以《鷓鴣天》“碧藕花開水殿涼”詞,為仁宗所激賞。其他歐蘇諸人,都是仁宗時代的詞人,都得重任。這雖不是仁宗提倡詞的證明,卻也不是反對詞的了。到了徽宗,他自己既會作詞,又倡立大晟樂府,令詞人按月進詞。南渡以后的君主,高宗便又是極力提倡詞的一個。他自己也會作詞,“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宋詞怎么不發達呢?
(四)音樂關系。音樂是發生詞的淵源,也就是發達詞的媒介。原詞為歌辭,多可歌。故當代詞人的詞,每新聲一出,便傳播于秦樓楚館了。本來單獨的文學效力,在社會里面,遠不及音樂的效能來得大。因為有音樂的關系,因此宋詞也跟著音樂而得著較大的普遍性。譬如“有井水處,皆歌柳詞”,若不是可歌,哪能這么普遍呢?因為在音樂方面,需要歌辭很多,要許多人供給歌辭;而那些歌妓舞女,則每以得名人學士的贈詞為夸耀。這些文人,也樂得替她們做詞,以博得青樓一粲。又如姜白石輩,他們每自度腔,自度曲。姜詩云:“自喜新詞韻最嬌,小紅低唱我吹簫。歌罷已過松林路,回首煙波十里橋?!边@些名士文人們,自己既懂得音律,娶幾個歌妓為妾,做做歌辭,給她們唱唱,這是很有趣的。音樂與詞,既結合成這樣密接關系,宋詞自然跟音樂的發達而發達了。
(五)時代背景?????????????????????????????????????????????????????????????????????????????????????????。文學決不會憑空產生的,一種文學的產生,必有它的時代背景;一種文學的發達,也必有它的時代背景。這是文學史家所告訴我們的話。我們看宋朝的時代背景,是不是適宜于詞的發達呢?自然是適宜的?!叭首诔性⒈?,汴京繁庶;歌臺舞席,競睹新聲。”既是國家平靖,人民自競趨于享樂。詞為艷科,故遭時尚。吳曾的話,已經告訴我們北宋詞發達的原因了。北宋末年,外侮日亟;但臣民迷于繁華之夢,沉湎已深,一時醒不過來。所以金兵節節南侵了,徽宗皇帝還在深宮里“輕歌曼舞從頭按,等芳時開宴。記去年對著東風,曾許不負鶯花愿”。人民也是一樣地昏迷不醒。到了南宋,經過了國破家亡,才有那些英雄志士,創為英雄氣魄的詞,抒寫偉大的襟懷,描寫壯美的情緒,把詞為艷科的觀念,一手打破。但到了南宋偏安已定,漸漸又恢復了北宋的酣眠狀態。國力既微,人心已死,金元天天要南侵。既無力抵抗,又不自努力,只好茍延殘喘,多活一天,便算一天;得快活時,且盡量快活一番。由這種畸形的時代心理作背景,艷詞作品之多而靡,比北宋更要活動。即如護衛道法,以古道自命的朱熹,他作詩如道德論,作詞也寫艷情;則艷詞之盛,可以想見了。這是要求享樂的頹廢的時代背景造成的艷詞發達。
上面略略敘述了幾條宋詞發達的原因,自是很簡略的。本來一種文體的原因和結果,是最復雜的,不是簡單幾條可以解釋明白的。并且文體的發生和發達,有的經過有意識的提倡,有的也是無意的發展;有的是有原因可以指明,有的是無法解釋的。況且離開宋代很遠的我們,更感覺歷史材料作證明的缺乏。要想完全發掘宋詞的何以發達作系統的解釋,真是滿身困難。這篇短文,自然不是滿意的。但也許能夠得著一個粗枝大葉的觀念吧。
上一篇:宋詞人評傳
下一篇:宋詞概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