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曾華鵬
它的目的在使我們孤獨,
使我們污濁,輪廓模糊;
把人群變為囚徒,把每個人
都關進白色無門窗的監獄,
把都市變為房屋,把森林
變為樹木,把無垠大地變為島嶼……
但可憐它并沒有想到,就在
我為嚴寒與疲勞所驅逼,
蜷曲在凍結的棉絮里,而它在
墻外把我的斗室團團圍住,
把它變為潮濕的土穴的時候,
我一樣可以看到那各方的人群,
他們的步伐與怒吼,海洋的澎湃,
樹木在暴風雨中都高高揮舞起
激昂的手臂,綿綿的細草大膽地
也要相率擺脫大地而遠題;
我一樣也看見黑夜一轉瞬間
在晨鳥的歌聲中狼狽而逃;
春天的田野在短短的一夜之間
穿戴起所有美麗的花朵與露珠,
而且我覺得從沒有看得這么清楚,
從沒有感覺過能這樣高瞻遠矚。
杜運燮
這首詩寫于1945年,作者在重慶。多霧是重慶這個山城的地方特色,詩人通過對霧的敘寫,抒發了一種獨特的思緒。
貫串全詩的是抒情主人公與霧的對立。作者把大自然的霧擬人化了,它也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它彌漫太空籠罩大地是有“目的”的,那就是使人們孤獨,把每個人都關進白色無門窗的監獄,把都市變為房屋,把森林變為樹木,把無垠大地變為島嶼。自然界的霧確實是阻礙人的視野,限制人們對周圍的能見度,作者真實地寫出霧的這種自然特性,同時又暗示它似乎是一種腐蝕人的靈魂、使人變得鼠目寸光從而看不見廣闊世界的污濁的社會風氣。但是詩篇中那個“為嚴寒與疲勞所驅逼”、并且在夜間只能“蜷曲在凍結的棉絮里”的抒情主人公,雖然濃霧把斗室圍成“潮濕的土穴”,他卻依然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并且具有穿透迷霧的目光。于是出現了霧“并沒有想到”的與它的初衷正相反的情況:霧要把人群變為囚徒,但我卻看到他們自由行進的步伐和海洋澎湃般的怒吼;霧要把森林變為樹木,但我卻能看到那些樹木也沒有停止揮舞起激昂的手臂;霧要把無垠大地變為島嶼,但我卻依然能看到充滿生命力的綿綿細草把大地點綴得生氣盎然;霧要把我圍困在暗夜與嚴冬里,但我卻能看到黑夜在晨鳥的歌聲中逃遁,春天在鮮花的伴隨下到來。這種前后的密切照應,這種死氣沉沉與生機勃勃的強烈對比,既有力地表現了抒情主人公沖破濃霧封鎖的堅定信心,又使詩作結構嚴謹,并具有更大的鮮明性。
詩人的思緒在作品中都是通過具體形象來暗示的,他從不將自己的思想直接訴諸讀者。當時作者生活在烏煙瘴氣的國統區,詩中的霧代表什么似乎是很明顯的,但作者也不明白說出;面對霧的籠罩,詩人卻能“覺得從沒有看得這么清楚,從沒有感覺過能這樣高瞻遠矚”。這種力量的來源詩人也未作交代,對于這一切,詩人或許是要在朦朧中留給讀者以更多的思索吧。
上一篇:梁小斌:雪白的墻
下一篇:(美國)卡爾·桑德堡: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