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孫冰紅
刺痛
金色的蜂群
在教堂尖塔上
銀色的
歌唱禱詞那
巨大的鐘聲與玫瑰一同震響
那淫蕩的肥胖的鐘聲
而一陣大
風
正把
那海
卷進
夢
——中
(袁可嘉譯)
(美國)E·E·肯明斯
《太陽下山》是一首典型的意象詩。詩中聽描繪的景象在美國鄉村比比皆是:日落時分太陽的光芒照射在教堂的尖塔上,而此時一陣強似一陣的鐘聲不斷從教堂里傳來。我們首先要說明的是“意象不是一個思想”。是“在一剎那的時間里表現出一個理智和情感的復合物的東西。”(龐德語.而此詩最大的特點就在于詩人嫻熟地運用通感的藝術手法,通過象征、自由聯想、暗喻,積極調動閱讀者所有感覺器官,來感覺體驗這種黃昏美景,給人產生多種思維情趣。
“金色的蜂群”,顯然是對太陽光芒的貼切而美妙的比喻。“太陽下山”這一意象既是視覺的,也是觸覺的,它傳遞給人的感覺有一定的層次,詩人卻產生一種“刺痛”的感覺。這種感覺顯然來自于人們的靈魂及內在精神上的強烈震動。來源于詩人此時此刻對于宗教的感悟與體驗。即由“太陽下山”所引發的關于人類生命與永恒、黑夜與死亡、現實與夢幻的自由聯想及思考。是綜合聽覺——觸覺這兩種感覺的聯結。教堂里傳出的“歌唱禱詞”本來是聽覺的,詩人卻用“銀色”這一視覺意象來修飾,極其準確地表達了一種圣潔美好的感情,是一組典型的聽覺—視覺結合的聲色聯結。至于“鐘聲”與“玫瑰”為何一同震響,為何用“淫蕩”“肥胖”這樣極其準確的形容詞來修飾“鐘聲”,袁可嘉先生猜測為:可能鐘聲給了詩人一種玫瑰的色彩感或香味;說它是肥胖的,是它可能給人以一種渾園的形體感;說它是淫蕩的,可能是鐘聲蕩漾所引起的一種錯覺。他認為這“種種象征和聯想都導源于詩人的隱秘感覺”,而且這種隱秘的感覺帶有隱私的性質,所以“讀者是難以領會的。”(袁可嘉《略論西方現代派文學》)。詩的后半部分,“而一陣大風正把那海卷進夢中。”中間隔一行,這有意識的停頓,從而使詩的意境從具象走向抽象,詩的情緒由明晰走向我們無法窺探的意識深層。給人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
E·E·肯明斯這首詩在藝術上是極其成功的。由于全詩采用小寫,沒有標點符號,以一個字或一個字母為一行排成某種形狀,所以比較難懂。談到詩人形式語言上的大膽實驗時,袁可嘉先生以為詩“除一處破折號外,無標點符號,可能暗示鐘聲迄未停止;排列形式可能表示鐘聲忽高忽低,忽近忽遠;全詩除最后一個表示夢多的復數的‘S’系大寫外,全部小寫,可能暗示不愿破壞鐘聲回蕩的旋律,大寫的‘dreems’可能象征夢幻之多之大。”(袁可嘉《略論西方現代派文學》)當然,這只是一種比較可靠的理解。同時這也與肯明斯對詩的理解有關。他認為在他所處的時代“我們靠眼睛吸收的比耳朵的要多。為了使讀者感覺他的詩的節奏,使他用的字鏗鏘有聲,他乃向印刷商求助。”(《二十世紀美國文學》斯魯伯著,王敬羲譯)因為他的詩沒法排版,甚至圖書館都無法編目。但由于他在形式上下大功夫,詩意往往只是在感官印象層次上展開,集中注意對于事物及人的心理的瞬間感覺的細致描寫和把握。有時不免流于膚淺。但就這首詩來講,詩的形式和詩意的追求達到了完美的結合,給人以美的享受。
上一篇:梁宗岱·太空
下一篇:李商隱:如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