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竇春蕾 【本書體例】
【原文】:
彼何人斯(1)?其心孔艱(2)。胡逝我梁(3),不入我門。伊誰云從(4)?維暴之云。
二人從行(5),誰為此禍。胡逝我梁,不入唁我(6):“始者不如今,云不我可。”
彼何人斯?胡逝我陳(7)?我聞其聲,不見其身。不愧于人,不畏于天。
彼何人斯?其為飄風(8)。胡不自北,胡不自南?胡逝我梁?祇攪我心(9)!
爾之安行(10),亦不遑舍(11)。爾之亟行(12),遑脂爾車(13)?壹者之來(14),云何其盱(15)。
爾還而入(16),我心易也(17)。還而不入,否難知也(18)。壹者之來,俾我祇也(19)。
伯氏吹壎(20),仲氏吹篪。及爾如貫,諒不我知(21)。出此三物(22),以詛爾斯(23)。
為鬼為蜮(24),則不可得。有靦面目(25),視人罔極(26)。作此好歌,以極反側(27)。
【鑒賞】:
關于這首詩的題旨,許多人認為是絕交詩。《詩集傳》曰:“舊說暴公為卿士,而譖蘇公,故蘇公作詩以絕之。然不欲直斥暴公,故但指其從行者而言……但舊說于詩無明文可考,未敢信其必然耳。”長期以來,一些經學家通過大量考證,試圖證明此事的確鑿:周幽王時有兩位大臣蘇公和暴公,他們本來關系很好,后來,由于二人田地相鄰,犬牙交錯,發生了一些爭執,產生了矛盾,暴公過蘇公門而不入,還在背后詆毀他,蘇人一氣之下寫了這首詩與之絕交。仔細品味分析,卻不得其解,它似乎更象一首反映青年男女戀愛紛爭的詩,而目,口氣也似為女子之詠。因此,這只是一首棄婦所作的述怨詩。詩中敘述了一些癡心女子對負心情人的幽怨、憤恨、譴責和期望,情真意切,用心良苦;語調如訴如泣,亦悔亦戀,頗為感人。
詩的首二章陳述了自己遭遺棄之事。并表現出強烈的憤懣之情,首句就開門見山指出:“彼何人斯?其心孔艱”,這是一個心腸陰險難測的家伙,自己一片癡情等待他,他卻過門不入,不來看望自己,也不向自己表達愛慕之情,而在此之前,兩人曾經相愛過。那么,是什么原因令他變了心呢?原來他整日跟隨在暴公的身后,被邪惡所誘惑,干著見不得人的壞事。這一切更使她感到痛苦萬分,她責問道:“二人從行,誰為此禍?”雙方關系的破裂,正是你一手造成的!第三、四章,詩人繼續譴責男子的負情忘義。怨恨他反覆無常,行蹤莫測,只聞其聲,不見其人,形如飄風倏忽南北,令人捉摸不定,揣測不透。既然他行事光明磊落,“不愧于人”,對得起別人,也就“不畏于天”,將來也不擔心老天的報應。但是,為何他“胡逝我梁,祇攪我心”,走過我的漁梁,攪亂了我的心,卻將我遺棄呢?盡管這個男子背情棄義,令詩人傷心不已、怨憤難平,但她一面痛苦地指責他,無情地嘲諷他,一面又癡心依舊,敦促他回心轉意,重修舊好。第五、六、七三章就是這種復雜矛盾心緒的展露。她首先表白自己對愛情的忠貞不二,接著又絮絮叨叨地訴說自己思戀對方的悲喜哀樂,眼巴巴地盼望情人的到來;“壹者之來,云何其盱”“爾還而入,我心易也”“壹者之來,俾我祇也”,如果他來了,自己是多么高興;如果他沒來,自己又是如何憂傷。最后,她表示要原諒他,不記前咎,雙方對天盟誓,水諧琴瑟之好。然而,詩人的美好愿望能否實現,心中并無把握,因此,在最后一章,她又苦口婆心地勸說他,拋棄鬼蜮心腸,丟掉害人之念,為自己的行為徹底懺悔,洗心革面,改正錯誤,重新回到自己的身邊。同時,她點明自己寫作此詩的目的,就是為了幫助對方回心轉意,從善如流。這語重情長的話語,表現出詩人的一片至情至性。這種纏綿悱惻,既恨又愛的細膩情感,很能打動人心。
上一篇:《伯兮》原文與鑒賞
下一篇:《何彼襛矣》原文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