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山
如有瑤臺客,相難復索歸。
芭蕉開綠扇,菡萏薦紅衣。
浦外傳光運,煙中結響微。
良宵一寸艷,回首是重幃。
這首詩的意念是朦朧的,但又有其確定的一面。月色清光下的景物,煙籠霧繞中的青峰,雖迷離了一折一皺,一草一石,卻并不因此而使人眼空無物,恰好相反,細節的幽隱所導致的空濛含蓄只會帶來靈秀與綽約。在李商隱這首難解的詩里,讀者也許弄不清詩人深心系念著的是何許人也,他們間的情誼屬何種性質,但你肯定能從他那嘆惜時光短暫、依依不舍以及夜不成寐的留戀之中,感受到那股沖蕩于朦朧背后的對這段往事的強烈向往與惆悵。是眷戀亡妻嗎?是風流艷情嗎?是實的交往還是夢中的空幻?如果是戀情,是一種邂逅相遇的憐惜?還是鐘情已久的愛戀?這些因感受到詩中那強烈的情感而自然生發的疑問,如果它們催使著你將心神再次地貼近這些朦朧的語言意象,傾聽隱藏其后的情感的波蕩,那就夠了。詩人在這里想告訴讀者的就是,深夜里,一股強烈的懷戀之情。他故意淡化了“情節”。詩以“如有”二字開篇,已把詩意導向了恍惚;他以“相難”表達他與瑤臺之客的親昵;蕉綠萏紅,本身并沒什么不清楚,但因詩人省去了必要的交代,又使讀者看不出是送別所見,還是仙人美麗的服飾;仙人離去時月色下那離合的神光,煙云中那漸遠的仙音,又使我們對這先前就沒有看清面目的瑤臺客更感渺茫;而詩人的清夜獨坐、回首重幃簡直叫人懷疑這到底是往事的夢溫,還是才有的景幻。
這樣,詩人以他特有的詩才把語言特有的明確性模糊了。詩人在這首詩里改換了詩歌慣用的用鮮明形象撼動讀者心靈的作法,他用不確定替代了確定,創造了語言藝術的另一種美,朦朧美。
上一篇:(美國)E·E·肯明斯:太陽下山
下一篇:痖弦:如歌的行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