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行七首(選三)
【題解】
本篇選自《全唐詩》卷一百四十三。
王昌齡(?—約756),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唐詩人。開元進士。授校書郎,改汜水尉,遷江寧丞。晚年貶龍標(今湖南洪江西)尉。安史亂起回鄉,道出亳州(一作濠州),為刺史閭丘曉所殺。他擅長五言古詩和五七言絕句,尤以七絕見長,多寫當時邊塞軍旅生活。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有《王昌齡集》。
《從軍行》,樂府舊題(見楊炯《從軍行》題解)。王昌齡的組詩共七首,這里選其中的第一、第四和第五首。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上海風秋(1)。更吹羌笛《關山月》(2),無那金閨萬里愁(3)。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4)。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5)。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6)。前軍夜戰洮河北(7),已報生擒吐谷渾(8)。
【注釋】
(1)海風秋:從青海湖上吹來陣陣帶有寒意的秋風。上,一作“坐”。(2)《關山月》:樂府《橫吹曲辭·漢橫吹曲》舊題。多為傷離別之辭。(3)無那(nuò):無奈,無可奈何。金閨:閨閣的美稱。這里指閨閣中的婦女。(4)玉門關: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即今甘肅敦煌市西北小方盤城。(5)樓蘭:漢代西域國名(今新疆鄯善縣東南)。這里泛指當時騷擾西北邊疆的敵人。(6)轅門:古時軍營的門或官署的外門。(7)洮(táo)河:水名。黃河上游支流,源自甘肅、青海兩省邊界的西傾山東麓。(8)吐谷渾(tūyùhún):中國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國名。本為遼東鮮卑慕容部的一支。西晉末,首領吐谷渾率部西遷到今甘肅、青海一帶地區。唐高宗時,被唐、吐蕃聯軍所敗。這里泛指俘獲敵人。
【導讀】
王昌齡的邊塞詩善于多方面表現征戍者的生活和內心世界,創造出一種獨特的豪邁與悲壯、昂奮與凄愴相交融的深沉風格。這組《從軍行》詩,每首描寫一個場景或刻畫一種形象。其一寫的是一位處于戰斗空隙之中的唐軍戰士和他對遠方妻子的懷念。其四則通過眼前開闊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遙想戰況的激烈悲壯,抒寫戍邊將士的豪情壯志。其五描寫在惡劣氣候下唐軍所取得的輝煌戰果,洋溢著鼓舞人心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王昌齡在寫作方式上擅長以景喻情,情景交融。這本是邊塞詩所最常用的結構,但是詩人運用最簡練的技巧,于這情境之外又擴大出一個更為廣闊的視野。如其四:首寫青海湖上空,長云彌漫,隱隱的雪山綿延千里;越過雪山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這兩句在寫景的同時滲透豐富復雜的感情: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注,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的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也使得最后的抒情“不破樓蘭終不還”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形象地抒發了戍邊將士的豪情壯志。
【思考】
側面烘托是古詩常用的手法。試以其中一首為例,分析詩人是怎樣運用這一手法的。
上一篇:《王右丞集箋注》使至塞上·閱讀理解
下一篇:《高適詩集編年箋注》《燕歌行并序》閱讀理解